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是一个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竞争焦点的时代。教学作为联系社会与个人的重要纽带,曾帮助人们承袭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知识财富,帮助人们成功地适应并改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我们的国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探索和构建适应时代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
语文教学的主战场还是在课堂。近年来,在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一项项改革措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大多数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分数定优劣”的旧模式,始终未能突破“分数不低、脑袋不灵、嘴巴不强、笔头不行”的怪圈。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教师把学生看成了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低估或者无视他们的能动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心态、感受和情感效应。或者“从头讲到底,学生不明了”,或者课堂死气沉沉、“鸦雀无声”;致使以一大套提问代替时下时髦的“师生互动”,学生不会就一番责备、一顿“敲打”,致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或紧张或恐惧或自卑等心理障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那么,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语文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以课堂为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使语文课堂成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研究探讨气氛浓厚的美好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平等相待,重视学生最佳心态的建构,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这样才能使他们潜在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有人说:“学生是一块待燃的煤,教师要用智慧的火花,用火一样的热情将其点燃,使其释放巨大的能量。”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构学生的最佳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两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补充与完善,我们构建出了“创设情境—指导阅读—归纳释疑—深入探究—应用训练”的课堂教学五步环节,并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力求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活动规律。现具体阐释如下: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创设多种合理的自然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较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从而加速了知识的接受、加工和结合的进程。不但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转变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饱满的教学情绪也能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染,促进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收到“亲其情,信其道”的效果。所以,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从而增强艺术效果一样,课堂教学也需要一种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个体分散的思维集中到定向思维上来,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上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与心态。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重点、难点的不同,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音乐渲染法、故事导入法、图像展示法、悬念激趣法、文娱引入法、激情渲染法等。音乐渲染法就是在讲课文前,先放一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来渲染气氛,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如讲《内蒙访古》时,就给学生放一首《长城长》,那雄伟蜿蜒的长城,那昂扬激荡的赞歌使学生感受着长城的意义,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再去学习《一段最古老的长城》真是情至意浓,渐入佳境。讲《我与地坛》就播放《命运交响曲》,讲《虞美人》就来歌一曲《虞美人》。文娱引入法就是通过文娱形式的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创设情境。如讲《黄鹂》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些古诗词中有关黄鹂的佳句,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的抒情方式,悟出黄鹂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物,从而为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如若再展示些“柳绿莺啼,杂花生树”的美景、画卷,更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形成一种欣悦意爽而无任何压抑的心理状态。而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展开自由探索,学习起来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运转加快。
再如,古诗词是社会美和自然美集中概括的反应,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感人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无不以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而叩击读者的心扉,故而在学习这些篇目时,可以通过教师或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运用语调、语气、表情乃至手势来渲染气氛,使无声的材料有声化、形象化、主体化,使学生神驰于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之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伊始,可以通过音乐渲染、生动的故事、图片、影片、游戏、谜语等等很多手段,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尝到乐趣,从而做到“乐学”。
二、指导阅读
指导阅读就是让学生产生思维动机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有目的地阅读,由学生自己去认识,去理解,去获得新知。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进而初步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学生悟出了新知的同时也产生了学习障碍,随之而来新的心理需要又产生了。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求,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加工、转换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与发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此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自己独立学习的时间,有自己独立联想和想象的时间,有单独与教师交流解惑的时间。
指导阅读的方法有质疑法、设疑法、图表法、涵咏法、同类导析法等。图表法就是用图表指导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借助图表迅速把握教材主体内容,阅读目的明确。如在讲《黄鹂》时,出示一张有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看到的黄鹂的感受的表格,学生心领神会,迅速将这些内容从课文中抓了出来,填上这个表格,全文结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质疑法就是由学生在自学中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或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做好眉批,以供讨论。这种方法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如讲《胡同文化》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文化”?南方人爱吃甜的、四川人爱吃辣的这叫不叫“文化”?北京的胡同及胡同中人的生活到底反映了北京市民的什么文化?作者写的这些生活怎么离现在的北京差那么远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读后闪现在头脑中的真实疑惑。而有了疑惑恰恰说明学生认真读了、思考了,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非“被动挨打”。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让学生自己读书,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做到了“会学”。
三、归纳解疑
归纳解疑就是教师通过质疑、答题,把学生获得的知识连成线,由线而又连成面,形成一个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板块,进而使学生获得第一次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要求,对所阅读的知识进行“点式”的总结归纳,提炼加工,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然后教师从中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再对知识进行“结式”的归纳总结,而且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协作贯穿其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得到强化训练,在上一个环节中产生的疑问也得以解决,知识也就基本上得到了消化吸收。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了这里方是长进。”这里的“有疑”“无疑”正揭示了学生求知的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爱“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反映了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学得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读中有思,思后有疑,疑后再努力释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那么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我们一般采用两个途径进行处理:一个是在自学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去有目的地阅读,通过组织讨论,各抒己见,纠错立正来突破部分难点;另一个是集中主要矛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有的学生在争论中与其他学生的意见一致时,产生了学习的快感;与其他同学意见相左时,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有的百思不得其解,在老师的指导下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找思路。总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主”活动,把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靠学生的抽取、扬弃、分析、综合、辨别等心智活动将知识“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再“化零为整”,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的整合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使学生做到“善思”。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讨论不断深入,另一方面要把握方向,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具体操作时可以运用点拨式、讨论式、启发式、小结式等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并运用图标法、框式法或漫画法等精美的板书来简洁、扼要或形象地帮助学生解疑。精美的板书或图示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系统性认识,使学生能在解疑之后获得成功的愉悦。而成功感会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促使其创造力的自我引发。
