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的研究

当代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电台选送的《激情亚细亚——亚运开幕日倒数12小时直播节目》与《广州2010年亚运开幕式特别新闻报道》在不同奖项评选中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均获一等奖。广州台的《激情亚细亚——亚运开幕日倒数12小时直播节目》,该节目是广州广播界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主题直播节目。广州台的《8分钟赢得9次掌声,朱振中狠批形式主义歪风引发强烈共鸣》,该节目采录并精选朱振中在全国

当代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的研究

突出广播特点,增强传播效果——2010年度广州市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类广播组评选综述

2010年度广州市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类广播组共有参评作品57件,评选项目有广播短消息、长消息、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新闻节目编排、新闻访谈节目、现场直播、对外新闻、新闻栏目、广播对象性节目、公众性节目、知识性节目、特别节目、少儿节目、社教节目、新形态节目等共17项,经过评委们认真细致地审听节目与阅读文本,严格按照评奖标准,经过评议与投票,共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1篇,三等奖23篇,淘汰17篇,获奖率70%。总体来说,参评作品紧扣时代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广州2010年发生的大事均有报道,报道形式多样。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本组评奖进行综述。

一、 肯定之处:精心选题,用心制作,导向正确

评选出来的40篇获奖作品,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值得肯定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围绕社会热点选题,唱响主旋律。回顾过去的一年,亚运、房价、低碳、医保、农保等都是社会热点话题,获奖作品中对这些话题均有报道。广州电台选送的《激情亚细亚——亚运开幕日倒数12小时直播节目》与《广州2010年亚运开幕式特别新闻报道》在不同奖项评选中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均获一等奖。两篇报道各有其特点,《激情亚细亚——亚运开幕日倒数12小时直播节目》,主题突出,现场感强;节目以“回顾-期待-欢庆”为主线,分七个篇章展开,内容丰富。《广州2010年亚运开幕式特别新闻报道》在开幕式结束半个小时内通过回放开幕式精彩片断,迅速“解密”听众最想知道的幕后故事,进一步激发听众的亚运兴奋之情。两篇报道为亚运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体现了广州电台采编播人员的策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很强。此外,广州台的《并非一个人的比赛》、《海心扬帆》、《解密海心奇迹——访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现场活动总指挥何继青》、《微笑的背后》,花都台的《亚运有你更精彩》,从化台的《国外赛马安全离境,中国大陆实现历史突破》等报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立体式报道亚运,极大地满足了听众的信息需求。

花都台的《花都农民看小病1元搞定》获得消息类一等奖,该节目以具体生动的例子破解农村医改难题,花都的医改开创了广东省农民看小病免费的先例。记者在全区推广免费治小病的当天,走访了村卫生站,采访不同村民的切身感受,真实可信。整个节目语言朴实,现场感强。从化台的《我市13万多农村居民踊跃参加新农保》该作品通过对多位参保村民与省市镇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采访,让人们感受到了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勃勃生机。增城台的《增城绿色串起处处美景农家乐带动农户赢得良好收益》从不同的角度以具体数据证实了增城绿道建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生动的事例对“低碳”经济作了最好的诠释。纵观获奖作品,围绕社会热点与政府当前重点建设来选题,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

