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的逐步推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推行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育观念更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将素质概念限定于人的先天素质、遗传素质、生理素质。王极盛指出:“素质是人的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20]80年代初期,人们拓展素质的含义,提出了一组新的与素质相关的概念。1980年,毛礼锐指出:“培养专家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素质,例如对四化建设的高度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21]1982年,冷冉指出:“在小学阶段,以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主……如果这时的素质教育真正取得了效果,那么到了初中阶段进行伦理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就要顺利得多、踏实得多了。”[22]1983年,何东昌指出:“中学教育当前除了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外,应该着重为社会培养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3]1985年以前,针对我国教育实践的现状,教育理论界提出双基教学论,即强调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鉴于单纯强调双基的不足,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新教学目标定位。随后,萧宗六认为,单纯强调智力因素是不够的,他提出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一新教学目标维度。
1985年以后,学术界关于“素质”“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主要涉及素质的概念、素质和培养目标的关系、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们提出了“升学教育”一词,对升学教育的诸多弊端进行针砭和批判。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素质教育研究的滥觞时期。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发表的署名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目标》一文,探讨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二)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提出了素质的概念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1985年5月19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4]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但关键是教育和培训。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5]这一提法表明,着力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民族素质具体见之于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的素质和群体的协同的素质。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6]1986年9月28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7]1987年11月25日,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文件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政策,以此引导学校开展相关的实际工作。1990年,《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指出:“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8]
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29]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提法。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此后,教育部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年度工作重点。
1998年,教育部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国务院于1999年批转后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要求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主要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予以落实。
1999年6月13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30]
通过对上述政策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对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对基础教育的宗旨和培养目标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是对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规定和指示的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战略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等规定的最佳途径、最佳选择。
(三)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初步尝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战线进行了教育整体改革的探索,并进行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性教育”等多项改革试验。这些试验及相关实践推动了教育整体改革的理论研究,同时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1986年,《教育研究》开辟了《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的专栏,讨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路径问题。同年12月16日,在广州召开了全国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人们对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人们明确了以下两点认识:第一,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是单纯的升学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人们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弊端、危害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第二,我国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它的任务是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来提高全民族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1996年2月,《人民教育》《湖南教育》联合推出长篇报道,报道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使改革试验从少数学校扩展为大的区域,为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先进经验,有助于掀起素质教育区域推进的高潮。全国建立了10个素质教育实验区,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建立了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
二、素质教育所包含的质量提升的意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技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一种完全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新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模式的新颖之处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形成全面综合的质量规格。“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在进行教育之前,人们对于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31]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素质教育展现了一种崭新的质量规格和质量标准观。燕国材指出:“人的素质可划分为三种,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32]自然素质也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认识性的智力因素与意向性的非智力因素。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业务品质、审美品质、劳技品质。
第二,在教育区域发展定位方面,着眼于县(市、区)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是一项事关区域发展的系统工程。2001年以来,在基础教育采用“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下,促进全国各个区域尤其是县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为手段强制实施的,每一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区域教育搞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这个地方的高中教育质量的高低,高中能否为国家输送一批优质的高校生源,更重要的是看当地义务教育的质量。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大多数将在本地就业,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这些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性。实施素质教育,区域内的管理者、办学者必须眼睛向下,关注如何使得教育更好地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结构方面,致力于在县域内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形式的教育的质量提升。一个县的基础教育,从纵向角度看,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从横向角度看,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就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言,应突出重点,抓好薄弱环节,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加大对农村薄弱初中的建设力度,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
第四,在教育组织行为方面,促进每个学校质量提升和全体学校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社会组织。
第五,在教育对象方面,着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少年的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
