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汉翻译基本技巧:增加形容词的使用

英汉翻译基本技巧:增加形容词的使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译的基本技巧指的是能够指导翻译实践的一些具体实用的方法,是处理翻译中共性问题的手段。(三)增加形容词英语中的某些特殊句型或结构本身带有特定的内涵意义,表示所描述事物或事态的特征。译为汉语时,为了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需要增加表示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

英汉翻译基本技巧:增加形容词的使用

第三节 基本技巧

涉及具体操作,翻译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且,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大多是在翻译技巧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翻译的基本技巧指的是能够指导翻译实践的一些具体实用的方法,是处理翻译中共性问题的手段。英译汉常用方法有增词法(amplification)、减词法(omission)、重复法(repetition)、词类转换法、句型转换法(conversion)、词序调整、结构调整法(inversion)、融合法(integration)、拆译法(division)、反译法(negation)和综合法(combination)。对初涉翻译领域的人而言,掌握这些方法会尽快地进入翻译状态,培养一定的翻译感。

一、增词法

所谓“增词法”,顾名思义,即增加原文中没有的词语。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在译文中添加原文中没有但字里行间蕴含其义的词语,以期译文完整全面地传递出原文的意义。二是为了取得译文表达结构的准确度。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搭配、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原文中有时不需要某些词语或结构,但在译文中就必须有这些内容,否则就会产生语言错误或表达不符译文习惯。三纯粹是出于修辞学的考虑,以使译文更为适合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

增词法的基本原则是,增加词语但不增加原文中没有蕴含的意义,而且还要保证译文不会因增词而增加意义或产生歧义。增加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语气词等。下面分类讲解。

(一)增加名词

英译汉时,许多时候需要增加名词。英语中加名词后缀构成的名词,译成汉语时一般需要添加表示事情状态的抽象名词,如“状态”、“现象”、“情景”、“之情”等。遇到翻译英语的不及物动词时,汉译文中也往往加上一个名词宾语。另外,英文里的形容词多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译为汉语时多添加表示其范围的名词,对其加以限定,明确表达意义。

I found it pretty hard for me to remove my awkwardness in running into him on that occasion.

[参考译文]在那种场合碰见他,我觉得很难摆脱我的尴尬之情。

原文中的“awkwardness”是由形容词“awkward”后加名词后缀“ness”构成的抽象名词,意为人们的“尴尬情绪”。译文中加入“之情”二字,就把这一意义准确传达了出来,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First you borrow,then you beg.

[参考译文]头遭儿借钱,接下来讨饭。

这是英语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开始还说是借钱(当然要还),到后来干脆直接索要罢了。谚语本身言简意赅,使用了“borrow”和“beg”两个动词,其后并无宾语。译文里分别加上“钱”和“饭”,读起来上口,意思也完整传递出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He was wrinkled and black,with scant gray hair.

[参考译文]他满脸皱纹,皮肤很黑,白发稀落。

译文加上“满脸”、“皮肤”分别限定“皱纹”、“很黑”,这其实正是原文形容词表达的范围。原文形容词义中蕴含有这些范围,直接译为中文时,“皱纹”和“很黑”并不具有这一语义特征。另外这样处理同时与“头发稀落”构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

He is a complicated man—moody,mercurial,with a melancholy streak.

[参考译文]他是个性格复杂的人——郁郁不乐,机敏狡诈,情绪低落。

译文处理手法同上例,加上“性格”限定形容词“复杂”,描述此人的气质。根据破折号后的内容可知,“complicated”指的是“性格复杂”。

(二)增加动词

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差别很大。相对而言,英语的动词比汉语要复杂一些,比如英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进行、完成和将来五大类时间关系,其下有十几种时态,而汉语多用时间词如“现在”、“从前”、“正在”、“已经(尚未)”、“即将”等时间词表示时间关系;再如,英语动词使用被动语态很多,而汉语中多用主动形式;此外,英语的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界限明显,而汉语则不太强调。从词类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英语的介词要译成汉语的动词。另外,还有词语搭配方面的差异,比如,英语的同源宾语结构,还有同一动词后跟不同类名词作宾语的情况,都是英语语言的独特现象,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内容。当然,汉语亦有其复杂性的一面,但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看,似乎上述的区别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In the evening,after the banquets,the concerts and the exhibitions,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e.

[参考译文]晚上,在参加宴会、听完音乐会、参观展览后,他还要起草最后公约。

原文中的介词“after”之后跟了三个名词,表示做完这些活动。因而,翻译时加上动词,构成动宾搭配,更为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还需注意的是,这三个名词译成汉语,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动词“参加”、“听完”和“参观”。

He favored the efforts to curb the inflation.

