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遗迹追踪
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足迹遍及象山半岛各地,留下的遗踪和民间传说十分丰富。
公元前212年春夏之际,徐福船队南下浙江,曾在舟山群岛觅寻理想的栖身地。岱山的东霍山(现改名东福山)一带,曾是徐福船队的驻泊地。舟山群岛中的桃花岛,素有“游仙”安期生“泼墨成桃花”的传闻,徐福受安期生影响,留恋舟山群岛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理解。但徐福庞大的船队当时可能还没有找到理想的长驻地。为安全起见,他们还在苦苦寻觅。
安期生到过象山涂茨镇“道人山”(位于象山港口附近),长期在山间采药,并且在爵溪村头施药济民。徐福船队追随安期生,因避风进入象山港的可能性极大。船队进入象山港内港后,曾留有多处登陆地和栖身处的传闻。
(一)船倒山
民间传说,徐福船队进入象山港后,有一支船队经今陈山村逆水而上,曾有船只在今“船倒山”村附近触礁侧翻。后人一直把此山称为“船倒山”。此一水道如今已围垦淤塞,但溪流尚在。据说当时在考坑、新罗岙两水系的冲击下,船只可直抵“新罗岙村”前,也可经东谷到达丹城“塔山”之下。“新罗岙”下泊舟的事,宋朝以后,屡见于诗文记载。清倪象占诗云:“见泊新罗山下舟,昔年徐福去何求?遗真只在蓬莱阁,能言楼船到祖州。”就明确地把这一水系和徐福东渡联系在了一起。
船倒山
碑侧铭文:
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寻觅长生不老药,民间相传,船队因避风驶入象山内港时,曾过此。(陈先弟书)
(二)西沪港
西沪港是象山港内港,港口狭窄水深,港内宽阔,退潮时现出大片海涂。徐福船队进入西沪港,可以确保在强台风下万无一失。西沪港畔,至今留有两个古村落,相传与徐福船队泊岸有关。一个村庄叫“墙头”,史书中古称为“樯头”,乃“樯桅之上”的村落也。另一个村庄至今仍叫“舫前”,即“画舫”前面的村庄。徐福的船队云集西沪港畔,部下就近建房,远望恰如“桅杆顶上的山村”和“画舫前面”的民居,应当说是十分确切和容易被人理解的。樯头村北面悬水的小岛“海山”,是徐福船队的古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在西沪港边还掘得战国青铜剑一把,它也证实了徐福一行到过此处。
樯头古渡
碑面铭文:
徐福隐迹象山时,船队泊驻于西沪港,此为古渡。(朱自清书)
(三)拢船境
拢船境在今丹城西门蓬莱山下“龙泉井”一带。民国《象山县志》中曾写作“垄船径”,《西城杂录》记载:“盖未立县以前,船泊至此停泊,故名,非实有井址也。”据今西门原住民回忆,老几辈的村民都知道这里原是“拢船的地方”,后因历代围垦,遂有“南庄平原”之称。如今南庄平原已成县城中心区,海岸线退至蓬莱山下十几公里的大目湾大坝之外。但站在蓬莱山上,仍能远眺大海,两千多年前,徐福从“拢船境”上岸,隐迹于蓬莱山石屋一带,是十分可信的。
龙泉井
徐福登陆处
中国徐福会会长张云方题词的“拢船境”
炼丹池
炼丹亭
(四)蓬莱山
象山县名因县治西北有山“形似伏象”而来。此山东首,“象头”、“象鼻”更是惟妙惟肖,故又有“象鼻山”之称。