第六,在教育结果方面,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三、北仑区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管理体制,率先在区域层面推行素质教育
1994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委批准宁波北仑、温州龙湾设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同年11月,宁波市政府为办好试验区发出通知,明确了北仑区政府的教育统筹权和决策权,赋予北仑区政府办学审批权、教材自选权、招生自主权和教师聘用权。1995年4月,北仑区人大四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北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决议》。
北仑区作为浙江省教育强区,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创建省义务教育示范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以推行“三个基本统一”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所谓推行“三个基本统一”,一是基本统一城乡教育的发展目标,完善城乡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乡村学校向城镇集中,结合城镇化建设目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规划;二是基本统一城乡学校的配备标准,在18所省Ⅰ、Ⅱ类标准化学校和33所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基础上,将18所省Ⅲ类标准化学校和5所市现代化达纲学校提交省(市)评估,努力使各农村学校尽早成为省标准化学校或市现代化达纲学校,部分学校实行九年一贯的办学机制;三是基本统一城乡教师福利待遇,教师福利待遇、编制和评优评职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的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
借助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北仑区建立“政府宏观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新教育运行机制。北仑区政府力推各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学校实施校长负责制或者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北仑区政府设立面向全区个人和单位的人民教育发展基金。1994—1997年,北仑区连续四年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向深层次发展”的讨论。1997年,根据《北仑区义务教育段活动课程序列及指导意见》,北仑编制了一套小学和初中的活动课教材,主动构建活动课程体系。1997年年底,北仑区各中心小学完小均建立了“九室两场地两基地”,即建立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语言室、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团队活动室、田径场、球类操场、德育基地、劳动基地。北仑区启动了“四大工程”,即名师工程、现代化学校装备工程、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示范学校工程,实施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行分散和分项考试。小学学生学业评价采用等级制,初中学生学业采用等级制和百分制并举的做法。
(二)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
2009年,宁波北仑区中小学遵循“以人为本搞德育、以校为主创特色”的原则,以“夯实基础、提升品位、凸显亮点”为总体要求,以“学科德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工作”“区域德育资源利用”“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效益”为重心,突出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深化主题活动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参加实践体验活动,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会辐射的德育新格局。北仑区实施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五大工程,成效明显。
工程之一是坚持不懈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做法有三个:一是把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纳入工作职责范围,坚持日检查、周公布、月总结、学期总评的制度,大力宣传榜样学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提高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二是建立起学校各部门、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全区各校大力推进德育导师制,主动开展环保、禁毒、安全、廉政文化等各类教育活动,在各类教育中提升学生文明素养。三是做好“讲文明、学礼仪、争做城市好公民”进学校的宣讲活动。
工程之二是加大力度创建学校个性文化。主要做法有三个:一是开展以“温馨教室、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环境和氛围。二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尊重班级文化建设风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不断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三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示范学校建设,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促进特色分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群体的形成,组织开展首批“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评选,举行每学期一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论坛。
工程之三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主要做法有四个:一是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北仑分中心,科学规划和指导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地方课程体系。二是在养成健全人格,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方面有新举措。充分发挥学校持证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对是非意识模糊、家庭教育缺失、心理严重障碍、行为偏差出格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前介入、干预、疏导、矫正,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齐开足法制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通过主题班团队会活动、法制教育讲座、普法宣传、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开设模拟法庭等学法、守法、用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四是办好“家长学校”,落实具体的课程菜单,办好“家长学校”。北仑区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文件,规范和指导各所家长学校建设工作,促进家长学校独特作用的发挥。
工程之四是积极开展德育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主要做法有四个:一是继续推进对“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关爱行动。二是开展“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三是加强学生的闲暇教育,加强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开拓社会德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在课外实践中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北仑港口新城区、侨乡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不断丰富学校德育内涵。
工程之五是努力提升德育干部的工作水平。组织开展“我为祖国放歌”主题班会课比赛,为广大教师搭建平台,积极探索课程育德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总结课程育德的先进经验,营造课程育德的良好氛围。构建德育划区域联谊活动网络,加强全区德育干部业务培训。
(三)实施教育目标确定、达成和检测的三步走新策略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厘定方面有新的定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即着力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最终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教育水准。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是确定教育目标、达成教育目标和检测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过程。程达认为,广义的教育目标包括三组目标:第一组目标侧重于教育主体,主要从社会或教育者角度提出对教育的要求,往往被称为教育目标。第二组目标侧重于学习主体,主要从学习者即受教育者角度提出对学习的要求,往往被称为学习目标。第三组目标兼顾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主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角度提出对教学的综合性要求,往往被称为教学目标。[33]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教育目标是主要依据教育目的而设定的总的质量规格,是对教育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学段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所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设想和规定,它体现较短时期内教育对象发展方面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好比是教育活动经过长途跋涉后最终抵达的理想境地;教育目标类似于教育活动经历各种努力后指日可待的中转驿站。
行动前事先确定教育目标,可以使教育目的具体化为某一教育活动结束时便于观测、量化和评估的标准,使得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为确定教育任务、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育程序、评估教育效果起到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研究。洛林·W.安德森指出:“目标具有多种形式,包括从非常具体的目标到总体性的目标,以及从外显的目标到内隐的目标等。”[34]总体目标是需要大量时间与教学努力才能取得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这类目标经常被概括性地加以陈述,并且包含着许多更为具体的目标。教育目标位于目标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因此,它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但相对于教师用于指导日常教学所需的目标而言却更为概括。教学目标的用途是使教学和测验专注于相当具体的内容领域中狭窄的、日常的学习。
