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创作领域里,宗教文化思想虽然没有被广泛地倡导,但也从来没有被创作者忽视,甚至这种思想情结已经渗透到作家的情感深处,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人格精神的流露。特别是在旅游文学创作中,宗教文化思想表现得更为直接和普遍。原因很明显,旅游活动中大量有关宗教寺庙的游览内容为创作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了解宗教活动、宗教意义的机会和条件,使宗教文化成为创作者思考、描写的重要内容。另外,旅游者离开喧嚣的都市、紧张的工作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游览,实际上调动了隐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带有宗教意义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欲念。这使许多旅游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化意义较强的游记中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文化意味。
宗教文化在现当代旅游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当代一般人心目中的宗教,或者说是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文化意识的缩影。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于宗教本身并不热衷,除了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以外,很少有人像西方人那样真诚信教,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缺少宗教或者多数中国人无视宗教的存在,情形恰恰相反,从全国名胜古迹中大量存在的宗教寺庙宫观以及民间充满宗教精神的风俗习惯、祭祀仪式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多数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对某一种或某几种宗教意义的认识,也不缺乏对宗教思想的认同和选择,只不过这种认同和选择与人生的具体状况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并被寄托着宗教之外的希冀,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信仰。这种状态使人们带着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宗教信仰。另外,近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科学精神的张扬使宣扬超自然力量的宗教影响范围较之历史上大大缩小,知识阶层对于宗教的认识早已经超出了盲目的信仰,而更多地表现为自由的精神追求。对宗教文化的自由追求表现在旅游文学作品中,是不同作者对同一宗教会产生不同方面的兴趣,或者同一个作者对不同的宗教思想会各有取舍,比如到了佛教的殿堂,作者会将生的苦闷托付给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到了道教的道观,又将生的烦恼托付给各路神仙;在基督教堂,自然又相信上帝无所不能。因此,我们从旅游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宗教文化,正是作者复杂的宗教情感与现实生活理想的奇妙混合体,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宗教的无信仰和有意识。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旅游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尽可以近距离地描写庙堂,描写法式,描写宗教人物(僧人、道士、教徒或香客),但是一种由距离感、陌生感带来的怀疑、评判情绪仍然洋溢其间,表现着作者和宗教的隔阂。同时,作者抱着极大的兴趣去描写、品味、相信富有宗教意义的神话、传说,又表现着作者与宗教内涵自然而然地接近。宗教就这样若即若离地盘桓在文人的心中。
旅游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的表现有不同的层面。(www.xing528.com)
第一层面,是对宗教场所和宗教人物的客观描写。包括对庙堂宫观建筑特色的描写、阐释,对神像传说的记录,对神仙福地的描绘,对神职人员以及宗教信奉者的表现以及对礼神风俗的比较等。这样的旅游文学作品提供了宗教的基础知识,引领人们进入宗教的世界。
第二个层面,是对宗教意义的阐释。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是阐释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关系的文化。任何一种宗教都在一定方面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途径和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旅游文学作品与宗教文化的亲近除了将宗教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的游览对象加以审视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宗教思想内涵进行把握和阐释,从而影响读者对宗教乃至社会的认知。通常,人们善于将宗教文化思想与个人的人格追求和对社会的理想追求结合在一起,而宗教也恰恰在这些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比如佛教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的修行超度现实中的苦难人生到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寺庙附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浸透着佛理,闪烁着灵光,在那里人们可以获得宁静和净化。道教则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祈福求吉祥、祛病消灾的生活愿望,倡导无为而治的社会,为人们描画了神、人、鬼三界,是人们避邪驱鬼、向往神仙乐土思想的发源地。基督教强调的是博爱,是忏悔,是赎罪,使人们用爱心体察自然、社会和他人。上述的宗教思想,我们发现在现当代的旅游文学作品中都有所阐释。
第三个层面,是对宗教艺术美的表现。宗教文化与文学艺术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宗教活动的各种形式无一不是艺术化的,包括雕刻精美的神像、各种供奉的器具、各种仪式等,宗教信仰的境界为文学艺术创造意境提供了完美的范本,许多艺术境界的创造直接得益于宗教的思维方式。宗教艺术美渗透在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它的表现也是现当代旅游文学作品一个重要层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