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创新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如何创新——以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为例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指单条新闻的声画组合,从宏观角度看主要是指对诸多新闻加工、选择、调配后进行的有机串联。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凤凰早班车》与《时事直通车》的制作人员在编排单条新闻时,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以“漫画”形式对时事作出评论,颇具匠心。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如何创新——以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为例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指单条新闻的声画组合,从宏观角度看主要是指对诸多新闻加工、选择、调配后进行的有机串联。从采摄、制作到播出一连贯的过程中,编排居于核心地位,它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被海外媒体称作为华语CNN的凤凰卫视资讯台,是全世界第一家24小时用华语滚动播送新闻和评论的电视台,本着“为全球华人服务”的宗旨,在制作样式方面影响并带动着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提升了中国电视乃至于华语电视的传播水平。其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谈到凤凰精神时说,创新是凤凰的生命线。的确,从内容到形式,创新精神无处不在。本文拟从形式角度,以《时事直通车》和《凤凰早班车》为例,探讨资讯台新闻节目编排是如何创新的。

一、单条新闻编排创新

作为声画兼备的电视新闻,如何增加画面的可视性、声音的可听性,以此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是每个电视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凤凰早班车》与《时事直通车》的制作人员在编排单条新闻时,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1.口播新闻的可视性创新。口播新闻是指以播音语言为主体的新闻。为了提高口播新闻的可视性,资讯台的后期制作人员主要运用电脑作图、电子动画、新闻照片、屏幕文字等有效手段来增添画面的可视性,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在电话采访中,画面上同时出现了记者照片及记者所在位置的地图,声音突破空间限制,采访活动好象就在观众眼前。对于口播新闻来说,新闻照片是帮助观众克服随意性和厌倦情绪、加强注意的重要因素。因为静止的照片在流动的电视图象中出现,使传播节奏、感受心态节奏都产生骤然变化,强烈的动静对比,等于出现了一个“新异刺激”,易于引起无意注意,变观众收看新闻节目的随意性为集中性、介入性,从而有效提高传播深度[1]。例如在《布什访意保安严密》新闻中,主播电话采访意大利《生活》杂志社社长胡阑波时,画面上不时出现了意大利与罗马之间的动画地图和胡社长、比萨斜塔威尼斯等照片。因此,在长达3分钟的电话采访中,观众并不厌烦。在口播新闻中,有时注重运用屏幕文字,翻飞出去的字幕动感极强,加上字体大小、形状、色彩方面花样多变,因此,电视版面得以美化。由于文字的不断替换而呈现出一种类似活动图象的流动感,能使观众在轻松、愉悦中获悉新闻。

2.同期声运用创新。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在拍摄人物讲话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新闻现场的各种音响)和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人物说话的声音)。典型的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动的同期声是电视新闻中最具魅力的声音,它能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声画互补、水乳交融的完美宣传效果。在电视新闻中正确运用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真实感、受众参与感、声音节奏感、画面立体感[2]。然而,在目前大陆电视新闻中,同期声应有的功能并未得以挖掘,主要表现在“不用同期声”和“滥用同期声”两个方面。不用的原因在于有些电视从业者认为同期声占用时间较多,影响传播的信息量;滥用同期声的原因在于从业者认为同期声多比同期声少要好。其实这两种观点十分偏颇。到底如何运用同期声,资讯台的编辑作了可贵的探索。据2006年2月上旬的统计,该台85%的新闻中运用了同期声,运用同期声时淡化了记者的“上镜”意识,删除提问过程,用同期声表达关键内容,这样能有效地压缩屏幕时间,加大单位时间内的传播容量,从而提高传播的信息量。在具体运用时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有用同期声叙述事实的,有用同期声评论时事的,有用同期声间接表达电视台立场的等等。在对待同期声与主播声时,同期声和主播音融为一体,共同承担传播任务,带给观众的是真实、完整、朴素的视听信息。例如《三女性膺时代杂志风云人物》中,主播声串联起三个女性的同期声,二者有机结合构成新闻整体(国际新闻中的同期声,用屏幕文字辅助观众收看)。至于同期声在新闻中出现的位置,无公式可套,运用时应根据内容和主题而定。

