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网民与社会资本: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

老年网民与社会资本: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是:不同的网络角色,不同的参与虚拟社区的方式都可能会影响到社区成员所获得的社会资本。

老年网民与社会资本: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

7.1.1 虚拟社区里的网络角色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虚拟社区成员的网络角色进行了各种划分。按照话语权的等级,有研究者提出了网管、斑竹(版主)、资深网民和普通网民这四种网络身份,并指出这四种角色的话语权力逐级递减(夏学英、刘永谋,2006)。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法,根据是否关注别人和是否受别人关注,网友类型被区分为精英型、实力型、活跃型和孤独型四类(宫辉、徐渝,2007)。根据参与者的地位和影响力,虚拟社区的成员被区分为著名ID[1],普通ID和游客。其中著名ID在提高社区的凝聚力,推动网友互动以及维护社区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有学者把虚拟社区比作一个同心圆,提出位于圆心的是核心志愿者。在圆心之外的成员又可以按照其对版面的关注程度以及对网络交流的参与程度来区分为骨干网友、普通网友和游客(张春生,2006)。学者们在研究中注意到虚拟社区成员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角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虽然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虚拟社区成员进行了分类,但目前还较少有研究考察成员的网络身份如何影响到他们在虚拟社区中发展社会资本的状况。Blanchard(2004)在研究一个以讨论各类体育项目为主题的虚拟社区时,将其成员分为三种角色——领导者、普通参与者和潜水者,并探讨了这三类成员参与线上社区活动的方式如何影响到其从与网友的线下互动中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本。这篇论文的新意在于关注到潜水者这一数量庞大但却较少受到关注的群体。该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是:不同的网络角色,不同的参与虚拟社区的方式都可能会影响到社区成员所获得的社会资本。但此项研究侧重分析的是不同角色的成员所热衷参与的在线或线下活动如何带动了社会资本要素的流转;未探讨不同角色的成员在积累社会资本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别,也没有比较这些成员的网络角色和他们的现实身份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考虑到虚拟社区成员的角色特征反映出了他们在参与虚拟社区的方式上所存在的差别,成员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出虚拟社区是否具有缩小阶层差异的功能,因此本章将通过分析成员的角色特征,来探讨社区成员参与虚拟社区的方式以及相关方式如何影响了他们从虚拟社区及与虚拟社区相关联的线下社区里获取社会资本。

1.老小孩网民网络角色的划分与界定

借鉴之前学者对虚拟社区网络角色的划分(特别是Blanchard所提出的分类),并结合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按照在社区里话语权由大到小,以及对他人的影响力由强到弱,笔者将老小孩网民的角色类型划分为四类,分别是:领导者、积极参与者、普通参与者和潜在参与者[2]。下面是对老小孩社区里四类网络角色所进行的界定。

(1)领导者:Blanchard(2004)在其研究中把虚拟社区里的领导者界定为在团队里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以及那些视自己为领导者或者被其他成员视为领导者的社区成员。Blanchard的这个定义被本研究借鉴。从这个定义出发,笔者在老小孩虚拟社区和与其相关的线下社区里辨认出两类领导者,分别是老小孩论坛里的版主以及老小孩各个沙龙的组长。

在老小孩的领导者中,论坛的版主都是义务地为参与论坛讨论的网友服务。当前,老小孩论坛上一共有11个板块,比较活跃的论坛是“真情茶座”、“你议我论”以及“休闲娱乐”。每个论坛有一到两位版主,版主的产生方式有的是毛遂自荐,有的是通过网友推荐,还有的是网站的创办者从老小孩网友中征集而来。据“你议我论”版的版主若空以及休闲娱乐版的版主杨柳琴声介绍[3],版主的主要职责包括:每天阅读论坛上的帖子,挑出值得推荐的好帖加上精华,以及删除包含恶意中伤他人言论的帖子。

