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福家世
徐福的祖先是“徐夷”,是我国东南少数民族“东夷”的重要分支。古代中国习惯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胡(狄)”,南方的少数民族称“蛮”,西方的少数民族称“戎”,东方的少数民族称“夷”。徐福的祖先就是我国东方的少数民族。
徐福的直系祖先叫伯益,是“东夷”的部落首领。该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山东一带,后来逐渐向西南发展。因佐禹有功,伯益之子若木被夏禹封为徐“子爵”,开始建立徐国。因为初创的徐国国势比较弱小,夏商两代均只有“东夷”而没有“徐夷”的称呼。直到周武王灭商以后,徐国作为周的属国,势力日益强盛。《礼记·檀弓下》曾记载徐国国君徐驹王一度打过黄河,引起了周成王的高度重视,历史上至此才有了“徐夷”的称呼。周成王把讨伐徐夷的任务交给了鲁侯伯禽。由于徐夷势力强大,鲁国动用了大量兵力,经过大规模的战争,最后才打败了徐夷,其事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
徐夷失败后,一部分人众成为鲁国的俘虏。《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成王为了嘉奖鲁侯,赐“殷民六族”,其中就有“徐氏”。徐夷的国君及贵族则带着残兵败将及部分族民逃到徐、泗一带。后来在淮河、泗水一带重振旗鼓,并得到快速发展,这时候的国王是徐偃王。
徐偃王是古徐国最著名的君主,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韩非子·五蠹》记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有人劝楚庄王伐徐,楚庄王也说:“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www.xing528.com)
但是,春秋战国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从来就没有所谓“正义”的战争。周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一方面“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以笼络徐夷(《后汉书·东夷列传》);一方面暗地里“遣楚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太平御览》)。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临淮镇北三十,有故徐城,中有偃王庙、徐君墓,去徐州仅五百。”也就是说,徐偃王战死于临淮一带,葬于徐州附近。但另有唐朝韩愈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说:“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也就是说,韩愈认为,徐偃王没有战死于徐州一带,而是逃到了浙江。但徐夷最后被楚国所败,总是没有疑问的。
大败后的徐夷处在吴、越、楚国的夹击之间,再也不可能强大起来。徐偃王的第十一世孙章禹,最终被吴国阖闾所灭。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夷”逐渐融入华夏文化,不再被人称为“夷”族。
徐福虽然是“徐夷”的后裔,但他是徐偃王的第29代孙,其间隔了大约800年。浙江发现的《北宋徐氏宗谱》、《台州徐氏谱》,均有徐福系徐偃王嫡系的记载。还有从徐偃王徐诞至徐福的“世系图”,29代中,每代间隔约28年,说起来也符合世代传承规律。因此,说徐福是徐偃王后裔,似乎已经被众多国际徐福研究者采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