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的研究成果

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截至2005年4月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为此,本文就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些探索。下面首先对国内外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介绍。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各高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各有特色。

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的研究成果

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截至2005年4月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面对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现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教授撰文指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四大问题:超常规发展、供过于求、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研究生教学内容没有拉开档次。[1]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传播学专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值得每个从事传播学专业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本文就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些探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应当包括培养什么人(培养目标)、教什么(培养内容)、用什么方法(培养环节与培养方式)等三个方面[2]。对传播学专业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传播人才、设置哪些专业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怎样培养途径等这些问题,是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一、国内外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自从2001年调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增设传播学专业以来,教育部已经陆续批准了20多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传播学专业。既有综合性大学开设这个专业,也有理工科大学、行业性大学设置这个专业。由于传播学专业在我国高教中是个新兴专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下面首先对国内外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1.国内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怎样,其有哪些特点,下面选取四所代表性大学进行介绍,具体情况见表一:

表一:国内四所大学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说明:此表由作者制作。

从表一可以看出,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类大学,虽然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是,其还是脱离不了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高校开设的传播学专业,实际上就是大众传播学专业。

2.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传播学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与新闻学教育的胶着关系,建立了以社会学为依托,在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又注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3]美国、新加坡等国大学在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与传播素质课三类;我国台湾地区的世新大学传播学院从人际传播与资讯传播角度,分为口语传播学系、资讯传播学系。这些院校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如表二所示。

表二:美国、新加坡、台湾地区部分院校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统计表[4]

说明:此表来源于陈国利、张卫斌、张巧英写的《传播素质教育——传播教育本土化发展新思路》一文,发表于 2004年《传媒》第7期 第59- 61页

从表二可以看出,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部分院校的传播学专业基本上摆脱了传统新闻学的教育模式,侧重于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资讯传播、传播技术、传播语言、传播效果、传播与社会等方面来设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传播能力。

二、对当前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它的产生有深厚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它与20世纪的政治战争大众文化、充分的市场经济等有直接关系,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成果有直接关系,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有直接关系。[5]因此,传播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科学定位,积极借鉴其它学科成果,合理设置课程,加强传播技能训练。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几点:

1.构建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战略眼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及加入WTO,媒体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新闻学培养人才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为新兴的传播学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有战略眼光,站在社会发展与世界潮流的角度,科学地构建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市场意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曾明确强调:“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我们一方面要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同时要自己做判断,根据业界对现状的分析,预测他们在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超前主要是指观念而非技术。”[6]培养新闻学人才是如此,培养传播学人才也是如此。无论是侧重于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人才的培养,还是侧重于大众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清淅的人才定位,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性强且具特色化的传播人才。

3.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在美、英、日等国的传播专业教育领域中,课程系列分为技术型、理论型和管理型三类。技术型课程集中在掌握对媒介工具的使用;理论型课程重点探讨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等;管理类型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媒介经营策略、媒介组织的领导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7]对于国外的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要通过市场调研,经过科学论证来设置有关课程,除了理论与技术方面的课程外,还要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或增加有关课程。只有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培养传播学复合型人才才有基础。

4.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要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传播学专业的设置不能像前几年新闻学专业那样,一窝蜂上。高校设立传播学专业之前,要反复论证,认清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在哪里,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传播实验室建设的专款有多少,学生毕业后到哪里去……只有全面考虑这些问题,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才会有的放矢。(www.xing528.com)

