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敬 党天虎 王专兵 李成峰 任海峰 刘蓉洁 郭 凡
一、研究概述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体制、学位制度、管理方式不断改革完善,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发展中,其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上。
持续不竭的创新力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拥有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快慢。国家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创新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1901年开始设立并颁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来,到2003年为止,共有170人(次)169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科学家巴丁在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169位科学家中,有151位都曾经有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非荣誉学位),占总数的89.3%。这说明,在现代教育和科研体制之下,要成为一流的科学家,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接受研究生阶段的严格正规的科学训练,意义是明显的。在这种形势下,国家越来越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反复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
虽然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也特别强调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特别强调,硕士学位授予者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授予者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品质。可以说,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以培养“自然人”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通过在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实践和研究,提出对研究生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希望通过本项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和专家学者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自然人”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之所以区别于本科生,就在于“研究”二字,其具体表现在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上。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些问题,对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探讨问题能力进行训练。无疑这种方式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这里的“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学校对研究生最主要的需求和要求,是一种社会对研究生的外在规定性,而并非当然性的成为研究生主体的需求,即主体的内在规定性。Edward Deci等心理学家认为由内部动机所驱使的活动既能满足人们胜任的需要,又能满足人们自主的需要,相反许多由外部动机所驱使的活动会削弱人们的自主感,因为这时控制力大多来自外部世界而不是个体的内心。他们认为,动机水平高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聪明,都能创造出卓越的成绩,而动机水平低的人则往往一事无成。由此可见,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不仅在于社会的规定性还在于研究生主体性的区别。而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恰恰在于在教育过程中对研究生的主体性的忽视和缺失。
有学者讲“教育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事业,对人的理解也就构成了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自主性强,自尊心强,分散性突出等特点,这就使得研究生在年龄层次、学习方式、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上都有别于本科生。而且,他们经历过四年大学生活磨炼,一般都具备了必要的社会常识,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育管理者不断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本课题提出的以培养“自然人”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即在教育过程中调动研究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自主和自律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研究生个体的自由选择,为研究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空间,同时又形成一个外围的约束机制。这里的“自然人”就是指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在此要强调,此处提出的“自然人”观点不是等同于自然主义教育观,其教育目标并不是为了消解学校的责任,也不是有意弱化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育方式也并非对教育对象行为不加任何干预,使其随心所欲发展。这个理念的本质是使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重新认识并调整在教育环节中的各种关系,教育管理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教育对象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留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在这种以“自然人”观点引导下的研究生教育能够摆脱对现实功利主义的追逐,还教育以本真的面目。
(二)“自然人”创新教育观能够实现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罗杰斯则把这种需求称为人类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这种动机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倾向。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目标。反映到教育上,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受到的教育是有意义的,且自认为具备学习的能力,那么学生是天生愿意学习的。
由此看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中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和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付诸于现实。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作用不应停留在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应该在尊重研究生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发展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不断探索,最终使研究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工为主,理、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始于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1978年,1979年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5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1个工程硕士学位领域及6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省(部)重点学科,3个省(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名牌专业。多年来,学校坚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长远发展规划目标的核心,努力做好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师资与人才、硬件与管理、成果与水平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培养质量、创新体系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要屹立在世界之巅,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我校研究生教育正是以此为立足点,多年来不断探索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努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同时,对研究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也从未停止过。扎实的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与多年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我校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自然人”观点的管理理念。我校日常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得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1.以人为本的“三三”制管理模式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研究生教育也应充分体现这个宗旨,为此,我们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三”制管理模式。
