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译文赏析与评判
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一套新概念,主张着重考虑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衡量一部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看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1]从读者的客观反应考察译文的优劣,是读者接受理论的核心。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语言交际式翻译把翻译的重心转移到原文内容再现的过程和效果方面,就是强调“接受者”的反应。译文接受者一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译文读者,二是指译文批评者。前者的视角为鉴赏,后者的视角是评判。无论是何者,实质上都关涉译文的接受效果这一层面。
接受理论本来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从读者接受和反应的视角考察文学创作。由于当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盛行,这一概念逐渐应用到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其基本出发点是翻译首先必须为译文读者所接受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注译文为读者接受的问题,是翻译鉴赏和批评的一个重要视角。(www.xing528.com)
译文的鉴赏需要正确良性的指导,因为译文欣赏的能力是长期的熏陶培养出来。首先,应该看译文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否给读者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其次,应该检查译文是否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好的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契合,读起来有头有尾,自始至终反映原文的整体风格。再次,应该教导读者体味译文中的“异国风情”,了解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从译文的外在形式和风格,而不仅仅是思想内容方面,体悟原文传递的信息。译文的鉴赏涉及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阅读习惯以及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因而是极为复杂、涉及面极其宽泛的领域。作者、译者与读者,究竟以何者为基准,也是译文鉴赏必须回答的问题。
译文的评判,首先要求评判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公允的态度,这样才能够高屋建瓴,不失偏颇。这是因为,只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才能作出公允的评判,才能筛选出真知水平高的译作。带有个人偏见或藏有私心的评判者是不可能客观地审视译作的。而且,评判者只有走进译文,然后走出译文,站在较高的理论角度,才可能作出高水平的评判。其次,应设定公开、公正的译文评判标准,标准的设定应现实、合理,并结合翻译实践的具体情况,对译文做出到位的评判。这种评判有理有据,而不是评判者的个人感受或印象式发挥。最后,译文的评判应与译文鉴赏进行有益的结合,体味出读者真正喜爱的翻译作品,并与译文鉴赏遥相呼应,对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