北仑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教育目标为准绳,进行目标达成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教育实效。区教研室组织各个学校实施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提出更好地实施改革的具体意见。这些具体建议包括:将制定教学目标视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教学实施中发挥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主要考察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在设定课时教学目标时,提倡教师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别的原则去理解和把握教学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知识领域的目标;根据整体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具体课时目标;选择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有利于融为一体的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的教学方式;确定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
北仑实验小学开展“语文课堂目标达成策略”课题研究,学校里的语文教师对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策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一个整体。这三个维度,分别立足于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三个层面,促进学生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调,实现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三维目标”好比一棵树,知识与能力好比树根,过程与方法好比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没有了主干和枝条,就长不出树的叶子和花朵。三者缺一,也就无法成为一棵完整意义上的树。该校语文教师在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效达成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四个策略: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搭设情境的舞台,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强化情感体验,拨动学生心弦。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教师关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感受课文之美。(www.xing528.com)
三是采用学案导学,增强实效。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四是充分“预设”,精彩“生成”。“预设”是教师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的、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有预设,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但教学过程是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没有生成,课堂则成为封闭僵死的操练。
(四)实施成功教育模式
所谓成功教育,是指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达标,学生尝试成功达标的方式,旨在促进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成功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它是一种关注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
成功教育中的“成功”包含五层含义:(1)从教育标准的角度看,成功的最低要求是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2)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成功意味着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3)从教育行动特征的角度看,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4)从起点和终点的角度看,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基础而言,对成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5)从终极结果的角度看,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成功教育强调所有人的成功、个体多方面的成功和可持续的成功。首先,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其次,成功是多方面的,成功不应局限于一个方面,而应立足于多个方面。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和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鼓励学生在今后激发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学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平时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形成了失败者心态。就成功教育策略而言,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做法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非智力因素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应特别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以此形成学生自我增值的再生能力。
实施成功教育模式的关键是从外压式的“加班加点”“管头管脚”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部调节式的自我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地定下目标和积极尝试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大大地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
北仑区泰河中学提出了“精致、和谐、质优”的办学目标,以“诚、慧、健、毅”为校训,狠抓校风、学风建设,严格管理,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乐学。这里的学习环境受到学生家长和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学校被评为“宁波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区卫生先进单位”等。泰河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打造‘小而精’的品牌,为来校就读的每一位学生提供最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快乐,让所有的学生体验成功”,“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泰河中学的教师逐渐尝试和发现四个有效的成功教育实施策略:一是活动教学策略。成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天生喜欢成功、喜欢活动,因此,教师可借助活动教学来帮助学生追求成功。二是鼓励性评价策略。学生喜欢被称赞,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进行鼓励性评价。三是行为强化策略。反复的成功可提高人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是被许多经典心理学实验证明的道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的意义,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功之母,恰恰成为诱发他们更大的失败的缘由。四是行为转化策略。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不断追求成功。教师精心备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取得成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之所以能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显然不是通过失败实现的,而是通过成功实现的。
北仑区淮河小学引入阳光七彩卡课程评价机制,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尽情地得到释放。教师让评价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成功与孩子同行。淮河小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了“穿新鞋走老路”“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脱节”等现象,突破了原有“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以“激励”为宗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就评价主体而言,学校构建自评、他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同的权重。就评价标准来看,教师采用了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独创了“阳光七彩卡”——红色德育卡、绿色学习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体验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阳光七彩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单类卡各1张即可获得更高层次的“阳光七彩卡”。凡获得的卡都可以兑换成“阳光币”,以虚拟价值参加“阳光城”内所有相应的活动,比如去动漫农庄参加劳动,去图书馆借书,在“六一”节换取自己心仪的小礼物等。学生有了成功的目标,自然就有了好好学习、认真负责、帮助他人等优秀品德养成的动力基础。每到学期末,少先队大队部根据阳光七彩卡的累积量评出“阳光好市民”。这种评价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以智育定优劣的评价思维定势,将德、智、体、美各种教育均等地加以评价,使学生的表现不局限在学业方面。
(五)实施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班级管理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必要性。教师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而要求教师成为园丁。伯乐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尽心尽职地去培养。经过尽心尽职的培养,这些学生里面将来也可能会出千里马,那么教师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伯乐的作用。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个性化教学的模式不是单一的教师和单一的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多对一”的关系,就是多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是多个优秀老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学。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各科各年级的任课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缺乏个性的模式化的方法实施教学,学生怎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怎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呢?