(1)培养内容“三三”制,即培养内容分三部分,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科研实践,研究生三分之一的培养内容是课程学习,三分之一的培养内容是学位论文,三分之一的培养内容是科学研究。当然所谓的“三分之一”并不是机械的时间限定,而是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内容。研究生明白了这样的培养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做到自主学习。这种在培养方案和培养内容限度之内给予自由、宽松的空间的模式,有利于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自主性,克服大学阶段学习模式的再延续,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拓展了空间。同样科研实践也有“三三制”,即一部分时间搞实验或进行生产实践,一部分时间用来查阅文献资料,其余时间用来撰写论文。针对研究生普遍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我们提倡研究生学习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们引导学生不仅要向理论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规定研究生必须要参加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培养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另一特色。可以说培养内容“三三”制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我校倡导个人理学的新教育观。
(2)获取知识体系的三方面,即研究生所学知识来自于课本知识、导师指导和同学交流三部分。在一般情况下,研究生的知识除了课本之外,通常导师给其影响很大,导师引导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指导他们进行调研、实验,导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治学方式甚至导师的处世为人都会对研究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导师的学识再渊博、能力再强,也必然有其薄弱之处,如果只听一师之言就会大大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在大力提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同时,还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研究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博硕士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还注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从现实经验来看,通过重视、抓紧学生获取知识的每个途径、每个环节所作的努力,不仅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最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完善人格的空间。
(3)管理三环节,即个人管理、导师管理和研究生部管理。研究生的管理三分之一是个人的管理,三分之一是导师的管理,三分之一是学科、研究生部的管理,教育研究生努力做到自由学习。不要过多依赖别人,安排自己的学习全靠研究生自己,使研究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创新和学习的主体。通过入学教育和管理的实施,让研究生深入体会“个人理学、亲师亲友和自由学习”之间的关系,以此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体的能动性。在这种环境下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鼓励多种形式和多方面的创新探索。
2.研究生教育中的“硬件”建设
为鼓励创新,我校从多个方面想方设法营造学术环境,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为研究生培养作出了努力。
(1)制定了科学的培养方案,为提高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依据,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校历来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1997年国家调整了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新的学科、专业设置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校按照加强基础教学、拓宽培养口径、跟踪学科前沿的原则,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2004年第八次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全校各学科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各类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年学校再次制定和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力求体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及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www.xing528.com)
为了加强教育管理,制定和修订了有关规章制度,如《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条例》、《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规定》、《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优秀教案评选办法》等。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坚持期中教学检查,通过开展专家评课,检查评比教案,观摩教学,问卷调查,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在课程管理上采用了教案抽查—教案评优—教案建设三步走的管理过程。5年来通过抽查教案、评比教案和教案评优,已资助教案40余部。我校研究生课程教案整体情况良好,优良率达到93%;研究生任课教师普遍重视教案的完整性、系统性,电子教案明显增加。2006年建设精品课程5门,2007年建设精品课程4门,2008年建设精品课程8门。仅2008年一年,学校审批研究生教材7部、资助研究生课程讲义26门。
在教案的规范上实现了无教案—简易教案—规范教案—电子教案的转变。通过专家的评价,典型教案的分析,逐步引导教师重视课程教案的建设,为教材建设打下基础。学校确立了“教案—优秀教案—校内讲义”、“校内讲义—优秀讲义—出版教材”的两阶段特色教材建设思路,教案检查和评优就是具体的实施。
同时,加大对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力度。近年来,我们动员各学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相继有一些外语水平较高的博士、留学回国人员率先使用外语教材,采用汉英双语为研究生授课,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和好评。为了加快双语教学的进程,我们制定了《西安科技大学开展研究生双语教学的规定》,在对骨干教师加强外语培训的基础上,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资助,提高工作量计算系数,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目前,“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已有规范的审批程序。
3.研究生教育中的“软件”建设
(1)开展研究生评课活动,增强研究生的主体意识
2001年学校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通过了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优秀教案评选的指标体系。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分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由听课学生进行评价。四个一级指标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教材及参考资料、工作态度。几年来,我们坚持这项工作,研究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其中,一方面加强了研究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加强了课程的软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建立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
