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
《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明确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三个“热爱”、一个“发扬”、一个“培养”,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反帝爱国传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针对语文学科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特点,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功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也就是我们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做人。育人是教育思想的灵魂。
那么,我们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如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我认为,硬性的灌输、喋喋不休地说教会违背学生的心理规律,只能是事倍功半,正像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结合语文文本生动、形象、深刻等特点,发挥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情景交融、语达神会的愉悦下,让学生从精神深处产生共鸣,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才能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并使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正所谓“小火儿慢工滋味儿浓”,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思想之树焕发出勃勃生机,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一个“巧”字,这个“巧”字的运用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一、巧发掘
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都是“情动于衷”的结晶。然而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恰恰忽略了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发掘,孤立地讲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从而使语文基础知识失去了宝贵的载体。为此,我们就应当善于发掘其思想内蕴。比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要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思想变迁及写作背景。通过上述介绍使学生深刻、透彻、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纵深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特定的时空环境和主客观条件下领会文章的意蕴。这样一导,“拨开云雾见青天”,“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其实是一种自身的悲喜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休戚与共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这样自然引起学生兴趣,去探究作者在这样精神基础之上,是怎样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而表现的,从而把作者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情操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又如在学习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时,随着学习作家幽默风趣的语言、曲折多变的情节的同时,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幽默之中的辛辣的讽刺、曲折的情节之中苏比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领悟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美国的社会现实,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以赏析代替说教,在文与道结合中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
另外,“汉语文教材几乎包含了汉民族和全人类共同的理想人格的所有因素”,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并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熏陶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教材的文言文中,有不少是歌颂古代爱国英雄的典范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面斥秦王、完璧归赵、渑池会上为国争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谭嗣同》中热爱祖国、勇于改革、视死如归的谭嗣同;《梅花岭记》中的“誓与城为殉”、忠义不屈的史可法;《<指南录>后序》中国难当头、挺身“觇北”、历经磨难、九死一生而坚贞不渝的文天祥;《涉江》中勇敢机智、舍弃个人利益犒师救国的弦高等等。这些英雄形象及事迹无不可以使学生获得爱国教育的深刻启迪和巨大鼓舞。
有些课文还是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典型材料。如《伐檀》《硕鼠》揭露了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本质,表现了奴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促织》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荷花淀》反映了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情……历史是镜子,它可以让学生“知兴替”,不忘国耻,珍惜今天。(www.xing528.com)
还有些课文描绘了祖国壮美的河山风物,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开阔胸襟。如李健吾笔下的雨中泰山的翠松、古柏、洞天、云海,刘白羽笔下奇、秀、险的三峡风光,碧野笔下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令人迷恋的富春江,毛泽东笔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长江大桥。
语文教材中可以发掘的德育材料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如王翱的严格刚正、不问私情、廉洁自守的美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石钟山记》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司马光对儿子的训诫,杜甫的忧国忧民……都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总之,我们要巧发掘,多发掘,在教知识的同时,多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发挥出语文课的德育功能。
二、巧点拨
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在思想与感情,通过教者的语言、动作、表情及姿态的变化,点燃学生的源于内心的爱与憎,喜和悲,从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互相沟通,产生共鸣,在身临其境的体味中自然而然地主动地接受作者、作品及教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要想点燃别人,首先点燃自己”,因此,教者应该首先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情与景中,情动于己,然后按照自己的感情做出不同的评价,同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文章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使学生由情入景,由景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感情深处,通过情和景的描绘,点拨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讲夏衍的《包身工》时,先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了解“芦柴棒”“小福子”所受到的严刑拷打之后,适时地进行点拨,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可却过着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成了灌装的劳动力,是为什么?难道永远被人压榨吗?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痛作者之痛,恨作者之恨的感情上的同一化。又如,在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自制了一个幻灯片,把诗中的滔滔长江、“层林”、“百舸”、雏鹰及一代伟人的形象直观地再现在画面上,在学生自学两遍后打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仿佛自己在同诗人一同沉思,仿佛自己也变得胸怀博大、充满凌云壮志了,然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教者对下阕内容略作讲解,这样“使学生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既教书也育人。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比较厚重深广的文章,教者也可以抓住关键语句直接做必要的讲解和启发。总之教者或激思,或激情,或诉诸语言,或借助动作表情,巧于点拨,使学生在感悟中了解历史,了解国情,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化,实现德育功能。
三、巧运用
就是在作文写作中让学生以三个“热爱”、一个“发扬”、一个“培养”为指导思想,紧密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多写多练,学以致用,由知而信。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知识训练,就要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多出一些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目、好题材,使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比如:可以直接命题《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啊,五星红旗》《漫步校园》《我最尊敬的人》《也谈“昙花一现”》《从流水不腐说开去》《平凡与伟大》《我的财富》《侈恶之大,俭为共德》等等。也可以给一些使学生纯德励志的材料作文,如:“济南一位老人不久前为兑换残破的两角人民币,跑了6家储蓄所均遭拒绝。在第七家储蓄所,他受到了亲切的接待,营业员郑群英很快按规定为他更换了两角新币。这位老人立即把这个储蓄所作为他的存款单位。”这则材料反映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业作风,不但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也不仅仅是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可以通过幽默生动的漫画激发学生写作,阐明自己的观点。如《谁骗谁》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以使学生感到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出乎意外》是对当前不正之风的有力讽刺。还可以通过搞有奖征文比赛、写影评、读后感、写日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既要自觉又要自然。以上是我的几点做法,但是法无定法,关键是要有一份对学生教育的责任感,要有一颗热忱的心。语文课的德育教育不是落在教案上就完了,也不是在课堂上说说了事,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应学生特点、容易被接受的新路,要化平淡为神奇,要在自觉不自觉中随时随地地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正确的是非观念、科学的人生态度,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做到以文悟道,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教育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