2.报道角度新颖,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媒体也不例外。报道儿童题材的作品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这次参评作品中花都台选送的广播评论《“灰色儿歌”流行的反思》与对象性节目《会说慌的作文》以其报道角度新颖令人难忘。《“灰色儿歌”流行的反思》对当前流行的“变质”的灰色儿歌深入解读。作品从具体的灰色儿歌入手,通过采访学生、家长、老师与教育研究者,多方面了解不同人对灰色儿歌的看法,由此深挖产生灰色儿歌的原因,从儿童心理学、教育与社会环境、审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体现广播评论的深度。该节目在“六一”播出,效果很好。《会说慌的作文》针对当前学生写作文时普遍说慌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节目中邀请了六位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直播室现场,围绕“说慌的作文”,结合各自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说慌作文的普遍现象。节目分三大部分:说慌作文现象——说慌作文原因——怎样引导学生写作文说真话,层层递进,逻辑性。从化台的《寻找历史的尘烟——殷家庄麒麟舞》以亚运会闭幕式上有麒麟舞表演为切入点,迅速报道从化城郊街殷家庄麒麟舞。报道中注重了旁白、现场同期声与音响的有机结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准备充分,背景材料丰富,报道有深度。广州台的《激情亚细亚——亚运开幕日倒数12小时直播节目》,该节目是广州广播界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主题直播节目。直播成功的取得离不开精心策划与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直播中大量运用具有丰富背景材料的预制件,让听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了申亚成功6年来的历程、广州的巨大变化。每个小时内节目中都连线亚洲各国友人进行电话采访,与亚洲人民一起分享欢乐;同时不断连线前方各路记者直击报道各场馆情况、开幕式现场准备情况和市民企盼的心情。该节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增城台的《好人周志纯》节目中报道的并非一般的好人好事,而是报道农村基层干部周志纯带领村民把西境村建设成为一个适合创业致富、和谐安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节目中通过运用大量背景材料让人们了解到周志纯是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冬瓜的故事”、“示范的村子”、“生气的妻子”等部分通过恰当运用背景材料,使节目的主题更加突出,事迹更加感人。番禺台的《同样的感动》报道双目失明的郝贺在困难挫折面前如何学习、工作与生活。节目中通过人物访谈把郝贺成长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在亚残运会举办前夕播出更具社会意义。

4.采录声音精当,剪辑流畅。广州台的《广州两会询问会,八代表联名炮轰大学城高价卖地》获得消息类一等奖,获奖理由除了选题好、主旨鲜明外,还有一点理由就是采录声音精准恰当,剪辑流畅,整个节目一气呵成,无懈可击。如何采录并选择好现场人物声音、如何让记者或主播旁白与现场人物声有机结合是广播从业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广州两会询问会,八代表联名炮轰大学城高价卖地》是个极好的范例。该节目中采选了现场人物精彩的观点,加上现场音响的运用,代表们理直气壮的质询与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理穷”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大学城高价卖地的现状引发听众思考。四次现场录音与旁白衔接流畅。广州台的《8分钟赢得9次掌声,朱振中狠批形式主义歪风引发强烈共鸣》,该节目采录并精选朱振中在全国政协痛批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大搞形式主义不正之风的精彩发言,记者旁白、朱振中的讲话与现场音响在节目中组接自然流畅。加上会后第一时间采访朱振中本人和在场的政协委员,使这篇消息颇显饱满。

二、不足之处:现场直播、现场报道与舆论监督报道偏少(www.xing528.com)

这次参评作品共有57件,纵观全部作品,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场直播少,时效性不强。现场直播是指在新闻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它因具有同步性、现场感强与事件结果的不可预见性等特点而赢得受众欢迎。广播作为大众媒体的“轻骑兵”,现场直播应该是其常规武器。遗憾的是在选送的57件广播作品中,现场直播的只有2篇,即广州台的《激情亚细亚——亚运开幕日倒数12小时直播节目》与《亚运直播室——直击亚运第一块龙舟金牌的诞生》。而后一篇广播现场直播,因套用电视现场直播模式,节目开头就是漫长的解说(电视由于画面的介入而具可视性)而没有直奔现场,2分钟的比赛,节目却花了30分钟来直播,令听众收听时心理时间放大,传播效果大为减弱。由此导致该篇报道在评委第一轮评议中就直接被淘汰。此外,在选送的作品中,有数篇广播消息没有时效性,例如番禺台的《重逢,让亚运会见证亚洲情谊》与《东涌社区矫正对象获得矫正重投社会》。《重逢,让亚运会见证亚洲情谊》这篇报道,题材好,但作者没有报道好。该篇报道平铺直叙,把时间掩没在报道之中,开头没有突出时效性,报道中也没有突出重逢的精彩瞬间,难以感人。《东涌社区矫正对象获得矫正重投社会》没有时效性,放在任何时间报道都可以。新闻姓“新”,没有时效性何以叫新闻?