[参考译文]他赞成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所作的努力。

原文的名词“efforts”表示“做出的努力”,因此加上动词更为符合译文习惯。

(三)增加形容词

英语中的某些特殊句型或结构本身带有特定的内涵意义,表示所描述事物或事态的特征。译为汉语时,为了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需要增加表示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

首先,英语的感叹句蕴涵丰富的情感,有赞叹、有贬抑、有嘲讽、有批评。翻译感叹句时,适时加入一些表示此类情感的形容词,可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What an idea!/What a sight!/What a mess!

[参考译文]瞧瞧你这馊主意!/多美的景色啊!/真是乱极了!

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具体上下文当中体味其中蕴含的褒贬感情色彩,然后选用适当的形容词表述出来。同一个句子,用在不同上下文中有可能表达相反的意义。因此,增加此类形容词,首先要考虑字里行间的意味才可以确定选择精确的形容词。

英语带有“no”的短语跟“not”短语存在巨大差别。前者多是从反面强调所表述的意义,而后者则多帮助构成否定句,因此意义为“不”。比如,He is not a fool.指的是“他不是傻瓜。”但同时似乎也暗示他聪明不到哪里去。而He is no fool.则表明“他可不傻。”暗含着“此人精明极了。”在一些习惯用语里,“no”放在名词前,一般带有强调含义或强烈的感情倾向性。

I will board the plane soon,so I have no time to look into such trifles.

[参考译文]我马上要登机了,没有闲工夫调查此类琐碎小事。

The spoilt girl was convinced that the smart fellow would spare no efforts to flatter her.

[参考译文]这个被宠坏的姑娘相信,那个精明的家伙会不遗余力地讨好她。

这两句译文里的“闲”和“余”带有明显的强调意味,暗示句中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增加副词

副词多表示程度的深浅和语气的强弱,译文中适当添加副词,可以使译语的“信度”提高,同时也更为契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更易为人所接受。

The snow melted away,which made the street very muddy and hard to walk on.

[参考译文]积雪慢慢融化了,大街上到处泥泞,很不好走。

The chairman lingered long over the letter and said nothing.

[参考译文]主席仔细玩味那封信好久,却一句话也没说。

第一句里的“慢慢”和第二句里的“仔细”都是副词,分别修饰动词“融化”和“玩味”,细微地传递了句中的韵味,语言表达也符合汉语习惯。

(五)增加连接词和时间词

英语的句子结构多为“形合”(Hypotaxis),汉语为“意合”(Parataxis),因此英语中主从复合句比较多,结构呈“树”状样式,连词的使用非常频繁;汉语多为并列小分句,呈平行线的结构形式,很多时候可以根据字里行间的意义判断句子的逻辑关系,而无需使用连接词。而在一些本身不带连词的英文结构里,根据文中的逻辑关系,英译汉有时也需要增加连接词。此外,英语中的并列连词译成汉语时,也可以转换成从属连词。

考虑到英语主要是根据动词的时态变化表示时间关系,而汉语里主要靠相应的时间词表示这种关系,在英译汉时需要增加相应的时间词。比如,翻译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子时,多半会加上“从前”、“本来”等时间词表示“过去的过去”这一时间关系。

Could you imagine what a fool I would make myself without that sum of money on me?

[参考译文]你能想象我身上要是不带那笔钱的话,该显得多傻吗?

本句是虚拟语气,标志是介词“without”,本身带有虚拟条件的意味。译文里加上“要是”这一条件连词,就把其中蕴涵的关系显示了出来。

The old man had taught the boy to fish and the boy loved him.

[参考译文]老人教会了男孩捕鱼,所以男孩很爱他。

译文有两点需要关注,首先原文使用了“had taught”的过去完成时态和“loved”的一般过去时态,表明老人教孩子捕鱼在前,孩子爱他在后,其中蕴含着因果关系,因此原文的并列连词“and”转换为表示因果关系的从属连词“所以”。其次,把“had taught”译为“教会了”,带有动作已经完成的意味。使用适当汉语时间词是处理英语时态的一种实用方法。

I had never believed that he could do such a thing.

[参考译文]我以前从没想到他会干出这种事情。

原文里使用的是“had believed”这一过去完成时态,在译文里加上“以前”表示此种时间关系。这个例句同样表明,增加汉语时间词是处理英译汉时态的一种重要技巧。

(六)增加语气词和量词

增加语气词这种方法多用于口语色彩较浓的句子,一是为了表达口语的感情色彩,二是为了汉语表达的顺畅。增加的语气词多为“嘛”“呢”、“吗”、“啦”、“得了”、“罢了”等日常生活用语。

Don’t be childish.I’m only joking.

[参考译文]别孩子气了嘛!我只不过开个玩笑罢了。

As far as I’m concerned,it makes little difference whether he will go or not.

[参考译文]至于我呢,他去不去无所谓。

Well,well,there is no need to fly off the handle for nothing.

[参考译文]得了,得了,没必要无缘无故大发雷霆嘛!