三、对我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我国高校本科传播学专业兴起才6年时间,从20多所大学开设传播学专业来看,都是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各高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各有特色。下面对我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1.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确立影视传播方向,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影视复合型人才。经过一年多的论证,我院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适应”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文化传播立基础、以新闻传播拓市场、以品牌传播树特色”的办学思路。在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确立了影视传播方向,这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来确立的。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进一步到位,电视台逐步实行“制播分离”,非新闻类节目制作逐步推向市场,由社会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现在影视制作业出现了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海外资本等多种资本组合而成的各种所有制。近年来,80%的电视剧是由社会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的,90%的娱乐类电视节目是由民营制作公司制作的。随着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节目内容来填充,因此,影视制作业是个“朝阳产业”。社会影视制作公司呼唤着既懂技术操作又会创意策划,既懂影视管理与营销又懂影视经济,既精通一门外语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实践能力很强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院传播学人才培养目标正朝着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2.结合学校地域特点,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合理、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在传播学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院打破传统新闻类培养模式,加强非新闻类课程的教学,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首先确定传播学(影视传播方向)、广告学(品牌传播方向)、编辑出版学(电子出版与网络编辑方向)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全部打通;其次表现在压缩新闻类课程的教学时间,把新闻学中的一些必修课合并,开设“摄影摄像”、“采访与写作”、“中外新闻传播史”等课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来开设《传播信息技术》、《高等数学》等理工课程及增开传播学专业特色课。第三,对部分专业必修课实行双语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及运用专业英语能力。第四,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大实习(平时寒暑假组织学生小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实习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回到学校弥补,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第五,开设不同层次的专题讲座:一是请学院聘请的来自广东省各大媒体的兼职教授(都是南方传媒领袖人物,包括驻广州的国家级媒体的领导、省市各大媒体的主要领导)讲传媒的现状与未来,二是请获得全国或世界大奖的优秀制片人、导演、记者讲实务操作,三是请国外著名的学者讲国际传媒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合理、实用、高效的传播学课程体系。

3.结合学校工科优势,强化影视传播技能训练,为学生“上手快”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影视传播学是文科里的工科,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要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目前,我校对传播学专业建设投入了600万元,购买了索尼松下数码摄像机53台、数码相机40台、非线性编辑机40台,建设好了影视节目制作室与演播室,所有这些为提高学生的影视制作技能提供了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实验室开放时间方面,我院安排了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与数名学生助管员轮流值班(双休日也不休息),学生借还设备十分便利。此外,通过学院一年一届持续一个月的赫尔墨斯文化节中新闻摄影大赛、平面广告设计大赛、校园MV大赛、影视节目二次包装大赛与DV作品创作大赛等一系列极具学院特色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影视节目制作能力。

4.结合学院人文特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为学生“后劲足”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职业技术学院及一些新闻院校里与影视传播相关的专业(例如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大多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单一的应用型人才,虽然上手很快,但是后劲不足。在我国综合性大学里,往往把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分设为两个独立的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课程往往重视新闻课程的设置,忽略人文课程的安排;而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承担了全校人文素质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汇聚了文学、哲学美学等专业的资深教师(说明:我校没设文学院),这些为传播学专业开设人文基础课提供了很好的师资保障,人文课的开设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劲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积极举办或参加国内外与校内外各种影视传播活动,提高学生影视研究与制作能力,扩大学院传播学专业知名度。近年来,通过举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第四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以及每年一届的“南方传媒高峰论坛”与“南方品牌高峰论坛”,极大地提高了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为传播学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作了很好的铺垫。2003级与2004级学生全部安排在广东各大媒体与大型企业实习,实习单位对本学院学生的实习表现非常满意,今年即将毕业的2003级学生已经全部落实了工作单位。此外,通过与美国品尼高视频公司联合举办“2007年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实验教学学术研讨班”,进一步推动着我院影视教育实验的改革;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DV大赛、网上播客及节目交流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影视策划与制作能力。

总之,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播学发源地美国日益成熟,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结合本土特色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一条中国式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每个传播学教育者深思。笔者撰写拙文,在于引起更多学者对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华南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传播学专业(影视方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代码为G07-Y1060460,发表于《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注释】

[1]何梓华:《新闻教育四大问题及对策》,采.写.编,2005年第5期,第9~10页。

[2]雷跃捷、金梦玉:《传媒高等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阮志孝:《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教育与就业问题》,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http://w w w .ddcbxj.com / 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ID=1085,2006年1月13日。

[4]陈国利、张卫斌、张巧英:《传播素质教育——传播教育本土化发展新思路》,传媒,2004年第7期,第59~61页。

[5]段京肃:《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第18页。

[6]钟新:《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第37~40页。

[7]高红玲:《传播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方法创新之探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