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的一部著作。应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的阐述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色彩,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

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

侯彦峰

(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社科系讲师、博士,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以此为基点,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批判三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揭示出共产主义的内涵,形成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

关键词: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共产主义思想,为后来科学阐述共产主义思想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应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的阐述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但是,较之种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具有历史进步性。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及内容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它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具有特定的哲学内涵。即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自身主体。

黑格尔第一次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把“异化”当作专门的哲学概念引进哲学。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异化的主体,具有异化的发展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而当绝对精神一旦认识到自然界只不过是自己的异化,就必然要扬弃这种异化而进入精神阶段,回到绝对精神自身。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予以异化,然后才从这个异化返自身。”[1](p23)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创造了上帝,却让上帝支配、统治自己。因此,必须批判和否定宗教,把上帝的本质归还人,也就是人道主义的实现。德国的赫斯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从宗教领域推广到政治经济领域,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并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要克服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在《手稿》之前,马克思曾受以上思想家的影响,对异化问题进行探讨。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思想的影响,把“现象世界”看作是“从它的概念异化了原子”的产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影响下,用异化去研究国家和法,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是人们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受赫斯异化观的影响,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人,人却向它膜拜。”[2](p448)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明显的经济事实—工人同资本家的尖锐对立,看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把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从而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形成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p91)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对立的东西。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劳动产品的数量越大,他就越穷,越受产品的统治。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3](p91)

第二,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产品为什么同劳动者相异化呢?这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人的自愿行为,是属于人自己的。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本质,是对人的否定,是对人的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人逃避劳动就像逃避鼠疫一样。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不是劳动需要的满足,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之外的需要的手段;劳动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p96)也就是说,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是人的对象化了的类本质或人化的自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已不能使劳动者在他所创造的产品中实现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成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就适用于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的时候,他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既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也是他们中每一个人都同人的本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劳动本质之所以同工人相异化,是因为有一个同工人相对立的强有力的占有者,即资本家,是他们拿走工人创造的产品。“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产生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3](p84)这样,“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p97-98)

二、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论证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阐述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马克思看来,本来意义上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变成异化劳动,为此需要研究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和这一外化的实现,这个秘密是在“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才暴露出来。这个最后最高的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是以私有制为前提,是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分离的结果。同时,私有制又是劳动的凝结,是异化劳动的累积。因此,从静态看,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双方都表现为前提和结果。但是,从动态看,异化劳动则表现为更为根本的东西,在于异化劳动产生私有制而不是相反。马克思指出:“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3](p100)此外,针对国民经济学关于私有财产运动的结果的外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说:“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和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3](p100)显然,马克思是从异化劳动来探索私有制的起源,这与后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分工和交换来探讨私有制的起源相比,显得不够成熟。然而,从异化劳动出发揭示出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它表明,私有制不是永恒的,而是有起源的,破除古典经济学关于私有制永恒论的形而上学观点,第一次揭示私有制的暂时性。因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又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扬弃私有财产就是扬弃异化劳动。同时,异化劳动是人的自我异化,理应从人类本身的发展历史中来寻求其原因,“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3](p102)

马克思借助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的理论,进一步深入私有制内部,从私有财产的运动的规律中得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运动集中表现为劳动和资本的尖锐对立,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和悲惨处境看做是增进国民财富的必要的、合理的条件,掩盖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给工人带来的损害。并且认为,资本生产利润,土地生产地租,劳动生产工资,歪曲了利润和地租的来源。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形成剩余价值的理论,没有明确指出利润和地租都是来源于工人的劳动,活的劳动不仅创造了工资,而且也创造了利润、利息和地租。但是,马克思已经看到,资本、地租和劳动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由于这种分离,工人完全处于对资本和地产的依赖地位,工人永远是商品,“工人的生存条件被归结为其他任何商品的存在条件。”马克思说,“在社会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沦亡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3](p55-56)

马克思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指出了私有制本身的内在矛盾,强调“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3](p106)这就清楚地表明,共产主义是私有制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根本对立的必然产物。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3](p120)马克思说:“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3](p106)共产主义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整个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引者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3](p120-121)

以私有财产的历史暂时性为理论出发点,以异化劳动产生私有制为理论依据,马克思进一步从私有财产的运动追溯到生产的运动,得出共产主义是生产运动必然结果的结论。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3](p121),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3](p128)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孕育着共产主义的必然性。(www.xing528.com)

