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本质观与以人为本的价值

人的本质观与以人为本的价值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及其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价值刘占军摘要: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要想厘清人的本质,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正确发展马克思。明晰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把握实践是“人与物”有机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和根源,对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提出和践行有积极的重要价值。马克思把人与动物全方面地相对比,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厘清人是从事生产活动,动物是本能的

人的本质观与以人为本的价值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及其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价值

刘占军

(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要想厘清人的本质,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正确发展马克思。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一个哲学体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人的本质观的,并且从不同的视域证明了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实践。人的类存在、人的生命存在的确认和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都根源于实践,也都统一于实践。明晰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把握实践是“人与物”有机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和根源,对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提出和践行有积极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人的本质 实践 类存在 人的生命 社会化与个性化 现实价值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体系的基础,马克思批判和继承前人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从而,为正确地系统地提出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物”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然而,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对正确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克服“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物”错误实践理念指明了道路,对我们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新的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和升华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西方传统人本思想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正是对他们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的本质观的。黑格尔是从客观唯心主义探讨人的本质思想的,他认为绝对观念先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由于人自身存在着矛盾,一定要外化为自然界,当绝对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就是自己异化的产物,就抛弃自然界而重新回到自身。这不仅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也包含了人类自我创造活动和人类历史的辩证过程。黑格尔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对人类自我创造活动和人类历史发展辩证过程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1](p159)黑格尔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绝对的精神,他把一切现实的事物的本质都归结为概念来说明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把人看作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抽象成为精神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虽然黑格尔的唯心理性辩证思想中的辩证法是合理的,但是抽象的绝对观念都作为先天存在也就是本末倒置。马克思在《手稿》里说:“黑格尔《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的劳动的本质,把对象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的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p163)从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看是具有较大合理性,但是他提出劳动对人的解放意义,究其实质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方面,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人本学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哲学,他把异化的概念运用到考察人的本质,并把人的异化与人道主义的联系起来,他把异化的主体看作感性存在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精神,他认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显然,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把人看作与动植物没有本质区别并且完全相同的自然存在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具有唯物论的本质,但是把“人的生活”看作不过就是与动物本能一样的吃喝、享用对象,不理解实践和人的生活的关系,在根本上解决不了黑格尔的辩证的理性问题。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手稿》中谈到:“一个种的全部类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p46)可见,马克思把人看作有生命的、活生生的自然存在物,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存在,人把自己本质力量异化为外部对象时,不仅仅是纯粹精神的活动,也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物质活动,也就是实践,扬弃异化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用物质生产劳动克服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理性哲学,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人本哲学,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构成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不同的哲学视域有其不同的规定性,从人的类的规定性、人的生命存在的规定性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规定性,来挖掘和界定人的本质。实践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实践也是不断解决人的生命存在需要的根本途径,是人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统一过程的现实基础,归根结底,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一)人的类存在根本在于劳动实践

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与动植物的存在是不同的,人是感性的、能动的并且是在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是类存在物。人与动植物是不同的,动植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而人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能动地生命活动。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p95)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拥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拥有了能动性,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阐释“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有其充分的依据和理由。马克思认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的生产受肉体需要直接支配,且仅仅生产自己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人的生产可以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是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把人与动物全方面地相对比,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厘清人是从事生产活动,动物是本能的活动;人不仅能够生产自身,也能够生产创造整个外在的世界,动物仅仅能够生产自身。所以说人是类存在物和动物是非类存在物。这样确证了人的类本质在于人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所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能够尊重自然历史的规律性,符合自觉性的活动,人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对客体属性的规律性的不断认识,达到自身需要的目的,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对《手稿》中“劳动”的概念的解释,已经不是经济学的内涵了,而是有了哲学的品质。这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经济范畴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界(客体)的改造,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在《手稿》里实践是一种基本的生产劳动,与劳动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实践与劳动、生产、物质生产是通用的。人的类存在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的规定性,这个类本质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