以上三个句子里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译文中相应加上“嘛”、“呢”、“罢了”等语气词,突出这一意味,读起来也较为上口。

量词主要是针对英语名词的单复数而言。相对而言,英语的量词比汉语要简单一些,单数使用“a(an)”、“the”等冠词或“this”、“that”等代词,复数多为名词后加上“-s”或“-es”的变化。汉语则使用不同的量词修饰不同的事物,英译汉时需要注意区分并选用适当的量词来表达。

Once,they had a big quarrel.

[参考译文]从前,他们大吵了一番。

When he came back from the holiday,he found many problems awaiting to be solved in the company.

[参考译文]他度假回来,发现公司里问题一大堆,正等着他解决呢。

这两个例句侧重英译汉时量词的选择,“番”、“堆”是汉语中常见的量词,但用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此外,第二句中还增加了语气词“呢”。说明译一句话,有时可能会增加不同的词类。

英语中也用不同量词表示不同对象,如a flock of chickens(一群小鸡),a pride of lions(一群狮子),英译汉时相对较为简单。但遇到表示不同属类名词的量词时,也需多加考虑,转换成适当的汉语量词。

二、减词法

(一)省去英文中的冠词

英语中的不定冠词表示可数名词的单数性质,并不强调“一个”的数量,定冠词则多表示属类。英译汉时,就不需要再译出来。

A boy is always a boy.

[参考译文]男孩就是男孩。

本句中两个不定冠词“a”表示“boy”是单数形式,因此可以略去不译。

The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

[参考译文]马是有用的动物

本句中定冠词“the”表示属类,不定冠词“a”表示“animal”为单数形式,因此都可略去不译。

(二)省去单纯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由于英语的“形合”构造,有些连词主要起语法作用,而实际上没有实质意义。英译汉时此类连接词可以略去不译。有些连词本身既充当语法作用,同时也表达逻辑关系,但考虑到汉语的“意合”特点,翻译时也可以把连词略去。

They sang and danced to their hearts’content at the party.

[参考译文]他们在晚会上尽情地唱啊跳啊。

译句省略了连词“and”,但增加了语气词“啊”,原文的意义得以保留。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参考译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译文中尽管没有出现“如果”二字,但语句中蕴含有条件关系,这从反问句的语气里就可体会出来,因此“if”可以略去不译。

Make th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参考译文]晒草趁天晴。

本句中“while”表示时间关系,译文没有翻译,而是加上“趁”表示这一时间关系。处理此类谚语句子,言简意赅也是考虑的重要方面。

(三)省去代词

一般而言,英语中代词的使用要比汉语频繁,汉语更习惯使用名词。英译汉时过多使用代词的直接后果,就是有可能导致逻辑上的错误和表达上的混乱,这样译文极易产生歧义。此外,英语中代词的分类比较细致,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结构代词,人称代词又分主格、宾格、所有格,指示代词有特指有泛指。英译汉时,人称代词许多时候可以略去不译。而且,英语中有些代词如“it”主要用于表述句子结构,一般略去不译。

The little babycried when he saw his mother.

[参考译文]小男孩看见妈妈便哭了起来。

原文里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his”用来限定“mother”,在英文中是必不可少的。汉语里语义结构明显,可以略去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We all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he would attend the meeting,but in the end he never turned up.

[参考译文]我们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他会来开会,但直到会议结束他也没露面。

本句中的“it”属于结构代词,单纯起语法作用,因此可以略去。

You can never tell.

[参考译文]说不好。

这里的“you”是泛指所有的人,而不是第二人称代词的特指用法。整句话的意思是“谁也说不好会怎么样。”这句也可译为“这可说不好。”

But that’s the way I am and tryas I might,I haven’t been able to change it.

[参考译文]我就是这个样子,尽管下了一番工夫,还是改不了。

本句出现三个“I”,是英语语法结构的要求。如果在译文中都翻译出来,难免显得啰嗦拗口。此外,“that”单纯起句法作用,“it”指代前面的整个情况,译文里也省略了。

(四)省去汉语中可有可无的词语、重复的内容或明显多余的字句

由于语言结构或思维习惯的不同,在英语中必须保有的一些内容,在汉语中若翻译出来则显得画蛇添足,译文不够简洁。这种情况下,此类内容多略去不译。

There was no snow,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and the grass was dead.

[参考译文]没有积雪,叶落草枯。

汉语译文似乎比原文显得简洁优美。但这里有个问题,这是不是不忠实于原文的表现呢?因为原则上讲,原文是什么样子,译文就应该还它个什么面貌。但从本句来看,如果译成“树叶从树上落下来”,显然有些画蛇添足之嫌,树叶不从树上落下来,还能从哪儿下来呢?

University applicants who had worked at a job would receive preference over those who had not.

