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实与创新:对解放思想的哲学分析

求实与创新:对解放思想的哲学分析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解放思想的哲学分析李邦邦余学义孙再罗2008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0周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是小平同志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并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逐步理顺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使辩证法普遍联系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现。[9]解放思想正是贯彻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求实与创新:对解放思想的哲学分析

对解放思想的哲学分析

李邦邦 余学义 孙再罗

2008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0周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是小平同志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解放思想在我国再度成了热门话题,从高层领导人到社会各界一起吁求解放思想,这既表明全国上下在国力日益强盛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着一种可贵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又体现创造新的历史的自信和勇气。特别是在21世纪,我国的发展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等新的挑战,[1]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显得尤为重要。

一、解放思想的哲学内涵

所谓“解放”,就是打破僵化,破除迷信,冲破认识上的禁区和思想上的牢笼。[2]“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解放思想的首要特征。解放思想弘扬了唯物主义思想路线,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4]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法宝”[5]

客观实际的事物都是多种属性、方面和关系的统一体,同时还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极为复杂的联系和关系之中。毛主席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6]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就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7]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形而上学猖獗,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一切,把政治经济、民主与集中、红与专、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等任意割裂开来,甚至对毛泽东思想也断章取义,形而上学地歪曲了毛泽东思想,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而解放思想所倡导的,就是与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相对立的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全面性。基于这一特征,小平同志指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并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逐步理顺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使辩证法普遍联系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现。

列宁说: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8]。而我们在过去一段时期,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盛行,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管理上功过不清、赏罚不明,以及受小生产习惯势力影响,造成许多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敢创新、不求发展,思想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对此,小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严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小平同志又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角度谈道:“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小平同志又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谈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向前看,“向前看,就是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9]解放思想正是贯彻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毛主席指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0]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小平同志这里讲了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破”和“立”。“破”就是破条条、框框,破除思想僵化,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条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立”就是立新说,确立与新情况、新问题相符合的思想认识,这就是解放思想的终极诉求。“破”和“立”都是革命。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都是在解放思想指导下破与立交替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的过程。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思想僵化,把人的思想从旧的思维方式、旧的传统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确立与实际相符合、相一致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想观念,内涵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同时,解放思想的立足点、基本点是“实事”和“是”,要求我们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去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研究客观实际,求得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实践获得成功,这又从另一侧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解放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一大法宝

列宁曾指出,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前者是唯物主义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路线。两条路线的斗争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从没停止过。“当年,毛泽东同志破除各种教条主义,找到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1]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新中国。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两条路线的斗争更是波澜起伏、绵延不绝。随着两条路线斗争的展开,唯物主义路线不断战胜唯心主义路线,使人们先后获得了三次深刻的思想解放,产生了三个重要的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三个成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了重大的历史关头,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历史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怎样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何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一个工人阶级执政党等三个重大问题上进行抉择。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组织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经过艰难的较量,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束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年,中国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国际社会主义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危机,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一时间出现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继续解放思想,突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束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国际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三次思想解放,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和新特点,突破传统发展观的困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后,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怎样进一步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怎样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怎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解放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

三、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目标、理想规范着道路、手段的选择,而道路、手段的有效性也制约着目标、理想的科学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靠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目标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但实现科学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提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主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落实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一新发展主题。[12]

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发展是永恒的。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仍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同时,国内也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分离,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剧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保护之间产生严重失衡,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不协调,成本外部化所导致的“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等等;还有就业问题、资源环境问题、耕地减少与农民失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矛盾突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复杂,信息化带来执政方式、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新课题,市场化带来的竞争、效率与公平、公正等关系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加以统筹解决。(www.xing528.com)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归结到对于“环境与发展”的合理调控;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有序,体现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基本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两者协调发展,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却有待探讨。在现实中,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不仅难以自然而然地协调,而且往往还是矛盾的。从自然方面看,它不可能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大多数自然物不能现成地为人所用;从人的方面看,人要在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就必须对其加以改造,而要改造自然,必然要干预自然的发展进程,改变自然物的原有形态或性质,要对自然的发展产生影响。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只要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和发展,这种矛盾就不可避免,人与自然就存在着不和谐性。因此,人与自然本来是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是相对的、动态的、具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要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来实现。这样,观念的转变将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必须面向世界、研究世界、融入世界,必须面向未来、研究未来、筹划未来,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稳定程度。

客观世界的运动永无休止,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人与自然之间的互为调适和协同进化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与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等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条件。唯有这种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完满组合,才能真正地构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哲学框架。要实现这一“完满组合”,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认真总结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认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着力推进人性的自觉与进化,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

[2]袁贵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J].哲学研究,1995,(8):3-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4]马宁.“解放思想”的哲学内涵[J].云南社会科学,2003,理论专辑:184-18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求是,2007,21(总466):3-22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4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8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1]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

[12]郁建兴.解放思想才能构建和谐社会[J].哲学研究,2008,(5):3-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