3.新闻表现手段创新。虽然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的,但是新闻的表现手段可以是主观的。为了增强新闻的视觉效果,简洁形象地表达报道的内容,资讯台在后期编辑新闻时别具一格,其创新手段主要有三。其一,运用动画与图表。动画与图表是对新闻内容的补充和抽象细节的说明,是丰富视觉信息的一种表现技巧。它可以使抽象复杂的事理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表现的形式直观化,从而易于信息传达,方便观众接受。例如在报道华航空难时,用三维动画演示飞机失事过程;在报道《两岸越过海峡中线合作打捞》时,用动画显示两岸船只越过海峡中线。在报道《港禁毒专员呼吁留意新毒品》中,用图表形式,把新毒品的种类,滥用药物人数直观地传达出来。其二,运用漫画形式,“每种视觉式样——不管他们是一幅绘画、一座建筑、一种装饰或一把椅子——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陈述,它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做出成功的说明。”[3]新闻漫画更是如此。以“漫画”形式对时事作出评论,颇具匠心。在“环球聚焦”板块中,最后往往是主播带领观众欣赏两幅漫画。例如有一次画的是美国总统布什在圣诞树下拆礼物,拆完后,感叹地说:怎么没有人给我送本·拉登呢?显然,借漫画形式诙谐地表达出媒体的立场与观点。其三,给新闻配乐。一般来说,在后期编辑时给新闻配乐是不允许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在《时事直通车》中,最后一条社会新闻,大多配以轻快的音乐,同时叠出栏目工作人员字幕。例如2006年2月21日《时事直通车》中的最后一条新闻《香港花卉展 石竹独领风骚》,口播之后,画面是各种花卉的特写,同时配上轻音乐,在愉快中结束新闻报道。

二、新闻栏目编排创新

资讯台的新闻节目除了向亚洲播送外,同时还向美洲、欧洲转播,它的服务对象是全球华人,其新闻栏目编排与众不同,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1.打破编排常规。按常规编排每天晚上43分钟(星期六、日只有30分钟)的《时事直通车》编排顺序是:环球报道(国际专列)——海峡两岸——港澳聚焦——财经消息——科技报道——社会掠影。但是一旦海峡两岸有大事发生,该栏目编排打破常规。例如华航空难时,首先报道的是空难新闻,然后才是环球报道及其他。因为,华航空难后,全球华人尤其是海峡两岸极为关注事情的进展。空难发生后的第三天7条新闻从不同角度报道了空难后的最新情况,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信息欲求。这种不因循守旧、打破常规的编排方式,既体现了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又体现了“以观众为本位”的理念,是对编排思想的灵活运用。

2.创造跨媒体传播形式。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4]。一般来说,电视新闻以图象新闻为主,但是在这两个栏目中,不但有图象新闻,还有口播新闻、报摘新闻。通过运用跨媒体传播形式,使电视新闻传播“取众家之长,扬独家之优”,及时为观众提供新闻快餐。在《凤凰早班车》中,有图像新闻、报摘新闻、口播新闻。在具体编排时根据编排思想,相互穿插,以此形成一种明朗的节奏,使观众并不感觉单调。在编辑报摘新闻时,往往从《大公报》、《明报》、《星岛时报》等有影响力的报纸中精选,且以报纸版面为电视版面,对所选报纸新闻加以放大、突出,同时口讲其要点。对于看惯了图象新闻的观众来说,这种编排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传播学者指出:“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言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视听结合,两个通道各自汲取信息互不干扰、且又加强记忆深度的原理是不言而喻的[5]。声音符号与文字符号指向同一传播内容时,则形成“听读”一体的同向多维感知通道,同瞬间对大脑相关神经中枢冲击,必然明显地加深“记忆痕迹”。口播新闻的主要优势是新闻时效快,不受图像限制,是与广播报纸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式。在资讯台的新闻中,对突发性新闻或事件的最新情况常以口播方式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如对台湾货航事故和华盛顿连环凶杀案调查的最新消息,就是以口播方式告诉观众的。值得肯定的是资讯台的口播新闻,大多辅以电脑作图、电子动画,加强视觉效果和传播效果。

总之,在《凤凰早班车》的编排中,把图象新闻、口播新闻、报摘新闻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其“让观众在出门上班前能清楚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情况”的栏目宗旨。