[参考译文]申请的大学生中,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译文中自然蕴含“有工作经验者”和“无工作经验者”对比之意,因而后半部分就可略去不译。其实汉语中也不会加上“无工作经验者”,因为那样处理本身对表达毫无意义,语言又显得啰嗦。

三、重复法

重复法实际上是特殊的增词法,只不过增加的是相同的词语罢了。但使用重复法时,其前提条件和增词法的前提条件不尽相同。

(一)重复名词

两个以上的动词后跟同一个名词宾语、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多个定语成分修饰一个名词时,可以考虑重复名词进行翻译。

The southern people defended and rebuilt their home-land during and af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

[参考译文]美国内战期间,南方人民保卫自己的家园。战后,他们重建家园。

原文里的两个动词“defended”、“rebuilt”后跟同一宾语“home-land”,翻译时重复这一宾语,并与“during”和“after”形成照应。注意,本句采用了分句法,把简单句结构转换为并列句。

The President announced,with obvious relish,that the planes took off from“Shangrila”,the fictional,remote retreat in the Himalayas.

[参考译文]总统得意洋洋宣布,飞机从香格里拉起飞。“香格里拉”是喜马拉雅山中一个虚构的遥远隐居处。

本句里“Shangrila”后带同位语成分,翻译时重复该词,把同位语单独成句解释之。本句的分句法把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转化为两个并列分句。

The people lived in mortal fear of the banker,who was always too hard on them.

[参考译文]人们对那位银行家怕得要死,因为银行家对他们总是苛刻极了。

“banker”后跟“who”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翻译时重复先行词“banker”。同时,需要注意,因为本句的主从复合句里蕴含有因果关系,译文把定语从句处理为原因状语从句。关于定语从句的翻译,会在中编中专辟章节讲解。

The life story of Mary Fox is a story of happiness and merriment,of a lovely girl spoilt by the upper class.

[参考译文]玛丽·福克斯的生平是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故事,是一个被上层社会宠坏的可爱姑娘的故事。

本句中两个“of”介词短语修饰“story”作定语。翻译时重复“故事”二字,把其中蕴含的关系体现出来。前面的“life story”译为“生平”。注意“story”一词的译法颇多,如“说法”、“一回事”、“经历”、“报道”等,而不仅仅限于“故事”一种译法。

(二)重复动词

同一个动词后带两个以上的宾语时,翻译时一般要重复该动词,这时大多表示强调,加重表达语气。

The wound hurt not only his feeble body,but also his empty mind.

[参考译文]这次受伤不但伤害了他虚弱的身体,而且伤害了他那空洞的心灵

The eloquent speaker,however,made no mention of our meeting,of our trouble,of our demand,to say nothing of our prospects.

[参考译文]然而,那位健谈的演讲者却没有提及我们的会面,没有提及我们的困难,也没有提及我们的要求,更甭提我们的前景了。

这两个译句分别重复了“伤害”和“提及”,句子蕴含的强调语气就得以很好地传达递出来。

(三)重复代词

重复代词的情况主要适合于带有强调意味的句子,因为英译汉时很多时候要省去代词,而非增加代词。

Happy families also had their own troubles.

[参考译文]幸福的家庭也有幸福家庭的烦恼。

如果把“their”直接译为“他们的”,其中的强调口吻就消失殆尽了。任何语言中,重复都带有强调加重之意味。

Whoever enjoys rights must undertak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参考译文]谁享受权利,谁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原文是由强式连接词“whoever”引导的主语从句,句子本身的口气非常强烈。译文重复“谁”就很好地把这一语气保留了下来。

(四)使用迭音词

汉语中习惯使用四字词组或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迭音词也属于此列,一般情况多为迭音形容词或副词,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Only a very slight and very scattering ripple of half-hearted hand-clapping greeted him.

[参考译文]迎接他的只是一阵稀稀拉拉、零零落落、半心半意的掌声。

原文里的三个形容词“slight”、“scattering”、“half-hearted”分别使用迭音词“稀稀拉拉”、“零零落落”、“半心半意”来传达,取得了强烈的表达效果。

With his tardiness,carelessness and appalling good humor,we were sore perplexed.

[参考译文]他这人邋里邋遢,粗心大意,脾气又好得惊人,我们真是拿他没辙儿。

原文中的两个抽象名词译为两个四字词组单独成句,可以把其中的语气很好传达出来。本句把介词短语部分单译成句,与原句的主谓部分构成并列句。

四、词类转换法

词类转换主要是指翻译时各类实词相互之间的转译,比如名词和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副词之间的转换。另外,还有虚词与实词之间的转译,比如介词与动词之间的互换。这种处理手法其实主要源于各词类之间的内在关系,尤其跟词缀关系很大。

(一)动词转换成名词

英语中的许多动词都可译成汉语的动宾结构,即增加其他动词+此动词转化成的名词。另外,被动语态也可采用此法。

They glorified themselves by dedicating their lives to the great cause.

[参考译文]他们献身于伟大的事业,为自己带来了荣誉。

译文中增加动词“带来”,然后加上“glorified”转化来的名词“荣誉”。同时,介词短语译为分句,置于句子最前面,表示方式。

He complained of the speeches of many Reformist orators.

