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劳动异化到科技异化——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异化理论的历史关联与差异王宝玲摘要:马克思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则根据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显露的种种特征提出了科技异化理论。本文比较和分析了二者的历史关联与差异,认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的重要资源。

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从劳动异化到科技异化——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异化理论的历史关联与差异

王宝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教学研究院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则根据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显露的种种特征提出了科技异化理论。本文比较和分析了二者的历史关联与差异,认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的重要资源。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劳动异化范畴所指涉的广阔领域,标志着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具有巨大的思维空间,包含着曾被遮蔽的现代意蕴;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则为我们进一步阐释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重要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异化 劳动 科技

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异化这个概念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而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马克思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探究了克服异化的途径,即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则根据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显露的种种特征提出了科技异化理论,马尔库塞指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但是这种物质的丰裕并没有改变人们受奴役的状态,而且使人的精神更加空虚,所受的异化程度更加深重,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呈现出“虚假需求”,使得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一种“总体异化”的社会。

(一)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显然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影响。但与黑格尔将异化的主体看作是神秘的绝对精神不同,也与费尔巴哈仅将宗教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不同,马克思紧扣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压迫、不平等及阶级斗争的根源。进而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性质及其具体表现。

1.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40)由此可见,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产品由工人创造对于工人却是异己的力量,不是产品从属于工人,而是工人从属于产品,受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支配。即“劳动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者相对立的。”[1](P41)与此同时,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所占有,成为资本,变成支配工人的力量。

2.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劳动创造了劳动产品,劳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成为一种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工人从事劳动不是出于爱好,而是为了谋生;他们越是努力劳动,越是制造出压迫自己的力量;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变成了一种与自己相对立的力量。“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有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1](P44)如果说,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

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这本来是人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可是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降低为动物,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P97)

4.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47)当人同自己、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相对立的时候,这些东西必须属于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他人,必然表现为他人对这些东西的占有,因而必然表现为人同他人的相对立。马克思认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P49)如果劳动产品对劳动者来说是异己的,必然存在着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快乐。”[1](P49)这个人就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的异化世界中,工人和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本质的真正“人”相异化。但在内容和状态上却存在着质的差别。“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使自己失去现实性,使自己受惩罚一样,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它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正像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他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1](P49-50)

马克思是以真正人的类本质作为判断经济关系是否合理的根据,区分了真正的人与异化的人,真正的社会与异化的社会,真正的劳动和异化劳动,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指出在真正的社会里,人的本质而不是商品和货币将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每个人的劳动和产品都将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彼此重视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物。但是以商品货币作为衡量尺度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异化的社会,与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真正的劳动不同,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劳动是一种与人的本质相异化的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因此,要消灭异化劳动,就必须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考察后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撰文阐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的哲学家,他在研究马克思的《手稿》以后,把“异化”概念视为马克思的中心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不过,它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造成它的极权主义性质的不是恐怖和暴力,而是技术的进步。”[3](P4)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一系列不合理现象。马尔库塞认为这些不合理现象正是科技异化的结果。

1.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异化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3](P8)因此,对现存制度来说,科学技术成了社会控制的新形式,成了维护现有秩序,操纵大众的工具。它绝对不是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在马尔库塞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加强,人们在最大限度上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然而这种拥有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是人们征服自然的工具,同时也是人对人统治的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的统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几乎依靠暴力手段的统治让位于更加和平的统治方式,即科学技术的统治。统治者的意志通过内化为科学技术而强加于整个社会,实现了政治一体化,使政治变成了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

2.科技进步加深了物对人的统治。(www.xing528.com)

马尔库塞认为,科技越进步,个人的爱欲与本性越受压抑,技术的进步意味着奴役的扩大,“资本主义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等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奴役的加强”。[4](P82)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物质财富,带来了人们的富裕,但实际上,人的命运并没有改变,自由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到来,反而离人们越来越远,人日益成为机器的奴隶,成为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奴隶。现代发达工业社会通过满足人们必需的物质需求,通过对人们需求心理的巧妙操纵,让人们满足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付出不再追求自由,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价,商品化的生活方式使人获得虚假的满足感从而丧失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抗。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除了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

3.科技异化进一步导致人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他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人类的一切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异化作用。他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在发达工业文明中,由于自动化的实现,不仅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使得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在大众文化的诱导、欺骗下,去追逐社会强加给个人的虚假需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选择能力,丧失了个性,成为屈从社会需要而又麻木地自感幸福的单向度的人,成为一个和主体的本质相背离的物化存在。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操纵和控制,人的思想变成了失去否定性、批判性的单向度思想,政治变成了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从而使得表面富裕的当代工业社会实际上成了一个病态的社会,人也成了异化的人。