老小孩沙龙组长一般由沙龙的创建人担任;也有的组长是由组员推选,或是由前一任组长推荐。沙龙组长和版主一样,都是义务为其他网友服务,没有任何报酬。沙龙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下聚会(如聚餐、唱卡拉OK等)。在老小孩网站,每个沙龙有不同的名字,有的是以成员集中居住的地域命名,如“老小孩衢州联谊会”;有的是以成员共同的身份特征来命名,如“老兵圈”;其各自所热衷开展的活动形式也有差异。举例来说,以居住在上海徐汇区田林街道的网友为主体的“点点沙龙”就把重心放在电脑学习上,每隔一周组长都会带领沙龙成员聚在一起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在同样也是由上海网友组成的联谊娱乐沙龙,成员们平时经常组织歌舞表演和联欢活动。在老小孩网站,版主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根据网站管理者的指导开展工作,例如处理网友在论坛上的言论冲突;但沙龙组长通常不需要接受网站的指导,尽管他们在日常开展工作时会和网站管理者保持沟通,也会配合网站在线下做联络网友的工作。

(2)积极参与者:不论是在老小孩网站还是其线下社区,笔者发现很难仅仅从发布帖子的频率和参加网下聚会的频率这两方面对积极参与者给出界定。但是从知名度以及活跃程度(发帖的频率、数量)上来看,有两类积极参与者比较容易被辨识,他们是网上的知名博主和网下的俱乐部理事。

知名博主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博客文章比普通的博客参与者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这一点从他们的文章点击率以及每篇博文后的平均留言数量上就可见一斑。笔者对博客频道首页列出的点击率居前20的知名博主的博客文章进行了统计:在2009年12月5日随机抽取了20位知名博主的各20篇博文(一共400篇);平均每篇博文的留言数量为10.5条。笔者在当天还随机抽取了另外20名博主[4]的各20篇博文,经统计平均每篇博文的留言数量为3条。根据老小孩网站系统的统计,截至2010年3月25日,位居前20的知名博主的博客站点的点击率均已超过12万人次。笔者对每位博主的博客文章和文后留言进行了分析,发现知名博主大多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并能够将其在博客空间里展现出来——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善于运用电脑软件制作动画。在人气居前20位的知名博主中间,守中、花花太岁、快乐涌泉及从头越都曾在老小孩网站于2007年举办的“老小孩首届全国中老年博客大赛”中获全国十佳的殊荣。

网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参与者当属俱乐部理事。截至2011年,老小孩网站一共发展过三届理事,每届理事约30人;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辅助网站管理者组织俱乐部的活动。理事主要是由老小孩网站的管理者任命。老小孩理事的共同特征是:参与老小孩网站和俱乐部的时间比较长(通常三年以上,对网站具有较高的忠诚度)、热心支持老小孩网站和俱乐部的公共事务(对网站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另外,理事们在老小孩成员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3)普通参与者:通过和积极参与者的比较,我们能更好地掌握普通参与者的特征。在线上,普通参与者更新博文的速度或在论坛发帖的频率都远远不及积极参与者,他们的博客文章也较少得到其他网友的关注;在线下,普通参与者不会像积极参与者那样热心参加沙龙或俱乐部的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受到活动组织者或网站积极参与者的鼓动才会报名参加网友的线下聚会。整体来说,普通参与者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都显得比较被动。通常情况下,网站的新成员由于对网站的各项功能和活动不熟悉,大都可被归为普通参与者之列。

(4)潜在的参与者:潜在的参与者(即通常所说的网络潜水者)指的是那些浏览网站却从来不在网络上发言的网民。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部分人不能算是老小孩网站的网友,但他们可被视为网站的潜在用户。研究潜在参与者的意义之一在于这一群体在数量上非常庞大。举例来说,截至2010年5月20日,老小孩论坛上有1.8万多名注册用户[5]。可是据网站站长王勇的估算,真正在论坛上发帖的人还不到一半。事实上,为数不少的网站用户是从潜水者转化而来的,潜水状态可被视为他们加入网站前的准备阶段;因此潜水者也是网站管理者所希望争取到的用户。笔者在老小孩虚拟社区还发现了一种可以被称为“半潜水”的参与方式,而“半潜水者”虽然不在网站上发声,却会在老小孩线下社区的活动中展露身影[6]。潜水者的活动方式是隐匿的,他们很难被其他成员发现。通过网上征集和在网下的参与式观察,笔者接触到了四位老小孩网站的潜水者并采访了他们,其中三位都属于半潜水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对老小孩网民在网上呈现的角色进行区分和归纳是为了更好地探讨网民的特征如何影响到他们通过虚拟社区获得社会资本,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分并非绝对。一方面,每一类成员角色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后达到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网民个体所呈现的角色会因时空的变换和个人的原因发生变化。

