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同理论:动态、长期的协同效应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协同理论:动态、长期的协同效应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协同理论不应只有静态的,还应讨论动态的、长期的协同。韦斯顿提出了自己的协同理论,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尽管如此,大多研究还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层,只是借用了“协同”这一理念及其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而非深入运用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将协同理论逐步引入管理研究领域,解决各种管理问题,如企业群的形成、运营及发展问题等。

协同理论:动态、长期的协同效应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协同理论

一、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与要素发生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形成自组织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实现系统的整体联动性,发挥系统效能的最优状态。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言,以统一的思想协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宏观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的协作效用,必将超过各要素独立运作所产生的效用。

二、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

安索夫对协同效应的解释比较强调它的经济学含义,他认为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地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例如,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共用销售队伍或统一订货等手段,有可能使两个企业的成本都得到降低)。曾有人对“协同”这个概念提出质疑,而安索夫则认为问题不在于概念本身,而在于未能确保企业实实在在地在推进协同工作。

伊丹广之在安索夫的研究基础上把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他指出,安索夫的协同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属于静态的协同理论。而协同理论不应只有静态的,还应讨论动态的、长期的协同。由于互补效应主要来自于实体资产,实体资产使用的有限性决定了互补效应的有限性。相反,隐形资产是公司所独有的,很难被别人模仿,企业只有成功使用其隐形资产才能为竞争优势创造不竭的动力。[8]因此,他认为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公司隐形资产的使用。

罗伯特·巴泽尔和布拉德利·盖尔认为,协同是企业群整体业务的表现,单个企业作为一个组合中的成员之一,比作为一个单独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韦斯顿提出了自己的协同理论,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他认为两个管理效率不同的企业在兼并以后,高管理效率的企业带动被兼并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因而对整个社会有益。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竞争日渐激烈以及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使得单个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竞争地位。然而,企业间的联合则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企业能力,为提升单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条件。[9]因此,企业之间的联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

巴达拉克指出,企业间联合的协同行为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原因之一是,即使合作双方能够对联合行为为自身带来的好处达成共识,然而如何真正实现这些好处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法,若要让不同企业改变原有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法而达到趋同状态,并且企业之间能有效地交换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企业自身原有的核心技能,则需要合作方都具备诚意并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相互共事和化解不可避免的矛盾。[10]原因之二是,与合作者交换知识或者共同开发新的技能,可能会由于企业核心技能外露甚至被共享而削弱企业现有的竞争地位。

综观之,协同理论普遍运用于经济学领域中,指导企业运作与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协同理论和企业外部协同理论。不同学者对企业内部协同的看法都有各自的偏重点,在资源共享上,伊丹广之关于有形资产和隐形资产共同创造协同效应的观点则更加全面、确切,也有学者从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益等角度来体现协同效应的。企业内部协同和企业外部协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企业之间的兼并行为,后者是企业之间的联合行为。企业兼并是多个企业合并成一个大企业,兼并后成为一个企业群,大多数情况是由最具实力的原有企业主管,企业兼并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企业群的整体业务表现上;企业联合是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不同企业通过统一运作方式与管理方法,逐渐达到趋同状态,使得企业之间能有效共享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在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促使联合企业共同进步。

三、协同理论在区域学校体育发展中的运用

协同理论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逐渐被运用于体育研究领域的。协同理论在体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还很贫乏,只有少数几篇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经济以及社会体育等方面的运用。其中,邵桂华的《协同与竞争:协同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启示》、张子沙等的《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运作模式构想——开拓“产、学、训、研”协同发展工程》、傅君芳的《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等在研究中比较深入地运用了协同理论的观点。尽管如此,大多研究还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层,只是借用了“协同”这一理念及其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而非深入运用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与协同理论在经济领域企业研究中的运用相比,其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运用还很不成熟。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大多只停留于协同理论的表层,对理论的运用还不够深刻,包括该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经济等研究领域的运用。

(一)区域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引入协同理论的可能性

协同理论具有普适性特征,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试图把有生命自然界和无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协同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事物的发展规律提供新的原则和方法。[11]因此,协同理论对于研究区域学校体育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现象来说,可提供新的原则和方法。

另外,从协同理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其广泛的适用性足以揭示协同论的普适性特征,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预测及决策等过程中。尤其是将协同理论逐步引入管理研究领域,解决各种管理问题,如企业群的形成、运营及发展问题等。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在区域体育发展研究引入协同理论,可对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求可行的发展策略,这将对解决整个区域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二)区域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引入协同理论的适用性

根据研究协同的方法,应把学校的体育事业看作是一组资源,或者说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集合。虽然每个学校都拥有多种资源,但最为关键的是那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即无形资源,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对区域学校体育无形资源的最佳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可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主要指场地、器械、资金等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指师资和管理人员的教学、训练、管理经验以及学校体育的组织要素、价值观等。为了推进特色体育学校建设,学校体育特色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无形的体育资源上。其中,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往往与学校领导有很大的关系,学校领导对体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都将决定着领导个人的体育价值观,进而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理念,影响一所学校体育的发展。(www.xing528.com)

