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民族精神。而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教师无论从思想理念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里,“对话”一词让很多的语文老师感到新鲜的同时,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所谓“对话”,则具有直接、平等、公平等特点,这一提法无疑向教师传统的思维观念提出了挑战。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完成心理上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为师者自有自己的师道尊严,如今却要“降低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前教师一直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如今却要共同探讨;以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今则要交流互动。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也是对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考验。
在这次考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成功转型,必须完成心理上的这一蜕变,同时要摒弃头脑中旧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学校本位、教师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转变,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备课方面,要从以“教”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归宿的“教案”转变到以“学”为出发点,以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的“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授受式教学转变为授受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在教学评价上,评价主体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转变,评价内容由以课本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综合运用为主转变等等。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也是转变教师观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问答式”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居于主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来,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活跃而有序,学生似乎在很主动地学习,但究其实质,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仍然是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问,学生在忐忑不安中不断回答,然后在老师的肯定或否定中获取所谓的答案,学生只是被动、盲目地去学,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过程,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安排好的,甚至答案都是老师“内定”的,老师在一步一步引导自己的学生走进“瓮”中,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更谈不到个性思维的发展。而且,课堂中活跃的始终是一部分学生,一些反应较慢的学生无疑失去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思维也会游离于课堂之外。
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即变“教”为“学”,让“教”真正地为“学”服务。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引路、导航。那么,如何将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所谓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从单一、被动、盲目的学习方式,向多样、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我就来谈一下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
自主学习即要求学生成为课堂及课余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主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讲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要让学生有积极的参与意识。高中生较初中生更稳重,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处理都很慎重,而且学会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一般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因而作为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曾经尝试使用“情感激发式”的教学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到《我与地坛》时,我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课文,音乐的感召力让学生很想去了解史铁生这个人,去解读史铁生对命运的感悟。同时我用了一个很新的词语去刺激学生的思维,那就是“轮椅视角”,学生对这个词语很是好奇,借着这份好奇,我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一起思索史铁生的“轮椅视角”,之后有的同学说史铁生在述说一个珍爱生命的主题,也有人说这篇文章赞颂了一个残疾人眼中的母爱,也有人说这是史铁生内心中痛苦的挣扎过程,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残疾人用自己的心灵和这个世界交流,答案不一而足,我很满意学生的思考,肯定他们的同时,我用了史铁生的另外一篇文章为我的课作结,那就是《秋天的怀念》,在学生被这浓浓而令人伤情的亲情环绕着的时候,我实施了我的下一步计划,用两周的时间阅读有关父爱、母爱、亲情的文章,之后我们将组织一个专题研讨会,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他们心里也很想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好文章,其实《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讲的话很少,但留给学生的印象却很深,原因是他们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学生要学会与文本材料对话,即与课文直接对话。有人说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和理解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向学生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诸如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这应该是阅读的第一步。接下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一篇文章,都需要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映出阅读层次的不断提高。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有序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的同时,也要与教师进行主动的对话。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养成积极发问的良好习惯。在进行这一内容之初,可以先分组提问。几个人为一组,研究后设置问题,这样避免单独提问时的尴尬或幼稚,经老师认可后再进行研讨,也可以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互相质疑,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这样时间久了,学生有了问题就自然会提问,顾及的东西就少了很多。当然,学生的每次提问,都要以鼓励为主,以确保他们的积极性。
要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就要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教师的引导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但也不能任由他们海阔天空,所以教师的引导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起始问题可以大一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然后逐渐缩小它的外延,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如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我以学生阅读的感受作为起始,让学生大胆地谈出阅读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词中的景物描写很出色,有的说有的语言很经典,我选取多数人认可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所以研究气氛很热烈。对于语言方面的研究使学生一度陷入困境,除了修辞之外,学生很难再有进展,这时,我适时地引用了唐代两位诗人的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让学生比较两句诗的不同,学生马上悟出了叠词的妙用,兴奋地从文中找出大量的叠词、双声、叠韵的词,并认真地讨论。在这种教学尝试中,我感受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适时的归纳总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同时要掌控好课堂动态,不能因为追求思维的开阔而使这种教学方式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应包括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www.xing528.com)
因而,我理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之上的“会学”。
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是在主体性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张扬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一种共同完成但又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还会有不能明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看法,达到矫正自学中的认识偏差、补充自学成果的目的。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不同的观点发生“冲突”,在“冲突”中学生对问题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又深入了一步。
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教育体系,应该说合乎时代要求。它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同时,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终将改变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竞争的格局,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最终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极为有利。
合作对于学生的情商形成也有一定的良好作用,情商的形成也对提升学生学习起着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大都只重视学生的认知,仅仅注意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教学的情商功能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的情商品质。学习是一个满足个体内部需求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地发自内心愿意学,才能把知识学得好,教师绝不能强迫学生做他们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强迫学生被动地学习会事与愿违,因此合作学习就是把教学的目标建立在满足学生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基础上,使教学富有浓厚的情意。也只有这样,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各个学习成员之间才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实现相互尊重,既充满了浓郁的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了彼此互助和竞争,学生之间通过提供相互帮助而满足归属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随时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乐意倾听其他人发表的意见,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和轻松。
探究:
这是实现个性发展的关键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真实体验,就会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提出疑问、主动研究、努力追求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创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手段,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获得相关信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过程,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说探究是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关键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可以采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研究形式有:
交叉式探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科的交叉处挖掘探究资源,这样可以避免单一研究的枯燥性,也可以完成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式链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很多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会一带而过,现在不妨把它作为研究方向,而这时比较式的探究将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如讲《守财奴》,可以将之与涉及其他三大吝啬鬼的文章作比较式的阅读,并作深入探究。
分歧处着手:虽然我们的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优秀作品,但越是优秀的作品,内涵就越丰富,因而便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分歧,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有了兴趣,做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及深入的探究,学习情况到底如何,教师必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仍然弄不清楚的问题,学生肯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弄明白的愿望,教师就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拨去心头的迷雾。在反馈和点拨中,学生的疑问逐步得到解决,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进行自结,并通过自结来进一步地检验学生是否对规律性的知识真正进行了消化和吸收。
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更是一条需要艰难跋涉的坎坷之路,而这条路才刚刚开始,我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