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民初文化遗民:嘉业堂到丛书

探究民初文化遗民:嘉业堂到丛书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三惧”,民国初期的许多遗民以无限的热情从事文献的刊刻工作,出现了刘承干、徐乃昌、刘聚卿、胡思敬等一大批著名的藏刊书家和《豫章丛书》、《雪堂丛刻》等一大批丛书,现检其要者作简略的介绍。校刻《问影楼丛刻初编》共9种36卷;《豫章丛书》共103种694卷266册。

探究民初文化遗民:嘉业堂到丛书

第二节 从“嘉业堂”到民初丛书

藏书与刻书是民初遗民实践文化整理工作的又一手段,也是民初遗民文化实绩的体现。邓邦述有一段关于藏书和刻书心境的自白:“新学大昌,典籍渐废,秘本旧书不惟读者日稀,且恐知者复罕。不为表彰,则秦火虽熄,仍同灭亡。此一惧也。中学西渐,欧美之人虽不辨之无,而独喜搜讨。皕宋遗籍,转入东瀛;敦煌坠简,复非吾有。后之学者,虽欲抱残守缺,亦云难矣。此二惧也。家本清寒,世袭清德,虽为民牧,时念山林。然而买山无资,楼如虚构,债台累筑,贫无所归。昔者借债以买书,今且鬻书以偿债,及身而散,恐遂不逮子孙。此三惧也。”(47)面对“三惧”,民国初期的许多遗民以无限的热情从事文献的刊刻工作,出现了刘承干、徐乃昌、刘聚卿、胡思敬等一大批著名的藏刊书家和《豫章丛书》、《雪堂丛刻》等一大批丛书,现检其要者作简略的介绍。

一、遗民藏书家简介

1.刘承干

铜山非富富琅函,两过门闾未许探。黄白无成书就佚,颇闻宾客散淮南(48)

这是伦明综述刘承干藏书递嬗的一首诗。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浙江南浔人。他的祖父刘镛出身贫寒,后经营蚕丝业而发迹,成为南浔首富之一。刘墉有子四人:刘安澜(字观伯,号紫回)、刘安江(字澄如,号橙墅,以锦藻名行于世)、刘安泩(字渊叔,号梯青)、刘安溥(字和庵,号湖涵),刘承干为刘锦藻儿子,后过继给刘安澜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贡生,曾任候补内务府卿,在赈灾中因捐银较多,获得郎中、三品卿衔、四品京堂等官衔。1914年以输金资助崇陵种树得“钦若嘉业”匾额,1917年与章梫合纂《纶旅金鉴》,获“抗心希古”匾额。在辑补生父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嗣父刘安澜的“表彰遗逸之诗”(49)《国朝诗萃》的过程中,萌发购书、藏书的想法,自1910年始,收购甬东卢氏抱经楼、独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结一庐、丰顺丁氏持静斋、太仓缪氏东仓书库等散出之书达60万卷,成为与蒋汝藻、张钧衡在上海并立的三大藏书家。1920—1924年,刘承干在家乡南浔建占地30亩之广的“嘉业堂”藏书楼,经过几十年的积聚,嘉业堂藏书以明刻本2000种和地方志1200种名扬于世,其中不乏宋、元善本秘籍,刘承干重金聘请缪荃孙、叶昌炽、王玫伯、陈毅、孙德谦、杨钟羲、况夔生、董康等人校刻书籍,后刊刻《嘉业堂丛书》等书籍178种、1900余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保存和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徐乃昌

刊成闺秀百家词,好事南陵合绣丝。堪笑痴儿保孤本,至今还是宋元时。(50)

这是伦明综述徐乃昌藏书递嬗的一首诗,徐乃昌(1868—1943)字积馀,号随庵,又号众丝。安徽南陵人。清末外交家刘瑞芬的长婿,大出版家刘世珩的姐夫。光绪十九年中举,官至江南盐法道兼金陵关监督,江苏高等学堂总办。1903年,率团赴日本考察学务。辛亥后隐居上海成为遗老,并经营工商业,与旧友缪荃孙、叶昌炽、刘承干及刘世珩等往来密切,切磋收藏、校刊古籍。以藏金石书画、刻书、访碑闻名。以鄦斋、积学斋、镜影楼、小檀栾室作藏书斋、刻书斋名,在辛亥以前刊刻有《积学斋丛书》20种63卷(1893年);《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120种133卷(1896年);《鄦斋丛书》21种46卷(1900年);《随庵徐氏丛书》10种52卷(1908年),1916年又续印20种97卷。辛亥以后刊刻有《南陵先哲遗书》5种23卷(1934年),主纂《南陵县志》,总纂《安徽通志》,亲撰《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参与安徽学者在上海发起影印出版《安徽丛书》(1932—1936年)30种360卷。个人著述有:《续方言又补二卷》、《南陵县建制沿革》、《皖词纪胜》、《积学斋书目》、《徐乃昌日记》等。(51)

3.刘世珩

贵池刻书爱仿宋,成就武昌陶子麟。本来未见中郎貌,究竟中郎是虎贲。(52)