4.科技的异化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由于人的异化,人的消费“需求”和“欲望”的膨胀,人们不择手段的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利益客体,拼命的榨取自然,让自然界无止境的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至于自然界本身的存在,则完全不关心。人们将自然完全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存在,而不是既将之作为客体又视为主体的存在,并不是按照大自然本身的要求和规律与之打交道,而是强行的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的欲望的满足。这种行为的后果必然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最终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对资源环境的冲击,人们无法在严峻的现实——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污染、健康的威胁、后代的生存危机面前保持乐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思想也提醒人们去努力维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马尔库塞针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物质财富的丰裕与精神财富的匮乏这一突出社会现象,通过对“单向度思想”的分析来揭示并全面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不合理性和压抑人的自由发展的实质,并力图为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寻找出路,重建非压抑性文明。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物质财富,带来了人们的富裕,贫困已经消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融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工人阶级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力量。因此,马尔库塞得出结论,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革命主要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人的爱欲遭受压抑,本质遭到异化所引发的革命,即“爱欲解放论”。而最有希望提出抗议的,是青年学生、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无业游民、其他种族的受迫害者、失业者等等。他们最少受到这一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也最少分享制度的好处,只有他们代表对现存社会的反抗力量,因而可能还存有一定的批判性、否定性的向度。而人要从奴役中解脱出来,可行办法就是使人清醒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意识到自己受奴役的地位,就是要“唤醒主体”,要恢复人的完整性,重塑丰富的、超越的、自由的人,把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

马尔库塞从不回避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联,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后不久,马尔库塞就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对其进行解释,并对《手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面对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物质丰裕”而“精神痛苦”这一矛盾现象,哲学应该关注的是社会现实和变革,即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批判的理论视角。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论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作了尝试性的融合,从哲学的角度阐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把《手稿》中具体的经济学思想变换为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来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走向全面异化的过程。并以人的存在为着眼点,对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等不合理现象展开分析批判,从而建构起他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批判理论。

可以说,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是在对旧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将哲学的研究视角从“纯粹精神”的领域,转向了现实生活的世界,分别形成了劳动异化理论和科技异化理论。二者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体性丧失这一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其理论的落脚点都是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的揭露与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中找到克服异化的途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二者有关异化的见解,不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理论内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二者观察问题的视点和思维方式不同。马克思吸收了以往异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特别是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认识到仅仅从精神领域来说明异化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经济领域中才能发现人的异化的真正原因。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异化问题,把异化看成是一个经济学——哲学范畴。他从具体的社会存在出发,把“异化劳动”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和经济活动中去考察和分析,从而揭示出人被异化的本质,为最终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了充分的准备。而马尔库塞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异化问题,把异化看着是一个哲学范畴。他从抽象的哲学范畴出发,最终走向了绝对否定论——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一切造成异化的因素加以否定。

其次,二者关注的焦点不同。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是用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马尔库塞则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科技的异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为追求充裕的物质享受,为满足一些社会强加于人的需求而成为商品的奴隶。因此,马尔库塞批判的矛头所指的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人奴役的加深及被压抑的人性

最后,二者异化思想的理论内涵不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即工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是一种对抗状态,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生产资料而处于受奴役地位,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所以马克思提出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来摆脱人的异化状态,达到人的解放。而马尔库塞所揭示的异化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异化,是社会总体异化。从工人到资本家,从脑力劳动者到体力劳动者,从劳动到消费领域,从科技到文化,从人的思想到社会的心理结构都出现了严重的异化。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人是怎样被社会全面操纵、统治的,批判的着眼点在于对人性的探究,试图通过“唤醒主体”,恢复人的完整性,重塑丰富的、超越的、自由的人,为人性寻找一条回返之路。

总之,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深刻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社会历史就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新的起点。但由于受历史任务的限制,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核心只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劳动的异化,这就将其理论视域限制在了资本主义生产领域,而忽视了社会政治领域、人的精神、生活等领域的异化现象。而马尔库塞将目光注视于人的精神领域,看到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他的科技异化理论更为全面地分别从思想、文化、意识、人的本能结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入手来揭示劳动者的痛苦生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更细、更深入的研究和阐述。较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提出的异化理论其理论内涵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宽阔。

尽管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并没有正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对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各种消极现象的形成原因,简单地将责任归结于科学技术显然有其片面性;马尔库塞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绝对对立起来,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人的精神痛苦归咎于物质繁荣,抹杀物质需求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基础性作用,也有失偏颇;他的非压抑性文明论也并非医治发达工业社会现代性症疾的最佳良方;而且试图通过爱欲解放来反叛现存统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这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未必能够实现;但是,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强调,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以及唤醒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精神需求的满足,关注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和谐,都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产生某种巨大的爆炸力。然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对我们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研究、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重要的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4]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注释】

[1]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编号:09XJC0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