在对老小孩网站进行田野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老小孩虚拟社区和线下社区联系紧密,因此很多老年网民会同时参与两类社区的活动。但是一个成员在线上社区的角色和他/她在线下社区里的角色不一定重合。举例来说,笔者发现一个在网站上小有名气的博主可能同时也是老小孩俱乐部活动里的积极分子;但是也会遇到下面这样的情况——在网站上做潜水者,在网下是沙龙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老小孩网友中常见的情况是:某一名网上的知名博主(积极参与者)刚开始可能并不热衷于参加网友间的线下活动;但当他/她在其他网友的鼓动下参加了几次线下活动并被这些活动吸引了以后,他/她就会主动搜集线下活动的信息并增加参与活动的频率;并且由于知名博主在网络上已经小有名气,所以在网下的活动中也容易受到关注,该网友在老小孩线下社区里的角色也会逐渐地向积极参与者转化。而网民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角色身份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本章的“讨论”部分将围绕网民在线上和线下的身份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7.1.2 虚拟社区里社会资本要素的分配

1.社会资本的来源要素

本书在导论中曾提到当前中国的老年人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社会支持的渠道在减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除了呼吁社会的支持,还可以鼓励老年人去动员身边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在学者们看来,能够被动员起来的社会资源即为社会资本(杨海龙、楚燕杰,2007)。而此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探索老年网民是否可以通过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来更好地争取社会资源,即获得社会资本。通过借鉴相关学者对社会资本来源的分析,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笔者选取了以下五个要素构成考察社会资本资源的框架,它们是:共享的集体认同、义务、社会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接下来,笔者将逐一分析不同角色的老年网民在社会资本(要素)的积累上所存在的差异。

(1)共享的集体认同。共享的集体认同是虚拟社区之所以被称为社区的前提之一,也是社区成员形成充分互动和信任的基础。Baym(2000)在研究网络社区的时候就注意到并非所有的线上团体(online group)都可以被视为社区:有的线上团体是“任务导向型”的,它们为着一个共同的任务集合在一起,当这个任务完成时,团队就自动解散了;有的线上团队由于不能激发出成员之间充分的互动,所以不能使成员对团队产生认同感;还有的线上团队内部彼此孤立,缺少凝聚力。本书在第3章中论述了把老小孩网站定位为虚拟社区的缘由——其大部分成员之间能够分享共同的社区意识。而根据社区意识的定义——“成员彼此之间的归属感和依赖感”(Blanchard,2004:55),可以看出社区意识之中包含了成员对集体的认同。老小孩成员对网站所持有的集体认同感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网友们自发创作歌颂网站的歌曲,或是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作诗歌、散文,以此来抒发对老小孩网站的喜爱之情。

在老小孩社区,领导者角色的网友通常拥有最强的集体认同感。举例来说,论坛的版主都是义务为老小孩网站服务的热心网友。他们中的不少人,如“摄友天地”版的云石,“你议我论”版的若空,“新人新语”版的绿叶常青都当了六年以上的版主。而除了老小孩网站的管理者需要配合的工作外,沙龙组长会自发地组织成员开展活动。体现沙龙组长对老小孩虚拟社区认同感的一个典型事例是“老来青”沙龙的组长杨华利用在国外探亲的机会在华人群体中宣传老小孩网站。200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探亲的三个月时间里,杨华组织当地的华人成立了“卡城江浙上海联谊会老小孩计算机兴趣小组”(简称老小孩卡尔加里联谊会,这也是老小孩网站的首个海外计算机学习小组)。在采访中,杨华[7]表示,他把老小孩当成家,把三位网站的创办人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他希望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和加入老小孩网站。杨华对网站的高度认同来源于他在网站所获得的个人成长、扩大了的人际交往圈以及众多老小孩网友对他的信任。杨华提到他对于老小孩网站及其管理者怀有感恩之情。

在被问到:“老小孩网站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老小孩积极分子给出的回答是,他们把老小孩当成老年人的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情绪,获得关注和帮助。有的知名博主(如申涛、从头越)除了在老小孩网站开博客,还在其他网站,如中国最大的博客站点——“新浪博客”写博文,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只有在老小孩网站,他们才感受到了一种可以被称为归属感的情感。在老小孩博客频道首页所列出的“20位最受欢迎的博主”中一直稳占一席之地的博主申涛有三个博客,分别在老小孩网站、新浪博客和中国老年网,申涛说他还是以老小孩网站作为写博的主阵地。他说:

