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不成熟,落入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辨逻辑中,但是它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深刻意义。青年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相关著作中特别是《手稿》中阐释的尤为清晰。

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论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

杨权利1 祝秀垒2

(1.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2.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人的问题的探索是任何哲学时代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青年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思想。他由绝对理念、价值悬设的道义批判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异化,人性的背离等现实的批判,试图在现实条件下找到解决人的异化的可行性途径,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虽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不成熟,落入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辨逻辑中,但是它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 劳动异化 人的本质 人的发展

一、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问题的探索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时代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某种理解来说,哲学的中心问题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西方人本主义也开始了对人的问题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德尔斐神庙门前的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作为格言教诲自己,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把人的问题在哲学中显现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确立起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以人学对抗神学,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在近代,卢梭将人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研究的中心,提出要确立和形成完备的人的知识。费尔巴哈更是将其哲学命名为“人本学”。从总体上看,西方人文主义关于人的探索自始至终存在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由外而内,从人之外的自然寻求人的本质。另外的一条是由内而外的认识路线,以人自身作为认识起点,认识自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哲学史是围绕人的问题的展开,是人类自己认识自己的探索史。

当然,关于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本质的问题的探索在达尔文和马克思这里达到新的高度。达尔文从人本身之外的自然界找到了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源,人不过是生物进化序列中最高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只在早期,恩培多克勒从自然本身出发研究人的问题,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有从自然主义出发并与人本主义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的理解人类的历史。因此,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分别把人看成抽象的“自由意识”和抽象的“类”的观点。把对人的本质探索由“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人的劳动和劳动中的社会联系。在德国及欧洲社会矛盾斗争中,他抱着“全人类的解放”的远大理想,从人的本质出发,沿袭了黑格尔的思维路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又受费尔巴哈影响发现了不属于任何时代的“真正的人”。由绝对理念、价值悬设的道义批判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异化,人性的背离等现实的批判,希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37-p38)

青年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立足于对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青年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相关著作中特别是《手稿》中阐释的尤为清晰。

二、青年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思想

青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理想的价值追求,按照人本主义的逻辑思路,把人的本质看作自由自觉地活动,并将这种活动看作理想化的劳动。这一观点体现在《手稿》中,青年马克思认为人是从自然界中产生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生成的过程。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人类的这种特质在阶级社会消亡之前实际上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存在,并且在实现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分工使人片面畸形发展,使人受到限制。《手稿》中特别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私有制造成人的异化进行了相关论述。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人通过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过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人的类本质。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受私有财产关系支配下劳动发生了变形,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地影响。所谓异化劳动,也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果实这一社会现象。马克思实际上主要是研究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指出人的异化才是异化劳动表现的核心,人脱离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人不在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追求的理想的人。

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及造成的后果,异化劳动的表现有四个方面:首先,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生产出的产品和人本身相对立,转过来成为支配人奴役人的力量“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的奴隶。”[2](p92)(www.xing528.com)

其次,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在生产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2](p94)

再次,从人的类本质看,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有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p97)

最后,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从人的产品,人的生产活动,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推论出人与人的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同自己的类相分离,他必然同他人的类,同他人相脱离和对立。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处在对立面即站在劳动之外的资本家。所以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归根结底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异化关系,异化劳动必然造成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由于资本家同工人相对立和敌对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分化为两个敌对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人的生命活动降低到动物的水平,成为仅仅维持生存的手段和被私有财产奴役的工具,人的本性被扭曲了。因此马克思认为,人要实现真正“类本质”意义上的人,必须批判扬弃劳动异化,消灭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共产主义这种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到了此时,“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3](p633)这也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特性的充分实现。

三、对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评价

青年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成为智人,开始走上真正的人的发展历程,真正的人类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形态的消失的时候才开始,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受人本主义影响较大,把人的劳动看成永恒不变绝对完美的活动,并将这种活动作为人理想的类本质。因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未能跳出人本主义的框架,从而进一步发现人的本质是建立在劳动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异化”一词本身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从异化出发必然落入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辨逻辑。所以说青年马克思的人文主义思想尚未脱离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劳动的异化,真正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阐释异化现象,这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不成熟之处。

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初步真正地从现实出发关注当时条件下的工人的生存困境,异化表面看来是物对人的支配,但是内在表现是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的社会对抗的状态。因此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不同于以往的人本主义的抽象性和空洞性,他站在无产阶级和工人劳动者的立场,从根本上批判了古典哲学和国民经济学以抽象人性论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本质,也确立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终极关怀的目标。

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其一,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人的本质和异化劳动的关系的论述,对马克思形成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界定有重要意义。虽然青年马克思受黑格尔的思维影响,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把符合人本性的“真正的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有不成熟之处。但是这不仅已经超越了将自我意识、理性作为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人本论,而且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将感性、自然作为人的本质的人本主义。因为劳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生成的基础,社会关系不过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相关要素的连接方式和衍生物。因此,人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性态的动态体系,人既处在与诸多自然条件的对立统一中,又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对立统一中,这就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异化劳动与劳动这对范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范畴提出的雏形。《手稿》指出,“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2](p92)通过人的本质的探索可以看出用劳动去揭示历史,将历史置于物质活动的基础之上;再用异化劳动来解析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这是马克思唯物历史观的重大飞跃,这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范畴的提出做了理论上的准备。生产力是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仅从质上把劳动规定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且从量上使生产发展的水平、状况得以表达,反映了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变化性,显示了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与水平。生产关系则揭示了生产劳动得以展开的内在结构方式。劳动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和变化就是历史,它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因此,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和发源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