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回顾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而且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即要揭示和论证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果关系。虽然从根本上说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即成本和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种、品牌和服务等),但这两个因素又是由许许多多其他的因素所决定的,后者成为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几乎可以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这会使我们无法确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外延边界。因此,给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经济分析的范式就非常有必要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迈克尔·波特、金碚和裴长洪等中外学者经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析范式和理论框架。
一、迈克尔·波特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各国政府、工商业界和学术界日益重视的一个热门课题。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应将重点置于回答“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在1980~1990年,波特连续出版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四部著作,提出了产业竞争的五种作用力和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方法,创立了分析国际竞争力来源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等。波特的理论试图归纳在国际竞争力来源问题上各派提出的观点,从而对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来源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波特的分析方法突破了各种传统理论的束缚,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
1.产业竞争的决定因素
波特首先将产业定义为“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企业组成的”,并认为影响产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外部因素和产业内部因素两大类。产业外部因素对于产业内部所有企业的影响通常是相同的,因此,产业外部因素只是在相对意义上起作用,关键在于产业内的企业对外部影响的应变能力。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competitive force):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砍价能力、供方砍价能力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一个产业的进入威胁主要体现于进入壁垒及准备进入者可能遭到的已进入者的报复。替代产品设置了产业中企业可谋取利润的定价的上限,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买方的产业竞争手段是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这些都会降低产业的潜在利润。供方可以通过提价、降低所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来向产业中的企业施加压力,这些压力可以迫使一个产业因无法使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另外,一个产业内竞争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行为也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的合力决定着该产业竞争的强度及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
2.价值链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每一个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并且奠定了差异化的基础”。为了深入挖掘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引入了“价值链”(value chain)作为进行分析的基础工具。波特将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价值活动”(value activities),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可以看出,价值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下部为企业的基本活动(primary activities),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储运和售后服务等各项活动;上部为企业的辅助活动(support activities),包括企业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等,这些活动为基本活动提供投入物和基础设施,使基本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企业价值链是企业各种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的合成,由于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优势便体现为在价值链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分工的现象。虽然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往往具有相似的价值链,但竞争对手之间的价值链一定会有所区别,竞争者之间价值链的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因此,对企业价值链的深入分析便可揭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具体环节。波特进而认为,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企业在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战略环节要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则完全可以分散出去,利用市场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对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还必须做出战略决策以决定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内,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外,哪些该集中,哪些该分散。如果企业把价值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设在该环节的最佳地点,则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国际竞争力。
3.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对于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不能笼统而论,一个国家(产业)可以在某些行业遥遥领先,而同时在另一些行业远远落后。这主要是由于各个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同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会特别有利于某些行业的发展,造成这些行业特别发达,同时特别阻碍另一些行业,使其变得特别落后。因此,国家(产业)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来说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应从行业的角度着手,考察一个国家(产业)的经济、社会、政治等环境如何影响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对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波特提出了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其基本观点是,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竞争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在一个国家的众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国内“四因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是一国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可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basic factors)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质量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等。随着世界贸易结构越来越转向以制成品为主,以及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一个国家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正在日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级要素的创造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要有适宜生长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其供给是相对稀缺的。因此,高级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企业的国际竞争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持续而可靠的来源。
(2)需求状况。国内需求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波特将国内需求分为细分的需求、老练挑剔的需求、前瞻性需求三类。一国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的需求量大,这个国家在此细分市场上将占优势。老练挑剔的需求对企业构成经常性的压力,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是企业所不能回避的,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生产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一国国内的前瞻性需求若能在国外市场上迅速铺开,则该国产品就具有别国产品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3)相关和支持产业。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产业通过以下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地为国内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创新;促进信息在产业内的传递,加快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就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波特认为,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与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国家(产业)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的竞争状态也会对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持久、独特的优势地位。此外,激烈的国内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因此,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锻炼的企业往往更加成熟,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可能对国家(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政府。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给不同的企业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机遇还是取决于四种基本因素。政府对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上,因此也未将政府列入基本决定因素之列。
4.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波特认为,一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优势加强的过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在要素驱动阶段,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产业竞争主要依赖于国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拥有状况,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那些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的产业技术层次较低。在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产业竞争依赖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愿望和投资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的相关和支持产业还不够发达,产品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国外的设备,一些产业的技术水平虽然有可能较高,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创新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创新,产业竞争依赖于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愿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或被高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这一阶段的企业能够在广泛的领域成功地进行市场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一些率先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产业,不断实现新的升级,并向其他产业扩散,进而形成一系列产业以及产业群的横向扩展能力,即通过建立企业或开展业务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高水平的服务业,高水平的服务业具有愈来愈高的国际地位。在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依赖于已获得的财富,投资、经理人员和个人的动机转向了无助于投资、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企业回避竞争,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实业投资下降,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保护自己,这一阶段的产业竞争力逐渐衰退。
5.小结
波特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以国家竞争优势为分析目的,以产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对象,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切入点,对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剖析。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产业的竞争优势,一个产业的竞争状况主要受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砍价能力、供方砍价能力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等五个因素的影响,这五个因素又是通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体现出来的。因此,分析企业的竞争行为是解释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着眼点。与其他理论较为重视企业外部因素不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深入到企业内部,以企业的微观行为作为分析的重点。波特将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视为一条“价值链”,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即为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那些真正为企业创造增加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决定企业价值链上战略环节优势的因素便是企业乃至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将这些因素概括为四大类,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从而建立了“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从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内部行为入手展开分析,使其理论相对于其他理论而言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波特为研究国家竞争力的来源提供一个新的分析工具——价值链,并以竞争优势来综合其他理论中的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从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建立了一个直接的理论基础。(www.xing528.com)
二、金碚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研究员指出,波特的分析范式尽管十分富于启发性,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考虑到我国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金碚等把研究的视野集中于经济分析较易于把握的领域以及因果性较为清晰的关系方面。首先从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能生产出可以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所以,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并易于进行更加深入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条可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意义取决于一国的本国经济(指企业为本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形态)与全球经济(指企业进行全球化经营的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或者该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这通常可以由一国的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反映。也就是说,一国的本国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的比例越小,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即外贸依存度越高,工业品国际竞争力问题就越是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开放度日益扩大,外贸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主要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果角度分析,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工业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一国的某种工业品在该种产品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大,获得的利润越多,表明该国的这种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从原因角度分析,一切有助于一国工业品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是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对象。其中,反映竞争结果的指标被称为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如市场份额),因为它们表现了国际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实现程度;而把反映竞争实力和潜力(即竞争力强弱的原因)的指标称为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指标(如产品价格、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品牌和产品的结构等)和间接因素指标(如成本、技术、经营管理、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等)。
三、裴长洪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裴长洪的研究与金碚的分析框架大体类似,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产业竞争力,即用显示性指标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用分析性指标来解释一国某个行业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1.显示性指标
包括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利润率以及价值增值指标(增值率指标)。其中,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某行业或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状态;利润率指标也能直接反映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现程度。但是,无论是市场占有率指标还是利润率指标,都不能完全说明生产国际化和产业内分工与贸易形式下一国的产业竞争力状态。因此,要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计算价值增加量,即价值增值指标或价值增值率指标的重要性。
2.分析性指标
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变量因素可以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结果,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各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或竞争结果。从原因分析相关性的贴近程度和它所包含的影响范围来看,分析性指标又可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直接原因指标可以分为三大类:
(2)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
(3)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
间接原因指标则与波特的“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类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指标化,即:
(1)生产要素类指标;
(2)需求因素类指标;
(3)相关产业因素指标;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