(二)人的生命存在得到确证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实践(www.xing528.com)

人本身就是物质的,人的生命存在就是客观存在,人就是一个客观事物,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一个事物的存在,人类社会的根本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没有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就没有存在的载体和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是人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需要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能量和物质生活质料。因此,马克思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57)。人在自然界获取资料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通过劳动实践的手段对自然界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保存自身的生命存在。人现实的生存需要是人类实践的动力,也是人与自然界接触的根本动因,人的生命存在必然要有生存的需要。马克思说“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32)也就是说人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根本需要,人的需要是人进行生产的动机和前提,如果没有人的自身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实践就不会存在或者说实践也没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但反过来讲,没有实践劳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或创造,人的需要也不会得到满足。可以这样说,人的需要是实践的根本动力;实践是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途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满足了现实的需要,人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给实践以新的动力,使实践不断地创造新的世界满足人的新的发展,实践是人的自我存在和发展的确证和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是实践。

(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根源是劳动实践

人的社会化其实就是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进程,人的个性化也就是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人其为“自我”的过程,人的个性化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的个性化的过程,二者是同一的发展过程。人的存在是现实的,是物质的,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也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8)人作为现实的存在,实质上就是社会的人,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正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一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但人不是苍白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马克思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p123)作为特殊的现实的存在物是因为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取决于个人自身的遗传,而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历史实践的遗传,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远远超过了生物,超越了自然的文化结构,它使人进入社会实践领域的社会关系中。我们通常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个人能够从事实践劳动,不仅在普遍意义上区别了动物活动的最根本的本质,而且在特殊意义上也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生存基础,因而具备了人之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的现实依据。人的实践活动始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人在社会中又要通过生产劳动来解决一切的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统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统一于社会实践中,人的个性化的彰显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确定和延伸,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表现出来的特性,而个人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的个性化的同时个人也在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要求个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适应,不断得到社会化,也不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可见实践在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根据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相互约束、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都共生于生产实践中;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和改造社会关系,创造精神文化,个人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得到社会的“熔炼”,加速社会化的进程;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相互作用,根本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人是社会的核心,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发展的过程根本在于实践劳动。把社会和现实的个人当做实践来理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本质观,也符合马克思本人的人的本质观。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价值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并且确定人的本质根本就是实践,人通过实践达到“人与物”有机的辩证统一,也是说人的实践是“人与物”有机统一的根源,不仅体现了人的实践的重要性,也清晰阐释了人的本质的实践规定性,为我们党提出和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和本质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具有当代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马克思提出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说人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不受他们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可见马克思从实践中定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现实中的个人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发展中的人。当前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之上的,重新回归到现实的人,以现实的人为本才具有真正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当前“以人为本”中现实的人是每一个现实的中国人,是每一个劳动者和建设者。否则以人为本就无法落实,“人民群众”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或终极价值关怀。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人民群众的现实的人,是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每一个人又好又快的发展,让“恩泽”惠及到每一个中国人。以人为本的实质也是“人与物”有机的辩证统一,既看到人的价值也看到物(自然物和社会的诸多因素)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明确确定了人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的地位和角色。我们党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发展是靠全体人民中的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没有人的实践就不会有人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在实践中不仅保障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以人为本必然要尊重人的实践劳动和实践劳动成果,发挥人的首创精神,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你、我、他”中,让每一个人得到实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就是通过实践达到人与物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从根本上批判和摒弃了以物为本的实践观,也排除了西方抽象的人本主义,正确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正确理解对以人为本具有永恒的现实性,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也是“人与物”有机统一的实践理念,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具体运用,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注释】

[1]引者按:马克思人性异化的内在根据是什么?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的2010年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上如此解释。

[2]作者按:刘少奇同志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这方面的很好的补充。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优秀内容,将个人修养始终放到很高的位置;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在新时期应该继续坚持并大力弘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