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城校互动”模式中政府统筹作用的发挥
6.7.1 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正确教育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对艰苦劳作的鄙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封建思想长期以来影响和左右着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如今,重文凭、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偏见仍然存在。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们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子女成为“公务员”、“白领”、“管理者”,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人员。因此,今天的教育目标多是以某个人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为终极目标。这种“唯学历”、“唯文凭”的观念使许多高中生产生了“白领情结”,他们把上高职看成是一种无奈之举,考不上大学实在没出路了才去读职业院校,即使考了职业院校,也不安心于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与此同时,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批拿着“硕士”、“博士”等高文凭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技术人才却极度缺乏,甚至现在产生了严峻的“技工荒”的怪现象。
加之,古代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人文科学相当发达,传统的思想观念里根本不重视技术,甚至把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必然受其影响。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在法律上和一般的理论观点中,已经明确定位为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往往仅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把职业教育放在保证普通教育需要之余的次要地位。
在很多省市,职业院校“升本”呼声很高,甚至有些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并非职业教育,而是综合性大学,对外挂着的就是去掉“职业”二字的大学牌子。这反映出教育内部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并且,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职业特点不突出,办学特色不明显。多数院校文化课程占60%~70%,而专业技能课程只占30%左右。从总体上看,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职业教育也随之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在思想观念、制度环境、体制结构、办学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还与经济建设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着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国务院连续召开了几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关键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但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的认识还不到位,未能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职业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科技,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使命。一方面,中国在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过程中,对技术的引进、开发、消化、创新,职业教育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人转岗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职业教育将起到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理清思路,重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意识到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最具有活力、最能够灵敏地反映社会进步的教育类型。
6.7.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法律保障体系
政府职能最为核心的方面被认为是供给规则,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用奥斯本和盖布勒的话说,“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5]
就职业教育来说,政府的行政权力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推进器,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都有赖于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启动和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诸多矛盾也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处理和协调。政府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决定了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来确保职业教育的有序、快速发展: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1982年,党的十二大特别提到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系统地做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指示。1986年、1991年、1996年、2002年、2005年全国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出:“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十年,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下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迫切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建设,而且对于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共分五则,对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更好地确保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工作、落实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条件等相关内容做出了细致的规定。有法可依,这必将从根本上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要扩大招生规模,以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做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对于“十一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做出了精准的概括。此次讲话最重要的是清晰地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此外,在每一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中也都专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做了准确明晰的部署。
综上所述,要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就必须要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法律法规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6.7.3 推进改革创新,完善职教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了重要论述和部署。他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应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要依此明确定位,办出特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都应该与普通教育有合理的分工,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偏离职业教育的轨道。
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为尽早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推进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①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
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在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
总之,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路子要更宽一点,机制要更活一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26]
(2)因地制宜,发展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如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也不能全国“一刀切”。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构建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整体上看,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该有相当的比例。据统计,在美国3389所高等院校中,两年制的大专层次的社区学院有1368所,占40%。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也应有适合国情的比例。当前,不顾当地经济需求,职业院校盲目的升本热应该“降温”。
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的层次,关键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从德国、日本、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的层次也有所不同。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城市和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就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及京津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正朝着高科技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上升,这些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本科层次、甚至更高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现实需求。
(3)实施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要求,必须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的格局。
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尚未发展起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够。在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众多的地区也是如此。
因此,各级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明确的法规,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6.7.4 加强财政支持,完善投入机制
对于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体制取决于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财政体制上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教育背景与财政体制等方面与之存在较大的差异,也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做法与经验。面对我国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严峻现实,只能借鉴别国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中的合理部分,探索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若干举措,对于缓解政府财政拨款压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要逐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由各省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各省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上都没有达到4%,而且越是发达地区比例越低。我国的大学教育成本,理工科学生每生每年1.4万~1.6万元,人文学科是每生每年1.2万~1.4万元。而职业院校学生的成本更高,有资料显示,职业院校的投入是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2.5倍。
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除政府财力的原因以外,相关教育投入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与执法不严是主要的原因。建议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从立法与执法、考核三个层面来完善。
(1)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法律制度
职业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科技,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使命。如果诸如上述所提到的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的话,势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使得职业教育财政投资的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高等教育的投资。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以保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扶持发展职业教育”;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提供的资助和捐赠,必须用于职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上,也做出了如下的部署:
———(二十五)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省级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二十六)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七)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于2001年、2003年共安排国债资金8个亿支持职教发展,2004年又提出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将连续4年每年用5个亿的国债,在全国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建设。财政部2002年以来先后安排了近6个亿的资金,2005年安排7亿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2006年、2007年继续安排相应的资金支持。国务院扶贫办也在扶贫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也安排了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加强,如江苏、浙江、辽宁、陕西等地。各地要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27]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国债资金开始用于职业教育。财政部支持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累计安排资金11亿多元;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国债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等项目,累计安排资金18亿多元。这些项目直接支持了职业院校近1500所,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许多地方政府也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辽宁省职教专项经费增长较快,由2001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亿元。江苏、浙江、广东等许多地方政府的投入也有明显的增加。[28]