“新浪我也去的,但是那里作为我的仓库的。因为新浪太大了,看的人太多,你一层一层下去。而且新浪喜欢年轻人,比较新锐的,而且愿意找一些什么怪怪的一些东西,讲一些怪话,看的那些人多,特别是女性的,照片啊,看的人特多。我们的都是一本正经的,还是没人要看。你不能胡说八道。……中国老年网里面有一个‘夕阳论坛’。里面也有我的博客。‘夕阳论坛’人气不多(旺),会写的人非常少,我发了几篇以后,几乎就停在那里不动了。如果说把我所有的连续写的话,一个礼拜写两篇的话,这个论坛的版面要全部被我占领了,也不好看……”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3日)

申涛的话反映了积极分子对老小孩网站形成认同的主要原因:在老小孩网站能够获得和同龄人交流的快乐(同龄人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彼此间有更多的共同话语,也更容易相互认同);此外,老小孩网站能聚集到人气、且网友间的互动比较充分。

在访谈中,同样面对“老小孩网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不少老小孩俱乐部的理事提到他们把老小孩视为“心灵家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网站成立之初就加入的资深成员,还有不少理事(如佩佩、晚亭以及杨华)提到他们把网站的创办人当成自己的孩子,在亲眼目睹网站初创期创办者所经历的艰辛后,他们对这三个年轻人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为老年人办了好事。而网站的总编辑张志安[8]也常提到在公司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候曾得到网友们的无私帮助。在发现网站缺少运营的资金后,老小孩的网友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帮助网站渡过难关:有的人把自己家里的电脑或电扇送到了老小孩计算机培训班,老小孩的理事们还义务到培训班做讲师……

与积极参与者相比,普通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对网站以及沙龙或俱乐部的认同感都明显要低。尽管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会提到他们把老小孩网站当成老年人的家园,但更多普通参与者认为,对于他们来说,老小孩只是一个给老年人提供了交友机会的平台和获知信息的渠道,更像是一个乐园。而对于潜在的参与者来说,虽然他们通过浏览网上的发帖、博文等感受到网站成员对网站的认可和喜爱,但他们本人并没有因受到感染而在网站上注册。

(2)义务。根据对网友的采访,笔者发现:和其他老小孩成员相比,领导者角色的网民对于因参与老小孩虚拟社区所带来的义务和职责似乎更敏感。举例来说,从2008年以来,到老小孩论坛的“新人新语”板块发帖的人数逐渐减少,可版主绿叶长青仍然坚持每天到论坛上阅读帖子,给每个到论坛里报到的新成员发去表示欢迎的话语,并回答新成员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他说:

“如果哪一天我生病了,没能到论坛上去看大家新发的帖子,我就会感到很不自在,好像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9日)

虽然沙龙组长在各自沙龙内部的义务并没有被明晰地界定,但大多数沙龙组长都会想方设法为沙龙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黄花地丁是英语沙龙的组长。她在组织沙龙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缺少动力,老年人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时很容易中途放弃。为了调动和维持小组成员学习英语的兴趣,她花了不少心思。她说:

“每次举办一场沙龙活动,我至少要准备一周。想一些有意思的话题、租场地、发通知给每一个人。我身体不是太好,所以每组织完一次沙龙活动都累得不行。……但是只要沙龙里还有那么一两个人想学习英语,我就觉得我有责任要把这个活动组织起来,组织好。”

(采访时间:2008年12月8日)

然而,不论是论坛版主,还是沙龙的组长,这些在老小孩社区里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网民虽然能够敏锐地感受和履行他们对于社区及社区成员应尽的义务,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各自所领导的小组(如论坛的某个板块)范围之内的义务;对于组织之外的义务,有的领导者就表现得不那么敏感了。

和领导者相比,积极参与者对与老小孩社区相关联的义务的感知要稍弱一些。这是因为在社区内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必然地和某些特定的义务联系在一起。可是,通过参与式观察,笔者发现:一旦这些积极参与者感知到网站或网下社区碰到难题,需要网友的支持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积极地承担起这些义务,并不会像领导者那样总是把目光投注在自己的团队内部。