[参考译文]他对许多改革派演说家的演讲表示不满。

译文中增加“表示”,然后加上宾语“不满”。(由“complained”而来,该词有“抱怨”、“有意见”、“投诉”等意义。)

He warned that the improvement in bilateral relations might be“jeopardized”by a continuation of the war.

[参考译文]他警告说,双边关系的改善有可能受到连续战争的“威胁”。

原文为被动句,译文中增加被动动词“受到”,把“jeopardized”译为名词“威胁”。

(二)名词转换成动词

此类名词多为动词+名词后缀构成的抽象名词,因此本身带有动作的意味,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动词。另外,动作名词如“sight”和“thought”以及动名词本身就具有动作意味,所以也可采用此法处理。英语里的动词加上后缀“-er”表示做此类动作的人,必要时也可转化为动词。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参考译文]火箭已经用在探索宇宙方面。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et has made the world an increasingly small global village.

[参考译文]建立互联网,这个世界成为日益变小的地球村

以上两例中的名词都是动词+名词后缀构成的抽象名词,翻译时可以转化为动词,语言表达较为简洁明了。

As the old saying goes,seeing is believing.

[参考译文]俗话讲得好,眼见为实。

动名词本身具有动作特征,可以译为动词。尤其是带有宾语的动名词,采用此法较为合适。

The sight of that fellow made me feel sick.

[参考译文]一看到那个家伙,我就感到恶心。

“sight”和“thought”是常见的动作名词,一般译为“一看到……”、“一想到……”,属于约定俗成的译法。

“On the dot!”Mr.Johnson said,“You’re all clock-watchers today!”

[参考译文]“真准时,一秒不差。”约翰逊先生说,“你们今天都是瞅着表来的!”(www.xing528.com)

He is no smoker,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smoker.

[参考译文]他不抽烟,而他父亲却一根接一根地抽。

“clock-watcher”、“smoker”和“chain-smoker”都属于动词后加“-er”构成的名词,分别译成“瞅着表”、“抽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这类动词表达。以上两例中的名词如果直接译成名词,译文则显得拗口,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三)名词转换成形容词

此类名词多为抽象名词,也有一小部分是加“-er”构成的名词。如果直接译为名词,在汉语中的接受能力较差,转化为相对应的形容词是一种可取的处理手法。

He soon got lost for he wa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

[参考译文]他很快便迷路了,因为他对这座城市完全陌生。

“stranger”(陌生人)转译为形容词“陌生”,比较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同时,形容词“perfect”转译为副词“完全”,也是词类转换的一种表现。

This attempt proved to be a great failure.

[参考译文]这次尝试证明极不成功。

“failure”(失败)转译为形容词“不成功”,采用了反译法,较好传递了原句的内容。形容词“great”的译法同上例“perfect”。

He talked for quite a while with Bundy,and his questions reflect-ed the enormity of his doubts.

[参考译文]他和邦迪谈了许久,提出的问题反映出他疑团重重。

名词“enormity”(大量)转译为形容词“重重”,与“疑团”构成搭配,堪称佳译。

(四)副词转换成形容词

副词和形容词的转换相对较为容易接受,因为二者都是修饰词,只不过修饰的成分不同而已。需要注意的是,其他成分的词性也需要随之作相应的变化。比如,副词修饰的动词可能要转化成名词。

People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s always think differently from each other.

[参考译文]不同地区的人们思维方式总是不同。

The Prime Minister had prepared meticulously for his journey.

[参考译文]首相对这次出访做了一丝不苟的准备。

这两句中的副词“differently”、“meticulously”分别译成形容词“不同”和“一丝不苟”,同时动词“think”、“prepared”作了相应变化,分别译成名词“思维方式”和“准备”。这一处理在句法结构和思维方式方面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五)形容词转换成动词

此类形容词一般由动词加上“-ed”构成,多为情感形容词。尽管这些是形容词,但多带有动词意味,因此可以转化为动词。

The old lady was worried about the safety of her daughter,and she couldn’t wait to pick up the receiver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参考译文]老妇人非常担心女儿的安全,电话铃一响,她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了听筒。

The President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air pollution within some urban areas.

[参考译文]总统非常关注一些城区的空气污染问题。

I was at once comforted and terrified by this thought.

[参考译文]这样一想,我既安心而又恐惧。

“worried”、“concerned”、“comforted”和“terrified”都是由动词加“-ed”构成的情感形容词。翻译时,此类形容词一般转化为动词,处理起来较为得心应手。同时,还需要注意,第二例中增加了状态名词“问题”,第三例中动作名词“thought”转译为动词“一想”,分别采用了增词法和词类转换法。

(六)介词、副词转换成动词

从语法关系看,英语里的介词和副词都是结构虚词,但因其具有动作的意义,翻译时可译为动词。

We found him sittingat the same table amid his newspaper.

