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科大思政教育成果: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探讨

西安科大思政教育成果: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探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可控性探讨甘安生卫晓君王刚张振中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与发展,在带给高校学生各种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急需重视的消极影响。另外,网络也导致一些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西安科大思政教育成果: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探讨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可控性探讨

安生 卫晓君 王 刚 张振中

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1]高校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上网群体之一,网络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指的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在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从而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高校校园网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着特有的积极作用。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在线数据库、高校精品课程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网上学习的内容。网络上大量的共享学习资料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麦克卢汉关于未来信息社会的诸多描述和预测中,教育领域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认为,信息之流和课堂以外教育的冲击,将远远超过课堂上发生的东西。麦克卢汉预言的这一自主学习时代真正到来了。[2]

(二)网络社区的流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成熟。由单一的留言板发展到论坛,再发展到社区、博客、顶客、威客等各种类型不同的网络社区形式。大学生能够加入到各种类型的不同的网络社区寻求各种社交网络服务,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例如,人人网就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备的虚拟社会场景,大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网络社区的流行,体现出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交际的发展趋势,“网络社区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众多的大学生将网络作为一个对现实生活的延伸,期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扩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电子邮件、聊天软件(icq,qq,msn)等也丰富着高校大学生的交际途径。

(三)网络娱乐成为主流休闲方式

谈到网络娱乐,网络游戏不可不提。关于高校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而导致辍学的消息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现在几乎到了谈网络游戏色变的程度。但网络游戏本身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已,任何娱乐到了成瘾的程度都会对正常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看电影、听音乐、浏览新闻、观赏Flash都是现在高校大学生主要的网络娱乐方式。很多高校校园网网络娱乐建设丰富多彩,这对于紧张的学习也是很好的放松渠道。

(四)网络成为生活助手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了我国网民认为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帮助情况:39.0%的人认为“离了互联网,我无法工作学习”,59.1%的人认为“没有互联网,我的娱乐生活会很单调”,69.3%的人认为“网上办事减少了我很多亲临实地的麻烦”,61.8%的人认为“重大新闻我一般都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64.6%的人认为“遇到问题时,我首先会去网上找答案”,65.4%的人认为“通过互联网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82.5%的人认为互联网加强了我与朋友的联系。[3]在中国高校的大学生中,网络也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帮手,甚至有人认为网络就是生活本身。网上购物日益成为大学生最为重要的购物方式,一些二手物品和富余品可以在校园网的跳蚤市场上竞拍。校园网络上的一些咨询网站可以帮助远离父母的大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网上订票、网上报名、网络招聘等也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

具体而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如下变化:

其一,大学生通过校园网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间,使用校园网络进行各种体闲娱乐活动;其二,校园网海量的数据库超市,使学生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图书资料,学习不再单纯依靠课堂教师教授,甚至出现了学生“反哺”教师的现象;其三,校园网络承载并强化了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而大学生交往关系的紧密化和群体归属感的增强,则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校园网络的认同度和依赖度,大学生正是通过校园网络在互联网上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间。[4]

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与发展,在带给高校学生各种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急需重视的消极影响。据调查,在我国数以亿计的网民中,高、中等院校学生占半数。因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和网络道德建设滞后等原因,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校园网络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影响

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成熟时期,但校园网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如若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某些反社会主义的宣传言论和低级文化趣味等,将可能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会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另外,网络也导致一些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于网上活动的隐蔽性大,网上常有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一些高校学生的犯罪手段多来自网络,还有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抢劫等。

(二)高校网络容易使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脱离正常的人际交往圈

网络生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它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就容易沉迷其中,甚至玩物丧志,产生现实的、虚拟的两个自我,这不但不利于大学生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反而会促使他们不能正视困难,逃避现实。其次是造成性格异化。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帮助,但另一方面,这种极大的方便,容易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似乎便拥有一切,从而沉迷于网络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现实社会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淡化。其三,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聊天、网游,占据了大量的学习和运动、休闲时间,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三)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的机械、静态、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带来新的冲击(www.xing528.com)

互联网是开放的,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都可以对沟通对象、沟通方式、沟通内容作出不同选择。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

(四)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于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发展

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地剥夺了高校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高校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备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存。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探讨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订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连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订上网的规定,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论坛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对这些存在的现象应加强管理。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负面的信息。

(二)确保网上主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营。建立全面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板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确保网上主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由于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所以要适当地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讨论,引导大学生参与进来。

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既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三)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个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优势。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此外还应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更深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下苦工夫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提高,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总之,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关起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1)

[2]刘霞.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现象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刘红胜,沈国助.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可控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