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成果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贫困大学生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成果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赵雪萍 王丽娟 尹 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他们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较一般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学习和精神压力,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未来不确定的就业压力,因此他们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中的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拮据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他们在抑郁、自卑、偏执、焦虑、恐惧和敌对等因素上,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偏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自卑心理

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每学期开学都要为学费、生活费发愁,花一分钱也要考虑再三,这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刺激。加上在人际交往、技能特长等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他们总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自贱的心理。

(二)忧郁心理

多数贫困生都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长时间的自卑使一部分贫困生的心理慢慢地转向忧郁、多疑。一些贫困生情绪极不稳定,感情格外脆弱,心灵异常敏感;一些贫困生忧郁苦闷又烦躁不安,焦虑多疑又无所事事,对许多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敢也不愿去尝试。同学间的无心说笑,也会使他们以为是在嘲笑自己;本来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压力过重、忧心忡忡,形成忧郁心理。

(三)焦虑心理

不少贫困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他们或者担心经济来源,或者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者担心父母多病的身体,以致虽然身在学校,却对家里放心不下,经常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四)孤僻心理

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较差,同时由于自卑、自信心不强,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同学老师过多接触。另外,现代社会的交往,常常伴随着更多的物质利益,贫困生由于囊中羞涩,容易认为与同学交往也是一种经济负担,长此以往就形成孤僻自闭心理。

(五)偏激心理

贫困生由于自卑、敏感、忧郁,自尊心极强,很容易受到“伤害”。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却很脆弱,很自卑。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心胸不够宽广和宽容,对很多事务都带有成见和偏见,而且总是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为爱钻牛角尖、认死理、不合群等。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人心理状况的影响是个性形成的最初根源。心理分析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但会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贫困生的父母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容易心理失衡,这会影响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同时使贫困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自卑、人际关系紧张等。

(二)校园环境的影响

校园贫富差距作为社会贫富差距的延伸,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许多贫困生一日三餐难以为继,终年只是那两套衣服,而富裕的大学生在父母的资助下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落差对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给贫困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冲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www.xing528.com)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奠定了整个社会的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金钱至上的思想也蜂拥而至,致使贫困生沉浸在对物质利益狭隘的理解中,冲击了一些贫困生的价值观,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这种心理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加剧了心理的困扰。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其学业、生活和就业,高校和社会有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助体系,解决实际问题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所造成的,要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首先要解决其经济贫困问题。在解决其经济问题过程中必须注意帮助贫困生的方式方法,尽量维护其隐私和自尊,使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建立“奖、贷、助、补、勤、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是目前最好的资助方式,在以“奖、贷、助、补、勤、减、免”为主体形式的助学体系的帮助下,反对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提倡独立自强、艰苦奋斗,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

(二)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或聘请专家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对贫困生进行集体辅导,或开设心理门诊对贫困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还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使贫困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能够坦然面对贫困,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和悲观失望的消极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走出自我封闭的篱笆,争取早日回报社会。[2]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环境对贫困生心理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所大学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那么不仅对贫困大学生,而且对所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目标的良好学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3]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风气,营造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学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氛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格健康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他们的一生。许多调研证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他们在重压之下,人格极易扭曲,如果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则易诱发各种不良事件。[4]首先,学校要帮助贫困大学生端正心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教育他们不要因为贫困而不满,而抱怨,要把贫困当做磨炼自己的财富,使自己在困境中健康成长。其次,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只有选择高尚的人生观才能树立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理念。所以学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这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5]

总之,社会各界、政府、大学,特别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着重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通过经济扶持、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引导他们努力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让他们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战胜经济贫困的同时,远离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潘清泉.不同社会支持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2):154-155

[2]卢年桥.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基本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12):136-137

[3]许晓辉,唐雪雷,张丽娜.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科教纵横,2009(4):221

[4]郑顺爱.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2):164-166

[5]苏婵.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文教资料,2009(3):212-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