徐福一行登陆象山,在此“掘井筑观”、“隐迹两年”,此山才被改称为“蓬莱山”,后人改建的道观也称为“蓬莱观”。《唐象山蓬莱观碑铭并叙》明确记载“观名自福”,也就是说,蓬莱观的名称是因为徐福到这里才有的。蓬莱山上的许多摩崖石刻及象山历代县志所录诗文,都记有徐福到此隐迹及东渡的传闻。民间还有安期生和徐福到此“论道”的传说。
此山西山腰,有巨岩突出成天然石屋,相传徐福曾在此筑灶炼丹,故老百姓也把此处称为“石屋山”。
南朝齐梁间道士陶弘景(字贞白)因慕徐福、安期生古事,晚年曾从鄞州阿育王寺渡象山港来此,在山麓徐福遗址筑观炼丹。后人就把此山称为“炼丹山”,但更多的老百姓却叫它“丹山”。直到新中国成立初,丹山庙(又称贞白祠)还在。“大跃进”时期,象山中学的学生因“大炼钢铁”,不慎焚烧了此庙。庙屋维修后改作他用。20世纪80年代,被彻底平毁改建成教工宿舍。
蓬莱阁
石壁铭文:
蓬莱山简介
县城西北,有山如伏象,象山因之成名。西山半腰有天然石屋,洞内清泉涓涓,经年不息,乡人称石屋山也。
相传公元前七百多年,寿星彭祖曾挈妇彭姥在此隐迹养生。彭祖离家远游不归,彭姥兼通医药,泽惠乡邻,并终老于兹。后人因名所居之地为彭姥村,于村北岭顶建彭姥庙,将山岭称彭姥岭。唐代象山立县,县治即设于彭姥村。
史载秦方士徐福奉始皇之命,泛沧海求神仙之术,道海过此,掘井筑观,隐迹两年。此山因之改称蓬莱山。因秦始皇东巡会稽,徐福隐迹不成,遂率三千童男童女及良种百工,于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东渡日本。
陶弘景原系南朝士族,曾为王子侍读,官拜齐“左殿卫中将军”,辞官后掌门道教茅山派。梁武帝礼请出山未成,于朝廷大事常作咨询,时称“山中宰相”。晚年曾至阿育王寺,因慕徐福、安期生古事,渡海而来,于徐福遗址筑灶炼丹,故蓬莱山又称丹山。
(五)丹井
丹井亦称“丹山井”。是目前象山唯一保存完好的秦代文物,相传系徐福隐迹象山时首挖。乾隆《象山县志》载:“祖龙氏命徐福涉蓬莱山求长生不死之药,憩兹筑庐,凿井以观焉。”后因陶弘景在此修道炼丹,相传曾投丹于井,故名“丹井”。宋祥符年间,“琢石为栏,甃四周”。“厥后,王邵(1102年任象山县令)、杨景略、胡宗师、杨志、沈中文、毛遇顺(1208年任象山县令)咸镌名于后。”
丹井
丹井因其泉水清洌甘甜,且大旱不涸而被保存。更因徐福陶弘景掘井投丹可疗百病而被神化,虽历经两千多年,而后人不能废之。今存六角形青石井栏,为明嘉靖时期修砌。高43厘米,外侧凿“丹井”二字,后面有“嘉靖元年壬午岁正月十五吉日”字样。
宋代象山县令林旦曾作诗称徐福“采药东瀛去”,而“故井独人间”。(www.xing528.com)
(六)丹灶
徐福炼丹的丹灶,即今蓬莱山西山腰上的“石屋洞”。相传徐福隐迹象山时,曾求仙炼丹于此。清倪象占《蓬山清话》载:“所谓丹灶,今之石屋是也,形相似也。”
按照倪象占的说法,唐宋以前,石屋洞一直被称为徐福炼丹的“丹灶”之所在。洞内清泉常年不枯,洞室宽敞,可容数十人。上有巨石覆盖,三面岩壁严密。想当年应是徐福栖身炼丹的绝佳之处。
石屋洞
(七)秦始皇庙
象山秦始皇庙的记载见之于明嘉靖《宁波府志》:“而象之西山,名小蓬山者,巿(徐福)遂居焉。始皇闻之,驯至三十日。发舟至悬海以彝、亶二洲以返。今大雷(山)有始皇庙,岂以其经历之所而祀之与?”