对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的教师而言,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尔·盖茨指出:“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的世界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在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这个新时代充满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这些能力的人来说,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失业、贫穷、绝望的悲惨前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需要转换。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和专家”逐渐变为“协作人员、帮助者、学习者”,同时学生的角色已不再是单纯的“听从者和学习者”,而是“协作人员,有时也是小科学家”。学校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
北仑区九峰小学着力建设和谐化小班,实施个性化教育。小班化教学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素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九峰小学教师主要采取六个举措完善小班教育:
一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课堂中,教师会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更加细致、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从而在内心深处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班级。
二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反思的目光看自己”,这是教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教师把班上30多位同学看成具有不同质地、不同类型的鼓,随时调整鼓点,相信“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阳光比冬风更有力量。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欣赏,不再吝惜赞扬,不再高高在上,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平时只要学生有亮点,教师都会不惜口舌和笔墨大加鼓励,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
三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展示。一个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赞扬后说:“我每节课都有几次发言机会,胆子逐渐变大了。”语文课上的演讲,音乐课上的唱歌表演,体育课上的赛跑,美术课上的小制作,别具一格的特色课外作业,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展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影响。浓郁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无处不传递着一个信息——小班孩子是班级真正的主人,在这里学生们能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发自内心地大声说出:“我能行!”
四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关注孩子就是关注个性、发展特长,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小班教育为实施个性化管理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小班人数的减少,为教师更多地走近、接触和了解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教师做到对学生的爱好、特长、家庭状况甚至在学校的活动情况等方面信息的详尽了解,对于更好地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开展教育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了解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不用一个尺度去度量,不用一个标准去要求;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明白什么样的教育能引导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活动或生活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努力地让每位学生都保持自信,在教师所营造的和谐气氛中,学生敢于有想法,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
五是教师采用分层教育的方式促进个性发展。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所了解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分层教育。例如,在学习方面,学生可以分为学习优秀、学习中等、学习困难三类。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的碰到暂时性学习困难,有的碰到持续性学习困难。而碰到持续性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的是能力型学习困难,有的是动力型学习困难,有的是整体型学习困难。在性格上,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则具有双重性格。教师把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开展分层教育。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利用不同渠道进行分层教育。例如,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让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策划,让活泼好动的学生多参与表演,让沉默少言但做事细心的学生负责设备管理。对于某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在态度上不歧视,在行为上不粗暴对待。在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同时,教师也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对自己有信心,也更愿意改掉自身存在的问题。此外,学校组建铜管乐队、合唱团、红领巾广播站,举行的各项活动也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
六是让师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九峰小学小班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老师愿意与小班学生交流。无论课上、课下,无论是否是班主任,教师都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课上小组交流的密切合作、师生博客对话平台的沟通便利、与班主任的周记谈心,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的精心呵护与细致关爱,从而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声。
加强班集体建设是形成学生共同体、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仑区九峰小学教师采取三个举措改进班级管理工作:
一是约法三章,切实抓好规范的养成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必须居于各种教育手段之首位。一个班集体,如果缺少高尚道德情操的熏染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必将是一盘散沙。因此,教师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教导学生“走路要稳稳的,说话要轻轻的,地面要净净的,物品要齐齐的”。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他们宣读各种规章制度的全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教师让学生明确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制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的采取对一个最初班级的稳定,以及在随后班级管理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实行小干部竞选制,努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级小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教师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实行小干部竞选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小干部竞选采取自荐、讲演、选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竞选产生的班干部,同学们心服口服。班干部朝气蓬勃地工作,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人有岗,个个有责,既协助了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又锻炼了自己的才干。
三是改革评估标准,增强评语的情感性。小学生的操行评定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写好操行评语又是操行评定的关键性环节。准确、恰当的操行评语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有力杠杆。从年龄特征上说,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朦胧期,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判断是非、好坏,多以“老师说的”为准,并且特别看重、敏锐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甚至以此为依据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写好操行评语,对小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写操行评语时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力求一个“真”字;遵循直观性的原则,本着一个“实”字。此外,教师还力求一个“新”字,避开套话,切忌千篇一律或面面俱到,而是几笔勾勒出学生的主要特征,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这样的评语,既打动了学生的心弦,又赢得了家长的信赖。