资源共享是区域内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教育机构各部门之间联合战略的利得效应。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联合战略协同不仅为学校赢得资源优势互补或竞争优势,它还为学校赢得了先行地位,为进一步创造并发展学校体育的优势资源提供了基础。比如在学校体育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可通过区域内学校间优秀师资的流动、城乡教师结对等方式,达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带动学校的部分甚至整体师资的质量和水平,达到减少成本并增加优势资源的目的,为学校体育的长期发展提供可能。

无可否认,如何充分实现联合带来的好处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对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来讲,尽管可能会削弱单个学校在区域中的地位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这就要求在追求区域学校体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应在优先改造薄弱学校和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基础上,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发展、错位发展、自比性发展,而不是限制和削弱区域内优质学校的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利用。因此,只有正确地运用协同理论思想,才能使区域学校体育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区域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教育部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协同就成为区域学校体育全面、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发展是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的同步、协作与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它不是单个系统的事情,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的聚合。[12]协同理论提出,系统内部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决定的,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好坏也是由协同的好坏程度所决定的。如果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则要求区域内体育教育系统各相关人、组织、环境等各组分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运作,这样就产生了协同效应。各学校需要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形成区域内学校间维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稳定,从而为区域学校体育的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整个区域而言,协同是区域学校体育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协同思想在区域学校体育协同发展中的运用

1.目标协同

目标协同是指从区域的整体性目标出发,把握区域内学校体育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使各个学校以及学校各要素在运动方向上保持一致。这些要素包括区教育机构各科室和相关直属单位、学校、家庭、社区等。区域的整体性目标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它促使各种要素围绕其相互作用、协调与合作。对于区域内单个学校而言,各个学校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这是由学校的资源以及学校领导的理念所决定的。但是,如果学校不注重学校体育的发展,只强调学业或仅以升学率为校发展目标的话,虽然文化课成绩排名和毕业生升学率名列前茅,但阻碍了整个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又如一些学校只注重竞技性体育(即为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体育竞赛而开展的体育)的发展,而忽视了群众性体育(即为满足普通学生的体育需求而开展的体育)的发展,在提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应在实现全体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提高。在项目布局上,也应以区域总体目标、理念为前提,结合校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项目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体育特色。因此,整合区域内各子系统的目标,使它们围绕整体目标协同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念协同

由于价值观、文化、信念等属性的差异,将会引起区域内各学校体育工作的不和谐,这将有损于整个区域体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则需要各学校创造和谐的体育发展理念,改善学校自身发展目标与区域体育发展目标的关系,形成理念协同,这将有利于区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整个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

3.结构及组织协同

所谓结构协同,是指区域学校体育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在规模、层次、方式、排列次序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默契。结构协同主要包括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内容方式协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13]主体主要指推进区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决策者,它可能是个人(如教育局领导),也可能是各种机构(如教育局)。主体协同要求主体以总体目标为导向而进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即区教育局领导小组以总体目标为导向进行相互合作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领导整个活动的实施。领导小组可由区教育机构及相关直属单位科室人员组成。客体协同主要指人、财、物之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即区域学校体育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包括体育师资、体育场地器械设施、体育经费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内容方式协同是指主体通过一定的内容作用于客体的中介,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即活动工程领导小组通过规范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各种联系、评价、监督机制,统一规范活动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手段,实现区域相关部门、人员的有效协同以及区域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排列次序的协同主要指项目中工序之间的衔接、交接等方面的协同,即推进区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或步骤。

4.运作协同

运作是由与策略或计划执行过程直接相关的所有活动组成的。其职能不仅在于管理导向的策略制定方面,还存在于操作导向的具体计划执行方面。[14]运作是整个区域学校达成协同的核心。要完成区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有关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就要涉及要素的制定和转换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考虑推进区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最佳策略、计划制订者与计划执行者的沟通与交流、策划落实于实践的操作情况、师资的培训、策划者与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协作、活动工程进度安排、各个学校及区域学校整体的执行能力和目标达成能力的估计、学校体育器械及场地的重修与新增、训练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活动的评价与监督等等与运作活动的相互联系。因此,这些要素之间的协同和相互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5.发展协同

从时空纬度分析,协同的现象可分为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两种模式。横向协同是普遍的、较简单的协同方案,它是指许多个体共同完成某项工程任务的协同行为。区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不仅仅是暂时性的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寻求稳定与提高的发展工程,因此推进区域学校体育发展不仅仅是横向协同的过程,更需要纵向协同为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进行区域整体性推进初期阶段,需要协同区域内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共同完成仅仅靠部分学校所无法完成的项目工程,并且逐步完善并建立长效机制与制度,以寻求区域体育特色学校的长期有效发展,而不会由于某个学校换校长或者区域换领导等高层管理者的变动行为而影响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活动的开展。在具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区域内的学校综合分析后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对区域的基础条件,区域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具体的校际协同方式,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同方式,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部门的协同方式,以及学校内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校长与教师之间等)的协同方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