另外,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同时督促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进一步加大了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了职业学校有充裕的资金用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近年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也使得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29]
(2)严格执法,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体制。那么在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的筹措上,也可以实行分级筹措的模式。
省教育厅负责省属本科院校和原中央下放院校的财政投资;市(州)政府负责所在地普通专科学校和市(州)所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财政投资;省行业厅(局)负责所属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财政投资。[30]
行政控制是我国政府调配教育资源与控制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31]有了合理的各类相关法律、法规,也就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财政的决策程序。那么在执法方面,如果出现不能按期、足额确保职业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的,应追究各级政府“不作为”的相关责任。
(3)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使用考评体系
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使用的质量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估的结果与拨款直接挂钩,实行多政策参数的公式拨款。另外,运用绩效对职业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衡量,以决定后续拨款的多少、方向、形式和方法,督促职业学校把有限的资源用得更经济。
这也能间接促进职业学校间的良性竞争,使教育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着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绩效拨款指标、系统,将拨款与评估密切结合起来,鼓励职业学校进行资源的合理竞争,以实现既能优化资源分配又能搞活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达到培养高素质、有动手能力的职业人才的目的。
6.7.5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职业院校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32]
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示范性职业院校。并且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2)建立新型的产学合作的模式,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www.xing528.com)
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①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33]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教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与培训的资格证书体系;日本“产学合作”主要采用“课题制”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我国情况完全相同,无论是德国、澳大利亚的典型做法,还是美国的经验,我们都不能照搬。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清晰,自身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②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34]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产学研模式的多样化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国的职业教育时往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其着重点在于产学结合与学产结合。产学结合要求现实生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及时反映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中,学产结合要求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发展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教授的现实技术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而对科技成果的研发,即产研和学研的结合则相对次要,因为这是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心所在。发达国家在处理产学研结合工作方面的“轻、重、缓、急”的准确把握,使得其职业院校工作的开展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鹜远。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先天联系,使职业教育更能适应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出有知识、有技术的职业人才。这样不仅能带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解决职业学生的工作问题;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进行职业培训的费用和时间。可谓“一举两得”。[35]
我国相关的职业教育法规也对此做出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36]
(3)完善职业教育对学生考核的评价体系
①完善职业教育的考试形式。
随着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日益清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考试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因此,职业教育要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传统考试弊端,更新考试观念、变革考试模式,重构考核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引导职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于现行许多职业院校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受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本位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大小的标准。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考试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教师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是控制和调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措施。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考试还是以闭卷形式为主,单纯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以及简单应用,而较少采用开放型的诸如开卷、口试、技能操作及演示等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只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无法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通用能力进行检验。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所以要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重在评定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素质,着重体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所需的知识、能力。通过考试的评定、引导等功能,促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加大技能训练,增加岗位适应能力。
由于我国职业院校长期不被重视,办学环境差,教学设施的投入难以同步,致使部分专业出现实训课量的严重不足,过多偏重理论教学,减少了实训比例,考核时也只以理论考核为主。如果能将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从而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大大提高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②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艺的复杂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岗位的准入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就使得仅凭学历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人们必须获得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才能进入就业岗位。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也随之改变,在经历了所谓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职业本位的发展历程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的职业认证制度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才评价标准由单纯看重学历,向资格与学历并重并逐渐侧重于资格转变。这种转变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一直遵循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如何为就业服务。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
目前,我国人事部已在23个行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律师等。劳动部门也明确规定了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7000个,在1000多个职业范围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平均每年有400多万人参加不同职业技能鉴定,全国累计共有2500多万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但是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间衔接不够,加之许多地区、众多行业尚无严格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致使不少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大量录用未经培训的廉价劳动力,对职校毕业生的“出口”造成严重障碍。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劳动保障、人事和有关行业部门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工作。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37]
要加大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宣传力度和督导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对学生进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宣传,突出职业资格证书的优势。让学生明自“双证书”毕业制度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毕业后的个人从业意向,以加强其自身职业技能的训练,适应更广范围人才市场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教育事业定位到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对于职业教育也越发重视,先后制定多项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使“中国制造”以及“中国创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统观全局,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注释】
[1]刘天禄.统筹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
[2]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R].北京:教育部,2007.
[3]周济.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5年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教育部,2005.
[4]成一.关于发展的统筹解释[EB/OL].http://strategy.folo.cn/user1/3012/archives/2007/28552.html,2007-04-25.
[5]侠名.统筹学是21世纪的思想工具[EB/OL].http://www.folo.cn/tb.asp?id=7403,2006-07-17.
[6]刘天禄.统筹与事业[EB/OL].http://blog.china.com.cn/sp1/ltllyf/153721120526.shtml,2007-08-2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70.
[8]盖列夫.什么叫统筹[EB/OL].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do-showone-tid-42872.html.html,2007-10-12.
[9]刘天禄.统筹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33.
[10]刘天禄.统筹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35.
[11]刘天禄.统筹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38.
[12]刘天禄.统筹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47.
[1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14]王莹.教育中的政府干预[J].教育与经济,2000(3):11-14.
[15]孙琳.关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2(15):62-64.
[16]孙琳.关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2(15):62-64.
[17]黄日强.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21-23,28.
[18]黄日强.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21-23,28.
[19]李廉水.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4-11(3).
[20]段霖瑶.教育事业发展宏观调控问题初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1):119-121.
[21]孙琳.关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2(15):62-64.
[22]徐金林.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和主导作用[J].中国培训,2006(8):34-35.
[23]李津石.行业主导政府保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59-61.
[24]史慧武.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中政府职能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6]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R].北京:国务院,2005.
[27]周济.在教育部2005年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教育部,2005.
[28]周济.在教育部2005年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教育部,2005.
[29]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R].北京:国务院,2005.
[30]刘宏宇,唐亚武,刘天佐.试论地方高校财政拨款体制的多元化结构[J].教育研究,2003(10):87-92.
[31]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力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31-35.
[3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北京:国务院,2002.
[3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北京:国务院,2002.
[3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北京:国务院,2002.
[35]王志伟.国内外职业教育产学研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72-74.
[3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北京:国务院,2002.
[3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北京:国务院,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