三、异化劳动理论与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从批判的对象看,马克思是对三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判,即“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和“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尚未完成的,并且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描述共产主义的。这种共产主义看到私有制的弊端,要求否定私有制,但它没有认识私有财产的本质,它不是消灭私有制,而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即均分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的私有财产,企图使人人都成为私有者。马克思指出:“物质的财产对它的统治那么厉害,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舍弃。”[3](p117-118)其实质不过是质上追求私有财产平均化的共产主义,把物质的直接占有看做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工人这个范畴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即每个人都为挣工资,为取得自己的一份财产而劳动。在这种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没有任何区别。这种对私有财产的否定,不过是从私有财产出发的一种否定,是还没有能占有私有财产的人对私有财产的忌妒和否定,否定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存在。这只能是一种倒退。“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3](p118)

政治性的共产主义包括废除国家的无政府主义和不废除国家的两种形式。与粗陋的共产主义学说相比,这两种共产主义主张依靠国家的帮助或者通过废除国家的形式来实现共产主义,以为通过国家这一共同体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或者完成了的对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否定就能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向自身的复归。马克思说:“这两种政治性的共产主义形式都认识到了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而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是对自我异化的扬弃,这是它的积极方面。”[3](p120)但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产主义同样只是表面上认识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它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一样,但也有其消极方面:它还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中介,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它不了解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不了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私有财产就是积累起来的异化劳动,所以要消灭私有财产必须消灭异化劳动。此外,它也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即完整的人的生命的内在必然的需要。它只是政治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和制约。

综上马克思对以上三种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批判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不是回归到前私有制的原始社会状态,而是在私有财产的异化形式中包含着积极的本质和成果。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不能只看到物而忽视人,不能对私有财产只从客体方面考察。共产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人本身的解放,人本身的解放不仅包括工人解放,而且包括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说:“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3](p101)因此,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只有人和人的自身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于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即占有关系的解放。

第三,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不是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人的需要出发。人的复归不是空洞的,只有深入研究在劳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人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复归。[4](p19)

四、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内涵的揭示

马克思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之后,以异化劳动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p120)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明确指出,私有财产作为异化于人的对象或物质财富,在本质上是人和人的劳动自我异化的表现。它以物的形态表现出来,而实质在于主体方面的异化。扬弃异化劳动,并不是扬弃对象化的劳动,而是对于劳动的对象即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被扬弃的是一种劳动方式,而不是劳动本身。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必须抓住本质,不能犯粗陋共产主义的错误。因此,立足于人——主体的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3](p124)

第二,“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指共产主义不是单纯通过物的扬弃可以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对异化了的人本身所具有的异化性质的扬弃才能得到。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统治下,人不仅失去了外部世界,而且失去了他自身乃至他自己的本质,人正是因为自身的异化,才导致他同物的世界相异化。所以共产主义的意义最根本的就是要使自己的本质得到重建,真正占有作为人的本质。扬弃异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为了人本身的解放,其结果是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对象世界是人的本真(劳动)的对象化,它是人们在迄今为止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重新占有对象世界不过是恢复人们一度失去了的本质。但这种占有不是作为彼此对立相互为敌的利己主义的个人并为了利己主义的目的去占有,而是由社会地联合起来的人并且为了社会的目的去占有。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3](p123)这样的占有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占有,通过这种占有恢复人们一度被歪曲和丧失了的本质。所谓人的本质的复归,并不是让历史倒退回去,恢复人类的原始状态,并不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的倒退”[3](p118)

第三,作为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复归,在现实结果和思想理论上,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真正统一。共产主义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自然界通过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通过工业,变成了完全属于人的自然界,即符合人的本质需要的自然界,所以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也就是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因为扬弃了自然界的直接性,自然界就成为人的现实的对象性,就实现人对自然界的现实的占有。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然而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人才能占有自然界,自然界只有作为社会的对象才是属人的对象。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属人的对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既是自己也是别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p122)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性质是整个人类历史运动的普遍的性质,正像社会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者社会。因此,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共产主义就是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的形成,因此,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扬弃异化劳动和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过程进行论证,比起种种关于共产主义的空想是一个巨大的历史的进步。同时,马克思立足于异化劳动理论,阐述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无疑,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还受着费尔巴哈的影响。比如,他在《手稿》里多处引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术语,在论证共产主义的某些方式上也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关于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与费尔巴哈有本质的不同。费尔巴哈离开现实的实践活动,谈抽象的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马克思则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另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已包含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尽管还不能完全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但远远地超过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这在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伟大变革。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焦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