民国《象山县志》称:“其山(大雷山)含岈奇崛,如屏阁,如葆盖,如鹍之搏,如虬之护,怪石危岩不可名状。”“山上有大雷寺、大雷庙、秦始皇庙等。”
秦始皇庙遗址(翁再忠书)
大雷山位于蓬莱山西南,北临西沪港,主峰海拔590米,虽民国《象山县志》尚有记载,但秦始皇庙早已毁圮。老人指点的旧址,也已因兴建水库而永存水底。只是邻近之处的“大雷禅寺”尚存,据说部分秦始皇庙旧物,曾被移作大雷禅寺复建之用。
大雷禅寺
象山大雷山下的秦始皇庙,应是徐福船队泊驻西沪港畔“樯头”、“舫前”一带时,在部下盼望回家团圆的愿望下修建而成的。
(八)蓑衣岩古篆
宋《宝庆四明志》记载:“(象山)蓬莱山西麓蓑衣岩上有古篆数行,不可识。”《浙江通志》载:“(象山)炼丹山西麓蓑衣岩壁,篆书数行,了不可识。”清代乾隆年间象山籍进士姜炳璋曾有《蓑衣岩》一诗传世:
群岩似奔犊,巉石挂蓑衣。中有数行书,不类隶与蝌。讵缘石鼓文,零落在山阿。昭谏留题处,到今谁补戈?何年披蓑翁,画石砟生鼍。横空势欲攫,截铁散枝柯。神物不敢觑,况敢云临摹?
象山历代先贤认为,蓑衣岩上的数行古篆既不像蝌蚪文,又不像古隶书,好像是远古时代的石鼓文之类。大家都认为是秦始皇“书同文”之前的文字,民间相传应是徐福来象隐居时所刻。十分可惜的是,象山蓬莱山上的蓑衣岩古篆至今不见下落,很可能是在劈山修公路时已被破坏。
(九)唐碑
此碑每行四十六字,共二十行,计首尾共八百三十八字。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出土时,因历时九百多年,碑文剥蚀一百七十字。司谕孙鲲化曾抬到县学宫射圃,“覆以亭,集名士为歌诗”。其后,亭毁碑卧。清光绪癸未(公元1883年),教谕丁谦力辞众人为他祝贺五十大寿的动议,集资建造蓬莱轩凡三间(见《象山县志》载丁谦《蓬莱轩记》)。可见清光绪年间,此碑还曾得到很好的保护。
象山县在编撰民国县志时,还保留有“唐碑”的拓本。现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所藏拓本,已知晓原碑的基本样式。重刻“唐碑”已势在必行。
关于“唐碑”的考证和补残,邑人王庆祥先生有专门的研究,其著述《唐明州象山蓬莱观碑文考释》值得细读。
《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碑拓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王庆祥先生考补后的“唐蓬莱观碑”全文
(十)出土文物
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不仅有遗迹和民间传说存世,后人还在西沪港畔出土了战国青铜剑,在蓬莱观东首掘得古陶鼎、陶甑、陶碗。1956年“八一”台灾后,象山在修建东谷湖水库时,还掘得古船板。丹城方井头村民曹明文等人,还从现场挖出古代齐国的刀币多枚。
原蓬莱观东首出土的陶鼎盖(左一)、双竖耳陶鼎(左二)、蓬莱山东麓石室出土的陶甑(左三)、蓬莱山坡石屋出土的陶碗(左四)
蓬莱山西麓滩涂出土的青铜剑
邑人竺桂良收藏的古刀币
(十一)蓬莱缘
因徐福和安期生都曾在象山留居,“蓬莱”一词遂与象山结缘。象山不仅留有蓬莱山、蓬莱观、蓬莱观碑、蓬莱轩、蓬莱庵、蓬莱寺、蓬莱溪、蓬莱驿、蓬莱泉、蓬莱书院,小蓬莱山等诸多文史记载(参见邑人冯象贤先生著《“象山十蓬莱”与徐福东渡》),徐福、安期生在象山隐迹、炼丹、卖药的民间传说更遍布全县十多个乡镇街道。
蓬莱观
徐福像
电视剧“徐福东渡”
蓬莱观竣工庆典
象山“蓬莱观”已经在凤山头易地重建,石屋山的“蓬莱阁”已举行徐福神像“奉安”仪式。象山文峰学校学生饰演的“徐福东渡”儿童古装电视剧已经公映。
中国徐福会会长张云方为象山徐福古道题词
徐福古道
碑面铭文:
公元前七百多年,彭祖彭姥在石屋山隐迹养生,曾携乡民开此山岭。后人俗称彭姥岭。公元前二百多年,徐福率童男童女为秦始皇寻觅仙山灵丹,道海过此,视此为蓬莱仙境,隐迹两年。此古道为徐福隐迹及通往西沪港船队驻地的必经之路。(陈炼焦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