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艳1 赵华朋2
(1.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陕西西安,710086;
2.西安理工大学教授,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分析批判,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引申出了了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内涵、曲折发展过程以及其现实意义做了详尽的探讨。
一、“人本”思想的内涵
“人本”是指决定、影响人本身存在、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地位、作用诸要素的原则总和。“人本”思想是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1](p163)。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通过提出“人本”思想与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作斗争,对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人本”是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的思想原则。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其学说过程中,自始至终重视人的问题,他积极扬弃了人类思想史上传统的人本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丰富的人本思想。
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本”是指万物的本原、最高的存在力量、事物运动的主体等。马克思认为实践基础上的人及其活动是本体。在马克思之前的传统本体论哲学由于没能从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生活出发追问和思考世界本源,因而往往把世界本源归结为自然界、神或客观精神等。马克思把实践基础上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处于具体生活世界的人当作其学说的基础。马克思学说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指向的对象转向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全面论证和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属人性及其本质[2](p12)。
从历史观来讲,马克思认为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他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力诞生的过程。历史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因此,“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3](p110-119);历史在本质上依靠人,实践基础上的人在“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创造着人类历史,从而,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秘密,创立了唯物史观。
从价值论的层面来看,人作为价值的标准和目的以及工作的归宿。马克思把人作为目的和终极目标。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或利用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幸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3](p81)。马克思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奋斗了一生。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自己的学说,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也实现了对人的认识的伟大变革。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在不断扬弃西方传统哲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正是通过费尔巴哈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是通过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进而再扬弃费尔巴哈的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经过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的过程,是通过对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自然人的反思批判,再到马克思的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本质的认识。三者之间是一个逐步辩证扬弃、并逐步充实的过程。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思辨的人学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批判研究的第一个环节。马克思紧紧抓住黑格尔法哲学的中心部分即国家学说不放,揭示了黑格尔的谬误之处,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及人民创造国家制度等人学思想。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理念、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马克思在国家观上的这种重要的进步,形成了他确立唯物史观的决定性的出发点。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以外在的和偶然的方式同这种特殊的人格本身相联系,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理论是错误的,“黑格尔之所以发这些谬论,是因为他抽象的,单独的来考察国家的职能和活动,而把特殊的个体性看作他们的对立物;但是他忘记‘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3](p270)马克思认为,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与个人有联系的,但不是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而是和国家的个人发生联系和个人的国家特质发生联系。
(二)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
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反对思辨哲学的斗争中,以人来代替自我意识,以人的本质来代替神的本质,从新确立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中,明显地受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伴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立场的初步形成,他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www.xing528.com)
在人的本质上,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启发了马克思。他们都关注人,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对象是人,是真正的、现实的和肉体的人。可见,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奠定了马克思思考的基础。费尔巴哈认为动物都是单个的存在物,人却是类的存在物,具有类的意识[4]。他们在自然界中能以整体的协调一致来生活。费尔巴哈用类的意识来解释人与动物的不同本质。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接受和运用了“类”这一术语。这说明马克思在一定范围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的。费尔巴哈认为思维、意志和爱是人的绝对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p3)。由此可知,马克思虽然使用了费尔巴哈的人本论的术语,但是关于“类”的观点,却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之上,而是把类的观点深化了,类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马克思是从人的现实活动中来理解类。正是人的类存在和有意识的自觉的生产活动,这正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地方,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决定意义的发现。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虽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对其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因而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7](p16)费尔巴哈离开了实践研究人,不可能理解真实的人,其研究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之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社会实践视角认识历史领域,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建立了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其次,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所指的“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的“人”有所不同。费尔巴哈所指的人首先是自然人,他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人的本质,“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普遍性”[6](p17)。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首先是社会人,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8)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人,他不仅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且更为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再次,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切入点不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宗教神学的反动。费尔巴哈是从“神人”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人本主义的。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马克思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不公正,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享受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绝大多数人处于非人的“异化”状态。正是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异常状况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切入点。最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不同。由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切入点是“神人”关系,他的人本主义集中批判了宗教神学,以便宗教神学变成人本学。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切入点是人与人的不公正关系,其目的则是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而改变这种大多数人的非人的生存状态使大多人获得解放,使他们能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6](p18)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正是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重要内容,它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为自身解放而斗争。
可见,马克思所批判的并不是费尔巴哈以人为中心这一点,而是批判费尔巴哈在研究人时,始终没有真正理解人,而是把人自然化,抽象化,并用这种抽象化和自然化了的“人”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即使在指出费尔巴哈的错误时,也指出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的意义,承认费尔巴哈比一般“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要优越,这种优越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人的,而不是仅仅关注于自然界[6](p3)。但是,费尔巴哈没有注意到人的对象化活动才是使人成为真实的存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他对人和自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和直观的水平上.抓不住现实的人和世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暴露出费尔巴哈和从前各种唯物主义的共同缺陷。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建立了辩证的历史的人学观。唯物的人学观和历史观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这同费尔巴哈哲学在自然唯物主义基础上强调人是中心在形式上类似,但对人本身的理解完全不同,也正是这一点把新旧唯物主义决定性地区别开来[8](p204)。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原因,决定了不同立场和观点,对人的本质就有不同的理解,会形成不同的人本思想。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取向都是要实现对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其目标都是要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3](p55),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才成为可能。我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始终把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这一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甚至是取缔。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现实矛盾都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需要不断的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和真正自由。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提到全党面前,深刻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意味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要牢固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的意愿,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才是确保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当然,马克思在《手稿》中还阐明了人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9](p2)。这意味着,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
[1]余海超:《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特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张富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理论导刊》,200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李卫红:《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实质》[J].《江汉论坛》2003(3)。
[8]谈永珍:《从<手稿>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继承与超越》[J].《经济导刊》2008(11)。
[9]田之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教文汇》20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