这是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对刘世珩藏书善行的称颂,刘世珩(1875—1926),小名奎元,字聚卿,又字葱石,号(继)庵,别号楚园,安徽贵池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1903年任江楚编译官书局总办,派缪荃孙、柳诒征等随徐乃昌赴日考察学务,归国后筹建劝业工艺局、商品陈列所、江宁商会、设商业中学、高等学堂,同时兼理南洋官报局、裕宁官银局、江宁马路工程局、两江师范学堂、江宁实业学堂等事务,1906年,被任命为湖北造币厂总办兼天津造币厂监督,1908年任直隶财政监理,1911年升为度支部左参议,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筑楚园,藏书十余万卷,收购金石、古器物,其中以南唐乐器大、小忽雷最为著名,全力校刊古籍。先后刻有《聚学轩丛书》、《一印一砚庐金石五种》、《七石经》、《圣庼丛书》、《玉海堂景宋元本丛书》、《宜春堂影宋巾箱本丛书》、《贵池刘氏所刻书》、《赐书台汇刻曲谱》、《暖红室汇刻传奇》、《贵池先哲遗书》等10种丛书,子目超过250种,加上丛书中的小丛书、单行本,总卷数超过2000卷。其中以《聚学轩丛书》、《贵池先哲遗书》、《暖红室汇刻传奇》三种,聘请陶子麟等高手刻板,字大悦目,纸白如玉,精美绝伦,受到时人冯煦、缪荃孙等人的称赏。主要著述有:《吴应其年谱》、《刘伯宗先生(城)年谱》、《贵池县沿革表》、《银价驳议》、《圆法刍议》、《聚学轩词集》、《南朝寺考》等。(53)

4.胡思敬

胡思敬(1869—1922年)字漱唐,江西南昌新昌人,1893年中举,次年成进士,后选取翰林院庶吉士,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宣统元年(1909)补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辛亥(1911)三月,挂冠南下隐居,将在京期间的20万卷藏书携归南昌,在东湖边创建图书馆。他的《退庐留书记》、《留书后记》有详细的记载。民国初年,江西学术界公推他为江西省教育会会长,他坚辞不就。他隐退后,致力于著书、刻书,编著地方志书《盐乘》,修于1913年,刊印于1917年。校刻《问影楼丛刻初编》共9种36卷;《豫章丛书》共103种694卷266册。主要著述有《退庐文集》、《退庐诗集》、《退庐笺牍》、《国闻备乘》、《戊戌履霜录》、《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等。

除上述著名的藏书、刻书家外,还有更多的民初遗民参与藏书、刻书事业。伦明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苏精的《近代藏书三十家》所载录的,除下文刊刻丛书的部分人物外,还有:徐梧生、陈宝琛、杨钟羲、张勋、沈曾桐、夏孙桐、杨守敬、曾习经、黄节、樊增祥、袁思亮、吴道镕、金梁、陈田(松山)等。(www.xing528.com)

二、民初丛书

民国时期纂刻的丛书很多,有一部分属于学人、藏书家刊刻,有些是属于遗民刊刻,这里仅选取后者作粗略的归类,而且成果基本限定于民国时期。

①况周颐与《暖红室汇刻传剧》刊刻有密切的关系。详见吴树荫《况周颐和暖红室〈汇刻传剧〉》,《文献》季刊,2005年第1期。

续表

资料来源:(1)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2)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项文惠《嘉业堂主——刘承干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

藏书、刻书客观上为古籍的保存和整理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藏书、刻书中体现的遗民意识也不应该忽视,胡思敬的刊刻丛书可见一斑。陈剑潭为胡的同乡,打算刊刻一些书籍,驰书征询胡思敬的意见,胡的回信表明了几点建议和自己的想法:

1.刻书以“经世致用”为归,“持论尚通,似尚未离乎包慎伯(包世臣)、冯林一(冯桂芬)、魏默深(魏源)一流人见解”,他们的述说在今日已成敝帚,无济于天下。

2.天下之乱由人心,人心之坏由学术,处今世的我辈,应守拙安贫,检括身心,才能求自立。

3.刻书求多无益,文章发于忠爱,“其人既重,文亦与之俱传”。

4.做学问的门道虽多,但是切要的门径是由博返约、沿流溯源、修己治人,而修己之道,大者在彝伦,小者在出处。

正是基于这些想法,胡思敬在信中明确指出:“鄙人编刻《豫章丛书》即本斯旨,凡人品不为众论所许者,即四库已收,如陈彭年《江夏别录》、夏竦《文庄集》、程钜夫《雪楼集》,一概不收,专以表扬潜德为主,庶为善者知所劝,为恶者有所惩。身虽坐废斗室,编摩于风教,不无小补。”因此,他对陈剑潭的著书,仅“取《江表忠烈》,余皆不甚注意”(54)。在《答上海商务印书馆书》中也强调“历来操选政者,或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要必人品与诗品相称,方不至远负甘泉作序之讥”(55)。显然,胡思敬既注重载道之文,也注意诗品人品相符,编书也是顺从此旨,尤其强调忠义、气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