2.现场报道少,节目元素较单一。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事发现场一边口述、一边采录现场实况音响的一种报道方式。严格地说,它也是录音报道的一种。它与其他录音报道形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现场采制方式上,即是从事件现场发来的报道。一篇好的现场报道,记者通过形象的语言,丰富的音响,可使听众产生并非在收听而是在事发现场的参与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参评作品中,现场报道偏少,大多数是录音报道。从仅有的现场报道来看,广州台与增城台的现场报道制作较好,增城台的《我市惊现广州考古面积最大的先秦古墓群》,记者在现场的描述与介绍,以及在现场对考古队领队的采访,把先秦古墓群挖掘的现状及其意义充分展示出来。现场报道记者一开始就要向听众说明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报道,这样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使节目真实可感。从参评的现场报道来看,节目元素比较单一,现场音响不丰富;有的甚至没有现场音响,仅是记者在现场的解说。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现场报道的节目元素要丰富。具体来说,记者口述要生动,提问要具体,现场音响要真实、典型、清晰。

3.舆论监督报道少,监督效果不理想。在送选的57篇作品中,舆论监督的报道只有5篇,整体来说,数量偏少。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社会效果,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跟踪报道处理结果,以满足听众知情权的需要。广州台的《工程师举报广州地铁三号线存在安全隐患》报道及时,社会影响大。这篇报道除了关心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究竟是否安全外,还提出了对这种重大的安全隐患,政府该如何监管并杜绝类似事故发生的问题。遗憾的是报道之后,没有继续跟进,只是在“推荐表”中写道“在事件发生之后,地铁公司也还欠市民一个圆满答案。”花都台的《别把医保卡当银行卡》,这篇报道记者通过暗访一些药店,揭露了当前普遍存在用医保卡购买食品、日用品等现象,监督及时,真实可信。报道之后,相关职能部门是否采取行动,对这些违规经营的药店如何处理,记者没有跟踪报道。只报问题不报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报道显得不够完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舆论监督的效果不太好,听众也不满意。广播节目中要把舆论监督、信息反馈、参与互动结合起来,以求监督效果最大化。

三、努力方向:突出广播特点,增强传播效果

从参评广播作品整体来看,笔者感到广播特点有待突出,传播效果有待增强。为此,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努力。

1.强化现场直播与现场报道,增强广播意识。现场直播与现场报道以其更强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成为最能体现广播特色和优势的两种报道方式,是广播媒体参与大众传媒竞争的常规武器,是提高收听率的重要法宝。因此,掌握好并运用好这两种报道方式对于广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经常运用这两种报道方式是广播意识强的具体表现。遗憾的是这两种报道方式在这次送选的作品中所占比例极少,这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广播的特点与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说明了从业者的广播意识有待增强。重要会议、隆重庆典、通车仪式、突发事件等题材都可进行现场报道,特别重要的事件还可进行现场直播,搞好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是广播媒体由弱势到强势的重要举措。

2.创新表现形式,增强可听性。虽然大家知道做节目要创新,但是如何创新却是难题。对于广播节目的创新,笔者认为更应是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既定的情况下,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我们在重视内容选择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形式方面的创新。这次送选的广播新形态节目中,只有广州台的《亚运微播》资讯栏目。该栏目创造性地以“1分40秒的声音微记录”来实现广播节目“短平快”的传播与互动,在节目形态方面进行的探索值得肯定。节目的创新不仅是为了评奖,而且应该成为我们日常节目制作中的自觉行为。认真对待每次节目,努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哪怕是一点点创新也是难能可贵的,例如结构的创新、音响的创新、节奏的创新、反馈形式的创新、现场互动的创新等等。通过创新表现形式把广播的特点与优势发挥到极致,唯如此,方能增强广播节目的可听性,提高传媒效果。

本文收入《2010年度广州市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奖作品精选点评》一书,广州市广播电视学会编,2011年8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