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三大战略举措

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三大战略举措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优势的产业,无疑是装备制造业。对此,提出其改革与发展的三大战略举措。但是由于体制性障碍,“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度远低于重庆和四川,军、民用装备的“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三大战略举措

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大战略举措

曾昭宁

作为《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无论是城市群的发展,还是城乡一体化、解决就业等,都离不开产业支撑。而“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优势的产业,无疑是装备制造业。只有抓住这个支柱产业做强做大,方能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以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对此,提出其改革与发展的三大战略举措。

一、申报“全国统筹军民融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

在全国四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家给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是以军事装备为特色。在此背景下,我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应定位为“中国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基于以下考虑:①“一五”时期全国46项军工项目中,布局在陕西为17项(西安11项),经过“二五”及大小三线建设,尤其是重庆从四川分出来后,陕西成为全国军工第一大省。其中“关中经济区”聚集了全国1/8左右的军工科研生产能力,承担着全国1/5左右的高新技术武器研制任务。同时军事院校和为军工服务的院校众多,相关科研院所实力强,人才多,军民融合的基础条件优越。②西部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构成我国陆地最长的边境线,再加上复杂的民族问题,是我国边陲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西部在全国大盘子中的地位看,中央关注西部地区首要的是国防安全,其次才是经济贡献。西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突出军民融合,以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而无论全国还是西部,至今还没有一个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众所周知,体制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保障。但是由于体制性障碍,“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度远低于重庆和四川,军、民用装备的“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另一方面,“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的布局中,西北地区是空白。如果“关中—天水经济区”能申报“全国统筹军民融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功,将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为内涵和特色的新特区,不仅符合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导向和产业政策,容易操作和获批。而且“关中—天水经济区”在特区的框架下进行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创新,就能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军工资源,促进军民互动、融合,做强做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工业,也能促进该地区军工的发展。从宏观看,对其他产业领域克服条块分割体制,对西部其他省、市、区乃至全国促进军民融合,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强化西部的军事装备实力,巩固国防安全,都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

目前,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正在积极准备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申报为

“全国统筹军民融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前期的课题研究,省内外的调研刚刚结束。重点要突破的难点是:①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三个层面突破阻碍军民融合的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块块分割体制;②体制、机制和政策三个层面的改革不是单项改革,而是强调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改革。

在省内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实践中已形成三个典型的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园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是:①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②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③北郊经开区泾渭科技产业园内的兵器产业园。它们正在进行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改革尝试,增长势头强劲。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采取集群化战略。

根据装备制造业工艺加工过程长、迂回生产方式明显、专业化协作要求高、产品协作配套范围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集中度高等行业特点,最适合采取产业集群这一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

1.政府当前在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产业集群理论和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效”现象。陕西工业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基于国防化的考虑而强行“嵌入”的,其主体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装备工业领域,国有成份高达87%左右,基于这个历史遗留状况和基础,“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大力发展民营装备,不断提高市场化率的前提下,在短中期装备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和调控,应主要借鉴苏州“政府主导型”的集群模式。(www.xing528.com)

政府首先是保护产权,包括有形产权和无形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成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指导机构;“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市尽快制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和《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将产业政策细化到产业集群政策,包括装备集群行业结构政策、装备集群组织政策、装备集群技术政策、装备集群布局政策、装备集群招商引资政策、装备集群所有制结构政策、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政策等,通过产业集群政策的集成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重大装备集群的发展和重要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弥补等。

2.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吸引配套企业的魅力

正确处理装备制造业集团化与集群化之间的关系。“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引进大项目和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大企业集团,走集团化之路;另一方面,对臃肿的“大而全”的大企业进行拆分和“瘦身”,同时培育民营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产业组织政策应由“抓大放小”调整为“抓大不放小,大、中、小并重”,以市场化手段培育产业集群,走集群化道路。在操作中,对某一企业具体是拆分还是兼并重组,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决不可搞“一刀切”。

3.积极吸引和培育当地企业的配套能力,提高配套率。

“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市国资委认真模清区内外配套状况,并列出清单,具体可成立一个信息交流中心,把龙头企业的产品配套信息及时发布,吸引国内外配套企业来此落户;把现有的适用于骨干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顺延给为其配套协作的专业厂,对新建的配套协作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加强核心环节的制造,将非核心生产制造部分剥离出去,成为自己的配套厂家;龙头企业主动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培植产业链和产品链;主要配套企业的发展应从初期给单一龙头企业配套逐渐过渡到给整个行业配套,最终较大面积地形成面向全行业的配套协作企业群。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应重点抓空间布局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1.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要明确行业定位。“关中—天水经济区”各类各级开发区必须实行错位发展,明确行业定位。例如西安高新区定位在高技术关键类装备的研发、孵化及高端装备产业的一条龙;西安经开区侧重大中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宝鸡高新区中的西区侧重装备研发,东区侧重装备制造。严格讲,区域发展仅有产业定位是不够的,产业定位最终细化到行业定位上,产业特色才能凸显。相应地,国家级、省级等大的开发区在二次创业中要考虑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化园区即是产业集群,因此,专业化园区要细化到小行业乃至产品层次,形成“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场产业更多地考虑配置在生产要素相对便宜的区县工业园区。

2.制订装备制造业布局规划。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订出台“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布局规划,并将其纳入两省“十一五”的专项规划。对装备制造业存量的调整、搬迁,要按规划布局,进入专业化园区;对招商引资中装备工业增量的项目摆放,也应按照规划,各就各位进入各自的专业化园区,凡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不予核准,不提供土地,不得享受政府各项规费减免和扶持资金的支持;同时立足于中长期发展,布局规划必须要有“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20年装备工业发展的预留空间。要做到“穷开发”,“富规划”,向布局规划要速度,要效益。

3.强化中观调控,立法布局规划。政府的中观调控,在适当弱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同时,要强化区域布局规划的管理,为克服各类各级开发区和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下的乱抢项目,要以立法的形式树立规划的绝对权威,强化行政干预。装备工业资源的整合配置要无条件地服务于总体布局规划,决不允许规划服从于招商的现象存在下去了。

4.从利益上整合装备资源存量。在开发区内,培育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建设以产品为中心的专业化园区,对区域优化布局而言,装备资源存量的调整难度最大,如西安市二环以内及附近363家工业企业向各自园区的搬迁,西电公司离开莲湖区进入专业化园区等。核心在于调整好经济利益关系。在这方面,福建省创造的“飞地型”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即调整搬迁企业进入专业化园区,但其利润和税收仍留归当地,这就大大减少了整合的成本和阻力,协调“块块”之间的关系。

(作者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