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京 田小泉 李金勇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兴衰。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高等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新世纪历史使命,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产品的一种实践能力[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功能。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造主体根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引发某种创造动机及其表现出的创新意向和愿望[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及创新活动对个人、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增强历史责任感,把学生内在的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4]。
(二)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对象的新联系、新结构和新功能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智慧因素[5]。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6]。
(三)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质疑批判精神与探索求实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论著都是以“批判”命名的,本质上具有批判精神,而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则蕴含着探索与求实的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种探索、求实、批判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帮助大学生学会全面、动态地看问题,从而超越狭隘的日常经验,突破原有知识和观念的束缚,形成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
(四)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力量是创新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的综合内化而形成的一种进取力量。创新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创新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促动。而且,一般而言,“才智方面的成就取决于品格的程度”(爱因斯坦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伟大创新人格,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强化人文精神、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培育,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
(五)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所具有的收集处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设计方案从而解决问题的探索、研究以及组织与协调等实践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塑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养料和方法论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功能定位存在偏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不足,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传统考试制度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
(一)教育功能定位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割裂了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统一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化,忽视了非政治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为己任,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可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一种学科去探寻其创新教育功能及内化途径[7]。
(二)教师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不足
教师是大学的核心。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毕业于经济、历史、哲学、政治类专业,所学习的专业和目前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在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科学研究方向又大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而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博士学位拥有者占比小,科研力量普遍薄弱,科研成果较少或者没有成果,科研在整个校园没有影响力,难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性,也无法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8]。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和“事件意识”,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存在重书本理论而轻现实、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智力性内容而轻非智力性内容三种倾向[9],教学内容“众口一词”、“陈旧过时”[10],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回避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焦点难点问题,缺乏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只注重逻辑和认知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和体验层面的教育,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教学中的求同思维和忽视学生思想实际的空洞说教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手段普遍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片面强调知识的吸收与传承,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传授—接受”的陈述式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课堂局面,学生很少拥有课堂上质疑的自由,无法产生思想风暴。这种强制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独立个性的培养,不仅不符合教育规律,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考核评价方式机械僵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方式仍延续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考试紧扣标准答案,题型设计忽视学生对经济变革和社会变化的洞察,偏向以书本知识为标准,对知识点的要求往往比较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引导学生不求甚解地机械背诵和记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很少鼓励创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刻板与僵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压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不够、创新实践能力准备不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普遍呈现高分低能的现象。(www.xing528.com)
三、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内化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外化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效果。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规律
立足政治性、发展科学性、弘扬人文性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基本规律[11]。政治性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文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使大学生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一系列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的观念和态度[12],科学性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倡导怀疑精神、批评精神和创新精神。即政治性解决方向问题,人文性突出价值判断问题,而科学性因其强调方法问题而成为影响和决定大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主要属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有所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追求真知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保证青年学生创新活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充满着人文关怀。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创新素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道德情操、科学知识、学术修养等方面要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为适应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尽快实现由原来的所谓“教学型”向“研究教学型”的转变,不能仅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成为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的探索者,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及时地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解决长期以来大学生普遍认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通过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服务[13]。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但学生的课时十分有限。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抓住精髓,联系实际进行。力求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上各课程内容结构合理,衔接得当,努力做到“三忌三贴近”:忌抽象说教、忌照本宣科、忌脱离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和社情、贴近学生。具体而言,第一,教师要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把其中揭示的规律、原则、方法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用于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彻底纠正“传声筒”的做法,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理论创新、理论创立者的创造实践与品格、理论创新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第三,教学内容改革要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目前应加大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力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教育武装大学生。第四,教学内容要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和疑虑,实事求是地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14]。第五,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体系,开展大课堂教育。大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也要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的运行机制[15]。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在阐述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立场和道德原则时,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做到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第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奖励体系。一是实行考试内容的开放化,考试方式的多样化,考核标准的多元化,加大主观题的分量,在考题上给学生自由发挥留下较大的余地;二应把学生平时表现作为重要参考计入成绩,把平时作业成绩、学习心得体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内容;三是把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作为对学生评价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和内容,充分体现创新的要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兰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构成[J].教育,2007,(11中):46-47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笔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53-56
[3]王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93-95
[4]徐林娇,吴兵: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理论导报,2009,(5):47-48
[5]王圣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48
[6]李志友、伍忠.论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74-176
[7]宋连胜.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9):19-22
[8]李东升,陈黎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2):135-137
[9]赵冬云,赵桂珍,孟志辉,崔章国.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646-647
[10]代金花.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236-239
[11]何景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探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5):40-44
[12]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河南社会科学,2002,(3):73
[13]叶伟军.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35-136
[14]陈红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10下):206-208
[15]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