[参考译文]我们发现他正坐在同一张桌旁读报呢。

介词“amid”意为“在……中间”,这里指此人被埋在一堆报纸里,暗含“读报”之意,因此把介词转换为动词处理。

The team walked along the narrow path,across the river,through the forest and eventually reached an open field.

[参考译文]小队沿着狭窄的小道走着。他们趟过小河,穿过森林,最终来到一片空地上。

本句中的介词表示一连串的动作,行动意味非常明显,转化为动词既传递了原文的信息,又符合译文表达习惯。

He was a rather early bird.Every morning he was up before the sunrise.

[参考译文]他起床很早。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起来了。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副词“up”其实就是“get up”之意,译为“起床”也与“He was a rather early bird.”一句相呼应。本句中,还需要特别注意“before”一词在译文中的逻辑转换,这主要是出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的考虑。

He ate a light lunch in expectation of a good dinner.

[参考译文]他草草吃过中饭,期望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本句“in expectation of”是“介词+名词+介词”构成的介词词组,其意为“盼望……的到来”,因此译为动词“期望”。本译句的处理手法,还需要关注两点。其一,形容词“light”转译为副词“草草”。其二,“good”译为“丰盛的”,选词得当。

此外,词类转换还包括人称代词与名词的互换,因为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分工比较精细,代词的使用相对比汉语要频繁。在英译汉时,很多情况下要把代词转换成其指代的名词,因为汉语中不习惯使用很多代词,那样容易造成逻辑上的混乱,读起来也生硬拗口。

五、句型转换法

(一)简单句转换成并列句

英语中一些简单句看似结构简单,但其中蕴含复杂的意义。如若直接翻译出来,往往不能完整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必要时可转换成汉语的并列句。一般处理方法是把句中的短语译成单句,与句中主要结构部分构成并列句。

His fury was somewhat exaggerated.

[参考译文]他大发雷霆,未免有点小题大做。

原文为简单句,如果按照原文的结构处理,译文显得拗口,不符合表达习惯。因此,把主语“His fury”单独成句,与谓语部分内容构成两个并列的分句。

Without his knowledge,the matchmakers were at work.

[参考译文]他本人还蒙在鼓里呢,媒人们已经在穿针引线了。

There was an urgent need for him to become,at least in appearance,a good Republican.

[参考译文]迫切需要他成为一名地道的共和党人,至少表面上如此。

译文把介词短语“without his knowledge”和“at least in appearance”译成句子,就把原文的简单句结构转化成译文的并列句结构,这种表达适合中文的语言习惯。注意“a good Republican”中“good”的译法。

You must have worked pretty hard to have accomplished such a great project so splendidly.

[参考译文]你一定工作很努力,才完成了这样一个大工程,而且活儿还干得那么棒。

本句的副词短语“so splendidly”译为平行结构“而且活儿还干得那么棒”,也是把原文的简单句转化成了并列句。许多时候,需要把副词单独成句,主要是出于译文表达结构的考虑。

(二)简单句转换成复合句

英译汉时,简单句也可转化成复合句。这种方法多适用于句中蕴含相应逻辑关系的简单句,包括原因、时间、条件、方式等逻辑关系。译文应根据其中的逻辑关系,转化成相应的复合句结构。

Having successfully performed the operation on the patient,the renowned surgeon gave a deep sigh of relief.

[参考译文]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给病人成功做完手术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本句开头的分词短语使用的是完成时态,句子的动词使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此动作是先于谓语动词发生的,因此译为“……之后”表示这种内在的时间关系,译为时间状语从句,这样译文就是包含时间从句的复合结构。

That,at all events,was the case.

[参考译文]无论怎么说,情况就是这样。

本句的介词词组“at all events”表示条件关系,可以译为“无论……”这样的小单句,这样译文就是包含条件关系的复合分句。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s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参考译文]他没有遵守安全规定,结果机器出了故障。

本句把主语“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这一部分单独成句,谓语部分与其构成因果关系复合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动词“result in”本身表示结果。

(三)并列句转换成复合句

英语中有些并列句本身蕴含的其实是偏正结构而非平行结构的关系,所以可以处理为相应的复合句,这种情况以连词“and”居多。

Go hunting with me tomorrow and I will show you how to catch the bear.

[参考译文]如果你明天和我一起打猎,我会教你怎样捕熊。

“and”在本句中表示递进关系,其前的句子是祈使句,表示一种条件,其后的句子是其结果,因此可把前句译为表示条件的状语从句。这在英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

Motion is infinite in variety,and the study of certain simple type of motion constitutes the science of mechanics.

[参考译文]尽管运动的形式是无限的,但研究某种简单类型的运动构成了力学。

从“and”前后两句的意思来看,句中蕴含转折的意味,其实“and”在这里有“but”之意,因此译文处理为含有让步关系的复合句。

(四)复合句转换成简单句

这种处理手法主要适用于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的复合句,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可以融合一起,用汉语的单句表达,使句子简洁明了。

There are many young people who want to go abroad.

