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风 王 辉 陈吉兰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由于没有理清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许多高校在具体实施教育的时候,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不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研究和分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一)高校德育所处的社会客观背景
1.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人实现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社会心理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和实际状态。社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
2.人的现代化和大学生的现代化
历史经验表明,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角度看,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基石,而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的大学生人才,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3.大学生现代化对高校德育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诸多素质中的灵魂与核心。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才,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的现代化必然要求高校德育的现代化,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各种德育手段。
(二)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的挑战
我国正处在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转折期。要实现社会转型和未来10年、30年、50年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要使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成为集约型经济,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培养掌握现代高技术的人才。为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尤其要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并把实现这一蓝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驱动力,才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肩负起社会转型的时代重任。
2.文化事业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文化是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文化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长期滞后,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欠账越来越多,负面影响令人警醒。文化基础薄弱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例如传统文化资源破坏流失严重,国民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力下降,传统道德滑落,外来文化侵袭,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难度加大等等。
3.高校德育教学对象新特点的挑战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因此,高校的德育必须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校德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1]现代教育应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应按照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民主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而人文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正符合了教育的内部规律和要求。
2.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
(1)人文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2)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3)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4)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5)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6)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
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教育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德育转型的载体是人文素质教育,而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是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必然给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契机,推动高校德育的突飞猛进。[2]
二、高校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一)高校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一致性
1.高校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
高校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都以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作为目标创新的基本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而确立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根本要求。而高校德育和人文素质的内容体系也有相通之处,高校德育的内容要突出主旋律,就是要强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或者实际难题;高校德育还要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和基本公德、传统美德教育,这些也都是人文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2.高校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共同的教育原则
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几个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原则;效果评价中坚持实践性原则;坚持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疏导性原则。(二)高校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目标的前提的一致性
1.教育观念的革新是前提(www.xing528.com)
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德育水平,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要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2.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关键
中央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居主导地位,决定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3.教育设施的完备是必要条件
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无论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需要基本的物质基础。如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就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设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从完备的图书、资料到现代化办公、学习手段,这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当社会不能为教育提供合理的物质条件时,教育就没有办法实现自我发展,只能在低效率、低质量状态中挣扎。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提出:如果忽视或者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经济性功能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跃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一方面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贫富差别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这些全球性的“社会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们不是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所能够解决的。因此,全世界都在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教育上的完整人格养成问题,通识教育、全人教育、养成教育成为全世界许多学校教育的新理念。通过这种理念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3.个体性功能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十分注重感受性和体验性。人文学科的教育对培养人的内化机制,鼓励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创新活动具有深层动力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实践动作
(一)高校教育整体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1.设置必要的人文社科课程
首先,设置人文素质必修及选修课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合理安排人文课的教学时间,确保人文课教学的主渠道畅通。一方面应精选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文化概论(建设类院校)等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另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开设一部分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如美育课程(音乐、美术、文学鉴赏)、心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智慧课程(科学哲学)等,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
2.科学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道德品质、培植人文精神的功能和价值。[3]在一个高素质人的身上,人文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素质往往是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初步扭转了重科技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的状况以后,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德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科渗透,在教学中积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人文素质教育方式的实施
(1)应从教育观念入手,更新教育价值观,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从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内部入手,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优化人文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
1.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从幼儿园到大学,人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旨在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以其特有的、巨大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学校每年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人文教育论坛”,聘请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与自然科学讲座;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资源,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如历代文化名人的塑像、各种体现人文主题的雕塑建筑等,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促其人格完善
1.实践活动的特殊育人功效
多彩的现实生活,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课堂,因为在不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和先进人物身上,都体现着深刻而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因此,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所无法比拟的。
2.高校实践的类型
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类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流于形式,存在着方法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师创新精神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实践环节,在已有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创新,追求实践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总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体系、教育规律、解决矛盾的侧重点、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可以互相代替;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任务、研究内容和教育过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搞清两者的辩证关系,使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能够较好地融合,对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
[3]刘金鹏等.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