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研究成果

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显然,本文把电视新闻广播化作为跨媒体传播形式来探讨,主要是针对传播者角度,而非受众角度。在肯定电视新闻广播化这一传播形式优点的同时,又要防止观众使电视新闻广播化,这种电视新闻广播化是观众收视行为的改变,而非传播形式。对于电视新闻广播化这一跨媒体传播形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研究成果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电视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

一、电视新闻广播化

电视新闻广播化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传播者角度理解,它是指以播音语言为主而无新闻图像的传播形式,即口播新闻;二是从受众角度理解即指因电视无效画面(不含信息量可视性差的画面)太多,观众把电视新闻当作广播新闻来对待,由“看”电视变成“听”电视,这是一种收视行为的改变。显然,本文把电视新闻广播化作为跨媒体传播形式来探讨,主要是针对传播者角度,而非受众角度。

电视新闻广播化——口播新闻这一形式早在1958年建台初期就已使用,始称为“简明新闻”。1976年,1月6日因故取消,1979年9月1日复办,复办后的口播新闻只播新华社提供的国际新闻,每次约5分钟。1980年后,口播新闻的内容扩展到国内、国际两个部分。除了中央台外,各地方台也都采用了这一体裁样式。随着人们对于电视“看”的观念的变化,如今口播新闻在电视屏幕上有了重要而稳固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新闻时效快,是与广播、报纸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式。为了满足观众“求快”的心理,现在许多电视台采取播音员直播的方式,将截稿时间大为推迟,甚至可能达到新闻节目全部播完这一临界点,只要节目尚未结束新闻就可随到随播;播音员也可根据时间的长短,灵活掌握后面不很重要、时效不很强的新闻的去留。口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从而既保证了新闻节目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又赢得了新闻时效。

2.便于传播政令及理念性内容。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条例的实施、国务院命令、重要通知等内容,可以通过口播,让观众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对于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的社评与评论员文章,通过口播,增强了电视新闻对抽象理念的表达,使电视新闻超越了图像文化的“低智力门槛”,成为与报纸新闻相媲美的深度文化形式。对理性的呼唤,使素来以表现具像信息见长的电视新闻画面显得力不从心,播音语言的介入,刚好填充了这种不足。

3.不受图像限制,稿源丰富,有利于扩大信息量。采用电视新闻广播化这一传播形式极大地扩大了电视新闻的容量,使记者不会因现场环境影响拍摄而伤透脑筋,不会因无法及时提供现场画面而漏报重大新闻。例如今年8月“北大登山队遇雪崩,5人遇难”的消息,中央电视台最初以口播形式播发,如果等有现场画面才播的话,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实践表明:一周以后才有图像新闻播送)。

在肯定电视新闻广播化这一传播形式优点的同时,又要防止观众使电视新闻广播化,这种电视新闻广播化是观众收视行为的改变,而非传播形式。电视是视听媒介,有视听两个通道,电视新闻融形声于一体,图文并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势——新闻内容的易受性。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看(画面)、听(播音)、读(文字),多通道同时感知的综合效应之中,因为是多通道输入同一个信息,各单个通道信息负荷量相对减轻,受众心态处于放松情境下,使信息量输入最多。这便是传播符号综合效应带来的易受性[1]但是,有些电视新闻无效画面太多,画面指向不明,以至失去佐证价值;画面纯为填充播音时间以至产生声画“两张皮”;画面与声音相抵触,以至产生互消效应……对于这样的电视新闻,观众只得使之广播化,因此,一边听电视一边做其它事情。

对于电视新闻广播化这一跨媒体传播形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电视新闻广播化必须以时效性强的动态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其它内容过多,就失去了争抢时效的优势,易被视为“广播新闻”而引起观众不满。因此,电视新闻广播化的运用,必须适时、适量,过“度”则优势会转化为劣势。同时,电视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拍摄的画面具有明确的指向、饱满的信息、感人的细节,使画面的佐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力避观众使电视新闻广播化行为。

二、电视新闻报纸化(www.xing528.com)