[参考译文]许多年轻人想出国。

本句有一个由“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但主句是“there be”结构,表示存在关系,因此可以把这两个单句揉成一句,其中的意义就已完整。

I’ll turn to you for help when I’m in trouble.

[参考译文]我有难处会来找你帮忙。

本句的“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其实相当于“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可以与主句的“帮忙”连在一起翻译成蕴含有这种逻辑关系的一句话。

It was in this shabby house that he was born 80years ago.

[参考译文]80年前他就是出生在这间破屋子里。

原文是“it is□that”强调句型,译文只需把其中的强调意味翻译出来即可,而无须保留其强调结构形式。汉语有专门表示强调的词语,如“正是”、“就”、“才”等,使用此类词语可以很好传递这种强调意味。

After the summit meeting,the three key figures continued their talks,which went well into the end of the war.

[参考译文]峰会之后,三位要人继续会谈,直到战争结束。

原文包含由“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汉译时只需保留其中的时间关系即可,因此,复合关系就可去掉。

六、词序调整和结构调整法

英译汉时,使用词序调整的技巧,主要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词语的顺序存在差异,这是思维习惯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参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track and field           田径(前后颠倒)

iron and steel           钢铁(前后颠倒)

back and forth           前前后后(前后颠倒)

you,he and I           我,你,他(部分颠倒)

northeast             东北(前后颠倒)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中小学(前后颠倒)

model worker(labor hero)     劳模(前后颠倒或顺序相同)

food,clothing,housing      衣食住行(部分颠倒)

and transportation

20degrees below zero centigrade  零下20℃(前后颠倒)

以上可以看出,英汉词序是不同的,有些是完全颠倒,有些则是部分不同。汉译时要根据汉语的词序进行调整,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此外,英汉语句子结构也存在句序的不同,特别要注意否定前置以及其他带有否定词的情况。

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

[参考译文]我觉得他不会来了。

“think”、“suppose”、“believe”这类动词一般都存在否定前置的情况,汉译时否定应该置后,因为“not”否定的是从句中的动词。

Don’t scamp your work because you are pressed for time.

[参考译文]不要因为时间紧而草率干活。

本句中的“not”看似修饰“scamp”,其实是修饰整个句子。考虑到整句的意思和汉语的表达习惯,把连词“because”引导的从句提前,译为“不要因为时间紧而草率干活。”较好地传递了原句的意义。

Kindness will creep where it may not go.

[参考译文]善意可以打开所有的门。

本句是英文的一句谚语,意指善良具有强大的作用。译文采取了意译的办法,使用了“所有”一词,把“not”部分蕴含的意义传递出来,“走不到的地方可以爬过去”,意即没有善意到不了的地方。

结构调整涉及人称转换、句子重心的转移、句序转换等诸多方面。

There is no more difference,but there is just the same kind of difference,between the mental operations of a man of science and those of an ordinary person as there is between the operations and methods of a baker or of a butcher who weighs out his goods in common scales and the operations of a chemist who performs a difficult and complex analysis by means of his balance and finely graduated weights.

[参考译文]科学家和普通人思维方式的差别,就像面包师和卖肉人思维活动与化学家操作方法的差别一样,前者是用普通秤来称自己的货物,后者是用天平和精密的砝码进行艰巨复杂的分析,其差别不过如此而已。

原文是比较长的一个句子,“but”前后是两个并列句。英语表达尽量避免头重脚轻,而汉语尽量把重要内容或总结性部分放在最后,一般最后的部分称为“压轴戏”,即重头戏。因此,译文把它放在句末,译为“其差别不过如此而已”。

结构调整不仅仅适用于上面较长的句子,也适用于较短的句子。

Despair seized him.

[参考译文]他觉得万念俱灰。

本句的主语是情感词“despair”,而译文转化为人称代词“他”,这是从宾语“him”而来。这种处理是因为汉语中的主语多用人称主语,而英语中非生命事物作主语的情况居多。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family claim some attention from all who would understand Napoleon and the influence which he was to wield over modern Europe.

[参考译文]想了解拿破仑其人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之人,必须注意他的家庭特征。

汉译英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转换的角度刚好相反。

他会发生什么事呢?

[参考译文]What will happen to him?(What’s wrong with him?)

译文的主语发生转换,原文中,人称代词“他”作主语,译文中“what”作主语。这样处理是因为英文中非生命事物作主语的情况很多。

我真糊涂!

[参考译文]How silly I am!(How muddle-headed I am!)

同一汉语句子,在不同语境中,可选用不同的表达结构,从而表现原文不同的侧重。翻译的创造性也正是体现在具体语境中选择适当表达结构的潜力。

七、反译法

反译法指的是译文采取的视角与原文刚好相反,从对立面表达原文的意义。这一方法主要有两种情况: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一)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适用于原文中并无直接的否定词如“not”、“no”、“little”、“hardly”等,而是带有隐性否定词,即尽管这些句中并无直接表示否定的词语,但本身却含有否定含义。一般译为带有“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的句子。

Try as I might,I still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which made me rather frustrated.