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盲审的抽签制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的申报制度,鼓励研究生及其导师积极创新。论文的抽取按学科、按比例,由学生本人抽签决定,增加了公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制订了规范的抽签程序和规则,且抽签在提交学位论文截止日期进行,对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3—2008年间共双盲送审634名硕士生学位论文,盲审成绩80分以上的占87.5%。校外评审专家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对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普遍反映良好。据统计,盲审的通过率比学科组织评审平均低8~9个百分点,表明盲审是必要的,有利于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评选质量,2001年,改革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采取了个人申请、院系(部)推荐、校学位委员会专家组评审、校学位委员会通过的评选办法,打破了按学科比例申报、按学科比例评选的老办法,由于评选体系科学、合理,奖励力度加大,在导师和研究生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2008年评选1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1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除学位论文之外,我校还对研究生的优秀科技成果给予奖励。2008年度我校研究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超过520篇,其中不乏在核心期刊发表或被国外各大索引检索。学校给予其中100篇以奖励,合计奖励金额12200元。
(3)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空间
从2008年以来,我校设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胡杨林大讲堂”,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成功企业人士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素质教育平台,先后聘请神华宁夏煤业集团董事长王俭博士和香港大学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香港和加拿大注册工程师、中科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访问研究教授岳中琦博士开办讲座。举办了西安科技大学博士论坛,有6位博士和博士生登台进行交流,得到研究生们的一致好评。同时,研究生部积极倡导二级学院及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之间做一些内部讲座、报告或交流会,营造出一种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完善了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设立了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基金,加大博士教育管理力度。
4.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平台建设
搭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从根本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1)成立学科创新园区,培养优秀拔尖人才
2000年,成立学科创新园区。以此作为中青年学术骨干创新的基地和高新科技开发区,为培养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工作支持。园区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有20个课题组经过校学术委员会和职能部门评议考核通过后进驻,课题组成员130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42名,博士学位20名,研究课题70余项。进驻园区的课题组负责人均为我校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科创新园区为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2)创立大学研究院,搭建科学研究新平台
2005年,我校成立大学研究院。大学研究院是学校二级科研单位,相对独立运作。研究院以主题研究所和科研团队为基本科研运作单位,以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研究生科研队伍为中坚力量。有4个研究所、8个课题组的80名科研人员进驻。研究院为学校发展创建基础平台、学科建设平台、队伍建设平台、研究生教育与实践平台。
(3)探索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我校积极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合作,探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现已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波兰、荷兰、乌克兰等国的近十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好合作关系,并与美国特鲁伊州立大学等6所学校实施了“1+2+1”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2004年,学校与波兰克拉克夫矿冶大学、中原油田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6年与国家测绘局大地数据处理中心联合成立“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07年与西安煤机厂建立“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基地,2008年与焦作煤业集团建立“机械工程”培养基地。“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配置的新途径、新模式,是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的典范。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对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对外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培养经验和模式、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及实践成果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自然人”理念已经深入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积极引导“个人理学、亲师亲友和自由学习”的校园风尚,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和主体性发展的空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多年来孜孜不怠的追求。研究生部管理人员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目标一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研究生部曾于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多次被评为陕西省招生先进单位,并于1999—2001年连续三年被授予陕西省研究生招生考试规范化考点。研究生部领导班子从1999年到2003年连续三年在学校的年终考核中名列优秀榜首。2008年获得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单位,4名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获得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通过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我校研究生无论是创新意识还是创新能力上都有所提高。近几年我校有多名研究生荣获全国及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奖项。2007年和2008年各有一名研究生获西安应用材料创新基金研究生奖学金。我校研究生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发表在核心及以上期刊的论文2006年63篇,2007年76篇,2008年达到100篇,而且其中被国外三大检索收录9篇。学位论文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06年评选7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1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评选4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2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评选1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1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最令人欣喜的是,经过30年的探索和追求,我校为国家科技、教育、经济、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2006年授予354人硕士学位(含同等学力8人),授予41人工程硕士学位,授予1人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4人博士学位。2007年授予425人硕士学位(含同等学力3人),授予50人工程硕士学位,授予4人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6人博士学位。2008年3月授予505人硕士学位,授予44人工程硕士学位,授予12人博士学位。我校毕业的研究生以扎实的基础、朴实的作风,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骨干,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显示出突出的才能和创新精神,为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