电视新闻报纸化是指以屏幕文字符号或文字符号加声音符号为主的新闻传播形式。近年来,CCTV- 2的《媒体速览》、北京卫视- 1的《多媒体聚焦》、本港台的《社评摘要》、凤凰卫视的《国际看板》、广州电视台的《府前直通车》等等这些小栏目就是电视新闻报纸化的具体运用。这种传播方式充分吸收了报纸的传播优势,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密集的信息。这一样式似新闻快餐,受到了生活节奏快捷的当代人的欢迎。这一传播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1.电视新闻报纸化,能够加强信息记忆深度,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接受信息。电视新闻“视听兼备”的双通道传播形式,比之单通道传播的报纸(看的通道)和广播(听的通道),具有明显的记忆优势。传播学者指出:“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言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视听结合,两个通道各自汲取信息互不干扰、且又加强记忆深度的原理是不言而喻的。[2]对重要新闻、会议公报、政令、名单,采用声音文字同步播出,观众且听且读(心读),甚是轻松,比之聚神的“听”(广播)和费力的“看”(报纸),屏幕文字听读一体的轻易性就显而易见。“听读一体”的“报摘节目”已在许多电视台中播出,电视新闻报纸化这一传播形式具有大容量、快传递、易取存等特点,已充分体现出屏幕文字“听读一体”的轻易性。

2.电视新闻报纸化有助于赢得第一时效,保持节目完整和融洽传受双方关系。随着节目编排管理的严密与科学化,各级电视台大多做到了节目准时播出,为观众收看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在信息密集的当今,重大新闻层出不穷,为了与其它媒体争抢时效而又不打断正常的传播秩序,屏幕文字的应用是个极其有效的竞争手段。从“信源”向“信道”(电台、电视台)传回信息时,广播与电视的优势持平(从传播文字内容方面讲)。向受众播发信息则不然:广播仅有一个声音通道,它要作“非常性”传播,就必须中断“正常性”传播。电视有视听两个通道,重大新闻可由迭加的屏幕文字播放,不必中断“正常性”传播。受众可以在正常的接受心态中及时获得最新消息。如在正常播放的非新闻性节目时,可在屏幕下端播放游走的屏幕文字“最新消息”,这样就赢得了优于其它新闻媒体的第一时效。另外,即时预告节目播放程序的更改,可消除观众无端等待耗费时间的烦恼与责怪;即时预告重要节目的播出,可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样,既保持了节目的完整性,又融洽了传受双方的关系。

3.电视新闻报纸化有助于美化电视版面。电视新闻有些因缺少画面或内容抽象而只能用口播的形式播出。同一景别的播音员人像长时间在屏幕上,容易造成观众视觉的疲惫,形成抑制心理。此时,如果将传播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叠现在屏幕上,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先进的字幕设备在处理文字的大小、形状、色彩方面花样迭出,做出的文字美观、大方,加上相关电子动画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屏幕文字不亚于图像的可视性。由于文字的不断替换而呈现出一种类似活动图像的流动感,能使观众在轻松、愉悦中获悉新闻。

尽管电视新闻报纸化这一传播形式有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如果操作不当,其消极效果也是明显的。为此,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注意分清主次,把握时间。电视新闻应以图像符号加语言符号的传播形式为主,以电视新闻报纸化这一传播形式为辅,即以图像新闻为主,非图像新闻为次。否则,电视新闻的本质就会丢失。同时报纸化的电视新闻所占时间不能太长,以占所播时间的1/10~1/20为宜。综观各电视台的“报摘节目、新闻快递”等,一般都放在所播新闻的后面,大多占用1~2分钟。其二,注意节奏和谐。屏幕文字节奏、播音节奏与观众收视时的心理节奏要协调,如果节奏过快,观众收看时就非常吃力,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如果过慢,则影响信息量观众也会反感,因此节奏要合拍。其三,注意版面简洁且富有变化。播出时不宜把要播的几条新闻同时贴上去,占满整个屏幕,这样,令观众目不暇接,产生压抑感。在版面简洁的同时要注意版面的变化,因为变化是引起观众注意的手段,如字体、字号的变化,色彩、影调的变化,节奏快慢的变化等等,当然在变化中又要求得版面的统一。

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在看到二者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应谨防其劣势。笔者撰写此文并非要否定图像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流价值,而是要根据时代发展、观众需要、媒体特点去探讨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旨在使电视新闻传播“取众家之长,扬独家之优”,及时为观众提供新闻快餐,以达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此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12期。

【注释】

[1]黄匡宇:《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2]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