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城校互动模式中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探究城校互动模式中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职业教育资源隶属于教育资源,具有教育资源的共性与特征,主要有4个组成部分: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如图5-1:图5-1职业教育资源图职业教育资源也可以理解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可以利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探究城校互动模式中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5.2 “城校互动”模式中资源共享内涵及理论基础

5.2.1 相关概念界定

(1)资源

“资源”是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辞海》的解释是:“①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②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的总称。”[2]

由此可见,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要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3]如表5-1。

表5-1 资源分类表

img1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职业教育资源

①内涵分析。

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指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教育资源主要包括5个方面:a.学生资源,也就是求学者;b.教师资源,包括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c.物质资源是财力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物化表现,首先是校舍、教室,其次是校园、体育运动场地,再次,要有一定的教育实验仪器设备与图书设备,以及一定的体育器材与日常用品等;d.财力资源,涉及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经费、教育成本和教育投入收益等问题;e.无形资产也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学校的名牌效应、文化、制度、办学或研究风格等。[4]

职业教育资源隶属于教育资源,具有教育资源的共性与特征,主要有4个组成部分: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如图5-1:

img2

图5-1 职业教育资源图

职业教育资源也可以理解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可以利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它的物化表现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政治因素: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良好的政治因素,从直观上看,很难说是直接的职教资源,但政治因素及其政策的威力所形成的灵活的办学机制,它具有充分调动挖掘人的潜力的功能,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政治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间接性职业教育资源。

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中可以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

文化因素:随着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②职业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

·多样性与单一性

多样性是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在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表现;单一性是指各种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最终体现在资金的来源以及数量上。

·广泛性与局部性

广泛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中广泛存在,同时也表现出层次上的复杂性;局部性是指在空间分布的限度,因为资源分配只能是局部地区的优势,不可能是全局的平均分配。要形成资源的优势,就要营造吸引资源的优势力场。

·延续性与当前性

延续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内的平衡状态,不仅与过去的状态有关,而且对以后的状态将产生影响,资源在未被利用时只能视之为蕴含量,职业教育的资源蕴含量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数量、质量上的变化,因此,要求人们要适时抓住机遇,才能使资源产生最佳效益,并产生良好的预后作用。

·物化性与可变性

职业教育的资源在产生作用时一般都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等物化因素,此外还有信息等非物化因素。在产生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形态转化。资源利用合理,则产生效益;资源利用不合理则不能产生效益,甚至发生亏损。

·均衡性与可配置性

均衡性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资源的享用权是均等的。可配置性是指资源在一定权力支配下发生转移,或者在一定的资源优势力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资源的可配置性给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享有更多的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动权。

(3)城市资源[5]

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诸要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城市资源是指城市影响力空间(亦即城市的经济、文明辐射空间,含行政区与非行政区、规划区与非规划区、国内与国际)内自然、经济、社会及其历史要素的总和。从存在方式与表现形式上看,城市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指城市辐射空间内,其中主要是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山水、植被、矿藏、物产等自然形态的经济性资源。(www.xing528.com)

②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指城市影响力空间内,其中主要是建成区内历史遗存与现实创造的各类表象性基础设施、文物古迹和行政管辖区内民众传统习俗、社会文化底蕴、城市主流时尚等人文现象,包括各类显形的特态性资产、不可传播的实体性文化与可传扬的流体性文化,如城市道路桥梁、楼宇、亭站、管线、路灯、车船等基础性公共资产,以及城市文化景观、市民生活、节庆活动的各种本土的源发性文化潮流等社会性、经济性资源。

③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指城市人口的数量规模、比例结构、文明素质、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精神风貌等基本情况和取向态度。

④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指城市整体性影响力、竞争力和增值力等潜在性和非实体性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理念资产、愿景资产和名誉资产,如城市总体规划、建筑单体或景观设计个案、城市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许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体位支配权等。

(4)“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的资源共享

①资源共享的内涵。

关于“共享”的思想最初是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shall,1890)在189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系统地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信息外溢等问题。他认为,由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为当地企业共同享有,所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规模(乃至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此后,俄林(Bertil Ohlin,1933)、胡佛(Hoover,1937)、克鲁格曼(Krugman,1992)等人,都将“共享”置于外部经济框架下加以讨论,认为劳动力可以共享,企业区位上相互靠近,可以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冯云廷(2006)认为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行为,其本质是利益共享。[6]综合各种说法,关于共享,都体现出一个基本的共识:共享,即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共享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整体效益。这是共享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中共十七大精神实质就是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7],共享的基础在于构建和谐。资源共享首先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城市中不同的机构拥有不同的资源类别,需要对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分析资源的社会需求度,明确哪些资源闲置,哪些资源短缺,确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的可能性,协调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再次优化配置;因为资源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这种优化配置也是永不停息的。换句话说,区域资源共享就是资源整合、筛选、确定目标、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资源共享其实就是利益共享,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化,促进城市各系统的全面发展。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区域共享,以职业教育资源为中心,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打破条块的藩篱,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等实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转化成地方或者城市利益的创造性活动,提升各个共享实体的自身水平。“共建共享、共生共荣、互惠互利、和谐发展”,充分显示职业教育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重大积极作用。

②资源共享的主体。

所谓共享主体指的是资源共享利益相关人的角色分析。具体来说是指受资源共享发展影响或可能影响资源共享发展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如图5-2。包括政府、企业、职业院校、民间团体、个人、其他。其中,职业院校处在核心地位,政府具有双重角色,不但是资源共享的主体,而且还是宏观调控者,在这个共享层面上,各共享主体均可互相共享,是一个循环的整体,但因为本研究探讨的是“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下的资源共享,所以把重点放在职业教育方面。

img3

图5-2 资源共享主体图

5.2.2 理论基础

(1)新的资源观[8]

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这就是“新资源观”,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解决资源问题的认识基础。

①资源开放观。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我国地区差别很大,资源组合错位,地区间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动态交流的必然性。以资源的开放观为指导,就是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以实现产业结构动态优化,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

②资源动态平衡观。

资源动态平衡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

由此可见,新的资源观主张资源要优势互补、动态流动、合理配置资源,“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下的资源共享正是新的资源观的重要体现。

(2)集群理论

集群理论表明:集群可以增强不同机构间的互补性,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信息交流、积累、传递与扩散;在集群内,各微观主体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聚集带来的“外部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可见,集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资源的合作与共享,聚集可以通过部门间的协作产生规模效益和放大效益,这对关联度大的部门的影响尤其明显,而且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可以使集聚的合作利益进一步放大。[9]城市就是一个集群,由多个密切相关的实体构成,城市中的职业教育与政府、企业、民间团体、个人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资源共享,是城市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推动城市中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相互共享,就显得十分必要。

(3)系统论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织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在系统科学中,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输入与输出等几对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有学者称之为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

系统与要素。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整体属性还取决于要素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即系统的结构。

系统与环境。系统作为一定的有组织的整体,总是相对独立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每一系统都是时空上有限的存在。系统之外并且影响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各种集合体称为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能够存在的客观依据,系统只有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系统与环境具有交互响应。

输入与输出。输入与输出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的基本关系,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分析可以很明确地划分系统的边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交互影响关系也是区分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一个基本标准。[10]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可以看出,系统内的成员之间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必须要不断进行交流、交换才能生存发展,由此道出了资源共享的真谛。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对立又统一,每个子系统都可以看作其他子系统的外在环境,只有与外界环境密切交流,不断输入、输出才能促进整体大系统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