3.板块化编排创新。电视新闻编排既是一门思维的艺术,又是一门时间分割的艺术。如何合理地分割时间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板块化编排是比较科学的方法。板块化编排是指根据内容或时效性的不同,对新闻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再把若干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新闻组合成板块(也称栏目),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成节目的编排方式。板块化编排可以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更加有序,取得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6]因此,板块化编排为大多数电视台所采用。但是,许多电视台在运用板块化编排时,分割时间不合理,实行的是大板块编排,如把新闻分为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或是本地新闻与外地新闻等等,且板块之间没有过渡、没有间隔,不考虑观众的收视心理,把几十条新闻不间断地统统“塞”给观众,这样的板块化编排难以收到好的传播效果。而《时事直通车》与《凤凰早班车》的板块化编排,能根据新闻规律和观众的收视心理,讲究分割时间的艺术,43分钟上的《时事直通车》分为6个小板块:环球报道——海峡两岸——港澳聚焦——财经消息——科技报道——社会掠影。30分钟的《凤凰早班车》分为三个板块:环球聚焦——两岸三地——专线大观。每个板块时长介于6~9分钟之间,且板块之间间以节目宣传片,这样的板块化编排好处有三。

其一,有利于形成多个头条。在诸多新闻中,面对许多重要新闻,该怎样处理?实行板块化编排是其有效方法。因为根据重要新闻的不同类别,把它们置于每个板块的开头,这样就形成了多个头条,例如今年2月21日《时事直通车》的“环球报道”板块中,以“伊朗与俄核谈判结束未有进展”为头条;在“海峡两岸”板块中,以“苏贞昌到台立法院发表施政报告”为头条等等,由于电视是以时间为版面,编辑不可能提前实现编辑意图。只有遵循线性播出规律,运用板块化编排方式,合理搭配新闻刺激的强弱,穿插重要新闻,才能使整个栏目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二,方便观众收看,易于保持注意力。把内容相近、主题相同或有其他密切联系的新闻组合在一个版块之下,能提高节目的信息量,方便观众收看。例如,今年2月21日的“环球报道”版块中,从不同角度报道了5条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闻,使观众在短时间内获悉大量相关信息。纵观《时事直通车》与《凤凰早班车》大都将版块切割时段为6~9分钟,这样的量化分割,有利于观众保持注意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收视效果。因为,在分割版块时间时,必须掌握时间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法国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把时间分为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是恒定的,它的恒定单位为一秒;而心理时间则不同,你在一个乡村车站候车室所消磨的一个小时和你欣赏一场有趣的比赛的一小时,在物理方面是相等的。但对你来说,前一小时很慢,后一小时很快,它们并不相等[7]。若板块时间太长,观众容易产生疲劳,进而产生厌倦。厌倦的本质是人的心理对时间的反弹。因此,在合理分割板块时间的同时,还要考虑每个板块中内容的有趣性和信息量。因为,屏幕时间(物理学时间)最终是以心理学时间的形态在观众的心灵中得到反响(喜好或厌倦),这一反响,将时间形态的电视新闻形态转化为心理空间形态的信息体验,这种体验是否被厌倦,又取决于作为时间形态的新闻,有多少“有趣的信息”进入信息审美主体的心理空间[8]。因此,《时事直通车》与《凤凰早班车》的板块化编辑,不仅有利于方便观众收看,而且有利于观众注意力的保持,从而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www.xing528.com)

其三、有利于产生节奏感。在节目编排中,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使观众在收看时一张一弛,不至于感到疲劳和厌烦,才能使观众自始自终保持对节目的注意力。“电视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使所有的观众感兴趣,所以必须把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高低不平,错落有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作头条,即从高峰开始。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迫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在低谷状态下,你应该找到一种办法来一个转变,使节目再回到高峰状态。”[9]在《时事直通车》中,六个板块形成六个头条,类似于六座“山峰”,每一板块最后一条新闻不及第一条重要,类似于“山谷”。在由“山谷”转向“山峰”时,通过插入简洁的预告和创意新颖、画面冲击力强的节目宣传片,把六个板块自然地连接起来。制作精良的宣传片反复间入板块之间,类似于一首乐曲中反复出现同一优美的旋律,使整个栏目节奏和谐、鲜明(说明:资讯台很少播商业广告)。在每一板块之中,图象新闻与口播新闻穿插、长新闻与短新闻搭配、直播与录播相间、画面色彩的对比、同期声的使用、电子动画的运用等等,使各板块内的节奏灵活变化。“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都使其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10]整体来说,《时事直通车》与《凤凰早班车》每一板块的内部节奏与整个栏目的外部节奏有机统一,编排的节目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

总之,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决定综合性新闻节目整体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编排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台的形象。资讯台在编排新闻节目时的创新表现,给我国内地电视台的新闻编排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6期。

【注释】

[1]黄匡宇:《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2]周建青:《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功能及其运用》,电视研究,2002年第10期。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27页。

[4]周建青:《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12期。

[5]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0年版,第123页。

[6]吴飞:《新闻编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页。

[7]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8]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9]〔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页。

[10]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