[参考译文]尽管我很努力,但还是没考及格,这让我十分沮丧。

The boy gave a rather thin excuse for being late for school,so the teacher would never believe him.

[参考译文]小男孩上学迟到了,找了个极不充分的借口,所以老师根本不信他的话。

The fossil defies easy classification.

[参考译文]这种化石不易分类。

It wasn’t that I was reluctant to help you,but that was beyond my power.

[参考译文]不是我不愿帮你,而是我帮不了你。

The promising girl will live up to the expectation of her parents.

[参考译文]这个有前途的姑娘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

上面各句中的动词如“failed”和“defies”、动词词组如“live up to”、形容词如“thin”、介词如“beyond”本身带有否定意味,因此可以译为带有“不”、“没有”等含义否定的句子,就是从反面来翻译,即正话反说。

(二)反话正说

另一方面,句中带有直接否定词“no”或“not”或者否定前缀的形容词,也可以译为直接肯定句,也就是否定正译法,即反话正说。

We’d better wait for him,for he will come in no minute.

[参考译文]我们最好等等他,因为他马上就到。

It made no difference whether he came or not.

[参考译文]他来不来一个样。

The mysteryremained unsolved in spite of the painstaking efforts the detectives made in the investigation.

[参考译文]尽管侦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行调查,但谜团依旧还在。

Invisible Man was an inviting novel written by an American author.

[参考译文]《隐形人》是美国作家创作的一部迷人的小说。

When the professor learned that there would be a composition con-test by the end of the semester,he couldn’t wait to have his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it.

[参考译文]教授听说学期末要有一场作文竞赛,他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去参加。

(三)特殊否定结构

英语中一些特殊否定结构用来表示强调,翻译时可采用反译法。另外,有些词语在表达上本身带有否定含义,亦可采用此法处理。

I would rather die than disgrace myself.

[参考译文]我宁死不愿受辱。

“would rather□than”是固定结构,意为“宁可……而不……”,本身带有强烈的排斥意味。

She had left for the airport before I reached home.

[参考译文]我还没到家呢,她就动身去了机场。

连词“before”意为“在……之前”,但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经常被译成“还没……就……”。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表达上的这种差异正是逻辑思维存在差异的生动体现。

This news sounds too good to be true.

[参考译文]这个消息太好了,不可能是真的。

“too□to”是固定的结构,表示否定,意思是“太……而不会”。

The football team was organized four years ago and it had yet to win a single game.

[参考译文]足球队已经组建了四年,但尚未赢得一场球。

“yet to”也是表示否定的结构,意为“尚未”,表示“还没有……”或者“有待于……”。

He is the last man I want to see.

[参考译文]他是我最不愿见到的人。

“the last”后跟不定式或定语从句,用来表示否定,意思是“最不想……”或“最不愿……”。这个结构也可从字面意义上进行推测。

综合法是指综合利用上面提到的各种翻译技巧处理结构叠重,意义繁杂的句子。英译汉时,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可以处理好译文。而且,由于句意和结构的复杂性,有时候要运用两种以上的翻译技巧才可以处理好一个句子。综合法所要求的是在掌握上述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句子和段落的内容、风格和结构,灵活地综合运用这些技巧。

利用上面的翻译技巧,分析下面的译文。

Louise W is symbolic of a growing and intense problem in American society.The nation venerates youth,yet the proportion over 65 years of age is increasing.For many of these older people,their declining years are without dignity.They have no functions;they are sick;they are without money.Millions of them wear out the last days of their existence in small apartments,in rooming houses and in nursing homes.

[参考译文]路易斯·W的境况说明美国社会中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美国看重年轻人,但是年过65岁的人口比例却在增大。对于许多老人来说,他们的晚年生活贫辱交加。他们无事可做,病魔缠身,囊空如洗。很多人在小公寓、小单间、养老院里消磨掉自己的风烛残年。

这一段译文典型地运用了上面谈到的翻译技巧。译文增加名词“境况”表示状态,符合汉语句法的需要。形容词“symbolic”转化为动词“说明”,形容词“growing”转化为副词“日益”,处理得较为到位。“美国看重年轻人,但是年过65岁的人口比例却在增大。”这句话采用了典型的直译法,“贫辱交加”是反译法。原文三个排比句式的运用非常有力,译文利用三个四字词组,很好地传递出了原文的风格。全段的措词也较为恰当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

对翻译技巧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借鉴和变通,也就是要以灵活的态度对待之,因为翻译技巧并非像语法规则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只是适用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掌握翻译技巧的好处在于,遇到翻译的障碍,可以受到启发,拓宽思路,从而自信地从事创造性的翻译活动。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机械照搬这些条条框框。同时,更不应该把这些技巧变成进行创造性翻译活动的束缚或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