四、深入探究(www.xing528.com)
深入探究是在第一次理性认识基础上,深入认识知识的本质,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以获得第二次理性认识,进而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精心设计“突破口”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认识知识规律,挖掘出其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在广度上、深度上做文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补充背景式就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把握了文章整体思路、内容及表层意义后,需要更深入地探究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感情达到深层共鸣时,对于时代背景性极强的文章不妨在这时给以实证性说明的探究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再现作者写作时代的情境,得到顿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情升华。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学生质疑“苏轼写‘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是不是太消极了,那为什么还说是豪放派词的典范?”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苏轼的旷达乐观的性格。教师介绍苏轼在官场上的失意及失意后积极为民做好事,寄情于山水之间,吟诗作赋,甚至花甲之年被贬南荒还笑称“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佳话佳作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豪放与婉约的区别,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其思维品质。比照互参式就是在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及解疑答难的第一次理性认识之后,侧重于对篇章主题、技巧等方面的理解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做出自己的鉴别判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理解和阐释。在教学中,我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郭沫若的《炉中煤》一起来赏析,将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一起来比照,将《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一起来学习,通过涵咏对比找出异同,深刻认识,活跃了课堂。深入探究的方法还有未来畅想式、动手实践式、生活大联想等等。
五、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是指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把对知识的认识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完成一个由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深化,从而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经过探索与研究构建的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五步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培育人格、训练能力、追求活力、启迪思维、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主动性、求真性、创造性,有利于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上思维与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控制。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有较浓的情感深度;通过指导阅读、归纳解疑、深入探究,使课堂教学有较高的知识密度,较大的思维跨度,较强的语言力度,较大的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应用训练又使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完成了一个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既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的速度,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还能从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四个方面成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因为轻松愉悦是成功的前提,新奇则是成功的催化剂,而成功是终极目的。所以通过这一教学法还可以建构学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发挥。
要建构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应做到:
1.善于观察。教学过程中,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要善于十分敏锐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捕捉学生瞬间的微笑、点头、皱眉和叹息等举动、表情,进而从学生的口中、脸上、姿势等各个方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的某些特征,以便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
2.锁定目标。我们很难要求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同步,但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针对自己的禀赋、性格和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树立阶段性奋斗目标,并向既定目标进军;较之过去,进步了就意味着成功,后退了就意味着失败,需要找出原因,努力赶上。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可行,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
3.真心鼓励。一个人的积极性往往来自鼓励,学习中只要他们取得了成绩,哪怕一点点都要给予鼓励,或表扬,或掌声,或手势等等,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鼓励可以使学生消除紧张、恐惧、自卑等心理。教育家珀凯说:“大概唯一的,最重要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失败。”这充分说明了对学生多加鼓励促进成功的重要性。
4.以情感之。教师的口音、声调、神情如能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理,那么就很容易调节好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讲课无精打采,缠绵无力,就会使学生恹恹欲睡;讲得啰嗦重复、颠三倒四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师的感情和言语表达切不可平平淡淡。要把握好各类课文的感情基调,或低沉或高亢,或欣喜或悲愤,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现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略作具体解说如下:
创设情境: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既以音乐陶冶人,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又为下一环节赏析“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作铺垫,又由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引入新词。再播放课文录音,再次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通过这一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指导阅读:在学生自己介绍作者苏轼后,教者补充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作铺垫,然后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全文,并质疑答疑。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在学生初步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由教师设疑,学生讨论赏析。通过设疑巧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并通过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然后通过给学生播放《赤壁之战》剪辑片段帮助学生去感受作者用笔之精要及文章的成功之所在,把课堂推向又一个高潮。
归纳解疑:师生互动,总结归纳,以精美的板书将知识系统精要地展示给学生,既给学生以知识的陶冶,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深入探究:在学生质疑“苏轼写‘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是不是太消极了,那为什么还说是豪放派词的典范之作呢?”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苏轼的旷达乐观的性格,教者介绍苏轼官场上的失意及失意后积极为民做好事,寄情山水,吟诗作赋,甚至花甲之年被贬南荒还笑称“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佳话,这些趣闻逸事的插入,既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并进一步通过与《雨霖铃》的对比来深入探究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区别,深化学生的认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其思维品质。
应用训练:背诵全诗,再掀高潮。然后运用本课所学的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赏析方法及对豪放派词的了解让学生自赏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豪放派词的风格,使学生再次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总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可以知道,学生的情感特征直接表现在对学习的态度上,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转变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饱满的教学情绪能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染,能促进师生融洽的感情交流,起到“亲其情、信其道”的作用,最终通过最佳学习心态的建构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