(六)强化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实践性人才,不是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应用活动,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性教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是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学生要从生活里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中走向生活。教师有必要将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的特点整合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多样化。如果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他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人。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激发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将来的人才培养才能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北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着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08年8月,北仑区霞浦小学开展了以“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里6名青年教师分别上了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美术课,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课后,全体教师分组进行了听课评析,将自己的听课感受与授课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从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等诸多方面,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要求。本次教研活动不仅让6位青年教师获得了深刻的启迪,同时给了全体听课教师很大的帮助,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仑区淮河小学开设“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大社会融入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淮河小学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架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模拟城市,自主管理。“阳光城”是一个将学校和周围社区整合而成的模拟城市(见图4-1),采用“小市长负责制”,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并聘请社区及“阳光联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各单位领导和优秀人员担当“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小市民”就在他们的培训、指导下,自主策划活动方案,常态化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是阳光城的快乐大本营,学生是这个城市中的“小市民”。尽管学校场地有限,淮河小学仍然因地制宜地开辟出了陶艺吧、车模馆、手工坊、机械室、数码港、风筝屋、阳光城电视台演播厅、阳光城动漫农庄。淮河小学还有三个特色基地:“生态基地”(芙蓉社区)、“综艺广场基地”(牡丹社区)、“绿色港湾基地”(北极星社区)。
图4-1 “阳光城”机构设置
第二,自主开发,快乐实践。根据素质教育有关理念,学校分别开发了研究性学习、公益活动、数码艺术及劳动科技教育课程,开发内容均以“自主模拟,快乐体验”为原则,构建“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渗透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数码艺术(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阳光城”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模式(见图4-2)。这一模式有助于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图4-2 “阳光城”育人模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培养价值。它的活动内容包括了德育活动(立足社区,模拟实践,开展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数码艺术教学活动(以“儿童动漫”创作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类的研究),港区文化的研究(本土化特色的研究性小课题),劳动教育活动(劳动基地建设以及陶艺、木艺、纸艺、金工、三模、风筝的学习)等四个板块,几乎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了教育目标的全方位渗透。同时,四个活动板块之间互相融合,互为一体。例如,在劳技活动中体现德育思想,在数码学习中进行课题研究,以此达到板块结合、整体优化的效果。
建设“阳光城”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和心育的一体化发展。因此,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尤为重要。“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层”。尽管学校教师和社区辅导员在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但以“小市长”“小助理”领衔的“管理层”充当了活动策划的主要群体,并在班级中充当“减负”监督员。二是学生“参与层”。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管理层”会广泛征求“小市民”的意见,充分体现“民心”和“民意”。学生“参与层”还拥有对学生“管理层”的选举权和监督权,有效能的“管理层”将受到拥护,无能者将被罢免。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也增强了民主、服务和责任意识。
“阳光城”的活动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因此,选择“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最为合适的。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逐渐以“主题”为线索,联结课堂内外教学。所谓“主题”,是指以某一核心问题为基点而进行的多学科内容及学科教学方式的整合,以此而结成一种独立性、综合性的教学形态。“阳光城”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运用了“主题”这一元素,对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联系。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大单元活动,学校按照主题阅读文化指导、主题系列活动文化、主题学科教学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板块进行总体设计,充分挖掘活动主题的文化内涵,充分统合课程资源中的“相似块”,利用包括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实现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各方面的综合。
(七)改革评价机制,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
柳斌指出:“形成素质教育的机制涉及很多方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35]北仑区以“三项改革”作保证。所谓“三项改革”:一是改革招生制度,变“分数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二是改革评估手段,变片面评价为全面评价;三是改革评价导向,变“升学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
北仑区小学和初中在评价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在评价机制上,努力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关注评价结果,又关注评价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关注对教育过程的反馈、对学习困难的诊断以及对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的检查。在考核内容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课程改革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品德的有效考核。在命题上,引入主观题型,加大综合题型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摆脱死记硬背,鼓励思考创新。
北仑区实施中考改革,将综合素质和升学挂钩。北仑中考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分数不再成为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被共同列为高中段学生招生的参考依据。
综合素质测评项目包括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等)、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等)、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四大类。每一类测评结果分为A等、P等、E等(分别代表优良、合格、不合格)。根据北仑区的中考方案,如果一名九年级学生在“运动与健康类”中的学习品质、运动技能、健康水平三项测评中获得P等(即合格),并在学校每隔一周组织的类似小型体育比赛中获得前三名,那么,他(她)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中就可获得一个A等(优良)。
每位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将呈现为四个等级,如3A1P、2A2P等。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级将作为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时的前置条件。省一级重点高中应达到1A3P及以上等级,其他普高应达到4P及以上等级。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级要求的考生中,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再按学业考试总分从高到低录取。省一级重点高中提前招收保送生,采用按比例推荐加学科竞赛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方式进行资格认定。测评结果进行公示。北仑区教育局还规定,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各类获得A等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