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

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基本因素。[4]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合理颗粒。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

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田小泉 荆秀芳 郝卫全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历史价值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指导我们民族延续发展的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周易》中的两个命题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表现了一种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顽强的生命力。“厚德载物”,就是要有淳厚的德行,能够包容万物,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2]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民族凝聚功能。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基本因素。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自然要以作为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民族精神为依托。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2)精神激励功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引导着、培育着国人的爱国情怀;刚健自强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人文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去发现、实现人的价值,首先是道德价值;和合精神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等。(3)价值整合功能。中华民族精神对原有的诸多地域文化和不同阶层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价值整合作用。[3]

民族精神还具有稳定功能。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相对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利益关系,使民族成员认识到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的,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使民族成员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和源泉。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概括和升华则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孕育和形成了我们自己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4]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合理颗粒。尤其是近百年来的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以及亚洲儒家文化圈的经济崛起,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但有其永恒的价值,而且这一价值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观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有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健行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节观;自尊自爱、自力更生的奋斗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严以律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伦理规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明、实事求是的道德追求;等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升华,是中华民族崇高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及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必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精神社会进步要求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关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二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培育”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已有的民族精神来教育、熏染、浸润青少年乃至整个国民,二是孕育、培养现所未有但又是未来所需的新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弘扬”是侧重于现有民族精神的“实践”,那么“培育”则侧重于民族精神的文化建构。后者包括现有民族精神的传播、推广、扩展和崭新民族精神的催生、萌育、发展。这两方面的工作均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扬弃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来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内容既保留又克服,使之既能生生不息,又能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坚强屹立的内在动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综合国力是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因此,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中国现代的民主政治认同必须牢固地建立在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还要从民族精神的传统方面来理解和建构现代民主政治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就是构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土壤和根基,在中国的儒家经典里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天下为公”、“保民而王”、“政在养民”、“得之丘民为天子”等思想。这种“重民”、“贵民”、“保民”、“民本”、“公天下”的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或者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是“东方古典式民主”或“亚细亚式民主”。当然,这些民本思想距离现代民主还很远。但绝不能把中华传统中的民本思想一味抹杀,更不能因为中国出现过专制而否认中国的人本主义传统。要知道西方的“德先生”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的“民本”思想传统也能够与时俱进。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强化这种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应该看到部分人受到市场经济中负面思想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过分强调功利、实惠及个人价值等,而渐渐淡化了信念和理想,民族精神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大脑里淡漠了,甚至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失去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5]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没落,只能带来“物质巨人、精神侏儒”的畸形人格和病态社会,人们不仅将失去自省力和批判力,而且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沦为心灵上无家可归的游子。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的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6]时期,正经历着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向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迅猛前进。如果说当代中国前进的洪流中还裹挟着逆流和浊浪,那么另一方面,这种暂时的逆流不仅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相反为中华民族的前进提供了反思的素材和回馈的力量,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然而,人总是要有信仰的,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人们,甚至开始寻找迷信作为灵魂的庇护所,建神庙佛龛,算命占卜,包括用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来填补心灵的空白,从长远来看,它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制造混乱、滋生痛苦,唯一有效的药方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重塑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用科学的信仰代替迷信,以滋养人们的心灵。

杨叔子院士讲过一句鲜明而形象的话: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途径和方法的思考

以上阐述中,已经表明笔者的观点: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因此,要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实质,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发展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7]它也是我们今天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的历史出发点。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仅有力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和强盛,而且是今日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和进行文化创新的丰富资源和智慧宝库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只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了解和认识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懂得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而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自觉意识并升华为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已经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德育课程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等,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力度。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除了重视专业技术的培养,也更加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和德育教学工作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有效性不足。在教学手段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其次,作为80后和90后的当代大学生固然视野较为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富有独特精神和自我意识,但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低下,缺乏合作意识等等;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受科技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影响,在思想深处也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认为这些东西不实用,离现实生活太远。说明高等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方面还要进一步下大工夫。

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要求当代大学生不断拓展视野,要求大学生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去分析问题。当今世界的各种政治、经济的冲突或问题,在深层次上无不与一个民族的或国家的观念、利益息息相关,日、韩、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民族精神或国家意识的国民教育,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及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恢复和提高,我们要逐渐改变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主导国际社会的局面,争取话语权,恢复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培育民族精神,学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和系统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引导大学生从学习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二是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中华文化的典籍:四书五经等诸子百家,以及经史子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智慧,有助于提高青年人的聪明才智。三是开展国情教育,通过历史、传统、国情等多方面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强国动力。

第二课堂的学习,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将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因此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大学生喜爱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载体,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并把这些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塑造自尊自强民族精神的目的。与此同时,以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促进校园文化向高品位方向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使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8]胡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我们如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

当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对现代化建设有积极价值的成分。还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各民族彼此开放、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更是成为当今各国各民族关系上的主流。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也在客观上要求吸收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找到发展的契机,从而使中华民族富有生机、蓬勃向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42,43

[2][3]俞祖华,赵慧峰.关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N].北京日报,2004-1-5

[4]朱文华.关于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哲学思考[J].兰州学刊,2005,(5):26

[5]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R].新华社北京,2002-11-17电

[6][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人民网,2007-10-15

[7]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在哈佛大学的演讲[EB/OL].人民网,2003-1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