举例来说,当老小孩网站的管理者和中国大陆其他的老年门户网站及博客频道[9]在2009年8月至12月举办“全国中老年博客大会”时,在大赛初期,相比其他网站的参与者,老小孩网友在报名方面并不踊跃。网站的管理者便通过在网上发布宣传通告的方式来鼓励大家参赛,可一开始收效并不明显。[10]这时,一些在网站上颇有声望的老小孩博主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不仅很快报名参加了大赛,还发表博文写出自己参赛的理由,鼓励其他的老小孩网友参赛。由于每位知名博主都有一批忠实的“粉丝”,因此大赛的报名人数有了较快增长。从后来参与者发表的参赛感言来看,很多老小孩网友都是受到了某位知名博主的鼓动而报名参赛的。当笔者在网上对几位知名博主进行访谈时,他们均谈到参加博客大赛不是为了拿名次,而是希望给予网站一份支持。

对于俱乐部理事来说,虽然他们是由老小孩网站的管理者任命的,但是这份任命并没有附带强制性的任务。大部分老小孩俱乐部的理事都是在老小孩网站创办初期就加入的资深会员,其中的很多人自发地支持了网站八九年的时间。而当网站面临一些重大的决策(如改版)的时候,网站管理者也会首先听取理事们的意见。在采访中,一些理事表示他们觉得支持老小孩网站是自己的分内事。俱乐部理事之一的一休哥说:(www.xing528.com)

“我们(理事)给网站提意见,都是为了网站更好地发展。有的时候,我们下面的网友有什么意见了,我也会代他们打电话给网站的人。”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5日)

理事们不仅会自发地给网站提出建议和意见、愿意为网站作贡献;对于那些对网站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的人,他们也会表达出不满。老小孩俱乐部理事佩佩提道:

“像我们这些铁杆的,学了就要回报。有些人利用这个平台要名要利。这些人我看了要骂的。大部分人是这个网站有得玩我就来玩,你们聚会我就来,也不愿意出力,也不愿意出钱。我昨天就和王勇说你们网站以后的定位,是只要喜欢就来玩,还是有的人连会费每个月2元都不愿意交。但是一说组织旅游就来了。”

(采访时间:2008年10月18日)

与领导者以及积极参与者相比,普通参与者较少会主动地承担与老小孩社区相联系的工作。当他们置身线上或线下社区时,也较难察觉与自己相关的义务之所在。这或许和普通参与者上网的目的有关,大部分普通参与者参加老小孩社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社区尚未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常红,老小孩网站的普通参与者,在接受采访时说:

“对于我来说,老小孩网站也好,俱乐部也好,沙龙也好,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俱乐部是一样的。如果我觉得里面办的活动好,我就参加。如果没有我感兴趣的内容,我就去做别的事情。”

(采访时间:2009年6月13日)

虽然表示能够从老小孩网站获得有用的信息,但受访的老小孩网站的潜水者大多将自己定位为网站的局外人。对于那些会参加网站线下活动的半潜水者来说,他们能够在线下活动中与网站的其他网友互动,但他们对网站及网友并没有形成依恋,也不会主动为网站提供支持。在2009年的年会上,笔者接触到了两位半潜水者,一位受限于电脑水平而无法与网友保持联络——他能够浏览网页(可关注网下活动的报名信息),但不会打字和收发电邮。还有一位半潜水者,妻子是老小孩的网友,所以他能够知晓网站举办的线下活动;但他表示并不想在网上展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大多数时候,潜水者和网站保持着疏离的状态,是网站的过客;但也有的人之所以潜水是为了从旁观望和了解网站,一旦增加了对网站或网友的了解,他们有可能转化为网站的成员并积极地参与网站的活动[11]

(3)社会关系网。在第5章中,笔者已经论述了老小孩网民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既包括强关系也包括弱关系,而不同角色的成员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在形态上是否存在差别则是本章所需探索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在社区中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网友相比其他类型的网友更容易获得强关系。主要原因是不论在网上还是在网下,领导者和自己所负责的团体(论坛或沙龙)内的网友互动的机会较多;其次,不少领导者是被网友推举出来的,他们大多都具有乐于助人的特点并拥有其他网友的信任,从而能够与网友们建立起较为紧密的人际关系。

举例来说,老小孩皖马苑沙龙(其成员都生活在安徽马鞍山市)的创建者和沙龙组长新苗就得到了大部分组员的爱戴。沙龙成员都把新苗亲切地称为“老大哥”。笔者到该沙龙所在地进行采访时发现:沙龙里的大部分成员在退休前都是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马钢)的员工。新苗在退休前就是一名分厂领导,在创办了“老小孩皖马苑沙龙”后,他一方面热心地帮助其他沙龙成员学习电脑,另一方面还经常组织沙龙成员聚会。沙龙成员秋水[12]告诉笔者:“新苗就像大哥一样地照顾我们。”新苗对沙龙的付出得到了组员们的回馈。2009年6月,当皖马苑沙龙的成员听说新苗因要照顾生病的老伴而打算放弃参加老小孩全国网友年会的机会时,他们极力劝说新苗去参加聚会,并在新苗外出期间去他家里协助其子女照顾他的妻子。这也是老小孩网友之间所结成的强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积极参与者与其他网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更多地呈现出弱关系的特征。这是因为他们在积极参与网上和网下活动的同时获得了发展人际关系的广阔空间。网络社区的积极参与者更容易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与相距遥远的网友展开互动,很少去计较双方在地域、年龄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松散的人际联结在维护上所需的成本也很小。老小孩大部分的积极参与者不仅在网上冲浪,还踊跃地参与老小孩俱乐部以及沙龙组织的活动;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将在网上收获的人际关系网转移到线下。举例来说,不少老小孩博客频道里的知名博主都拥有为数不少的“粉丝”[13]。当这些在网上受欢迎的博主参与网下活动时,他们很容易就被粉丝认出,并且能较快地与粉丝在线下成为朋友。知名博主和他们的粉丝之间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大部分都属于弱关系——交往双方的联结点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他们相似的爱好或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在物理距离(实体)和社会距离(关系)[14]等方面都可能相距较远。

而通过在线及线下的参与式观察,笔者也发现:当积极参与者不仅仅在网络上保持活跃,且热衷于与网友在线下互动(如参加老小孩线下社区所组织的活动)时,他们获得具有强关系特征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本书第6章提到网民在现实社区的互动有助于把网络上业已存在的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晚亭在老小孩虚拟社区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博主,网友们曾追踪阅读她在论坛上连载的有关她赴英国照顾混血外孙女“小扣子”的日记(她写的300多篇日记在老小孩网站的旧版论坛“你我他她”板块曾创造了点击率和回帖率之最)。在2007年老小孩举办的首届全国中老年博客大赛中她获得了十佳博主称号。与此同时,晚亭是老小孩俱乐部的一名热心会员,积极参加俱乐部和沙龙组织的活动。在采访中,晚亭提到通过网上的沟通和网下的互动,她与不少老小孩网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晚亭说:

“在网上虽然可以和网友建立起一种亲近感,但只有到了网下才能把这种亲切感落实。”

(采访时间:2012年7月15日)

静葵就是晚亭在老小孩网站上的一位亲密朋友。两人因为老小孩网站而结识,静葵一直关注晚亭在论坛和博客发表的日记并经常发表回复。在四川大地震发生时,晚亭受网站管理者委托采访并报道了静葵在四川家中的生活状态。当她们在线下见面后,俩人的感情更进了一步。

“像这次我到成都去,我就住在静葵家里。她也和我很亲的。她比较年轻,在我们老小孩。……(我)去(四川)之前让她帮我介绍旅行社。她帮我定酒店、定旅行线路。后来我儿子他们走掉了……她就把我接到她家里住。她向她家里人介绍我说:‘这是我干妈。’她认我做干妈……”

(采访时间:2008年9月25日)

面对面的交流使晚亭和静葵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加深,并开始以干妈和干女儿相称。她们还结识了彼此的家人,拉近了社会距离。在这次见面后两人一直在网上保持着联系。像晚亭这样的积极参与者和其他网友之间,通过网上的联系相识,通过网下的互动而相互了解,并逐步发展成为知心的朋友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老小孩虚拟社区,普通参与者也能够通过在网上或网下社区和其他成员互动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然而,由于他们不具备领导者的影响力,同时也不具备积极参与者与其他网友所保持的较高的互动频率,所以他们通常和其他成员结成比较松散的关系纽带。当然,相比于强关系,弱关系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能够使人们接触到自身所属的社会网络之外的资源和信息(Szreter &Woolcook,2004)。这一点对于老年网友来说尤为可贵,由于离开工作岗位后较难获得拓展社会关系网的机会,再加上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有的老年人患有腿疾,不便于外出);不少老年人在现实世界里往往被囿于一个比较狭小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较难获得个人生活圈以外的社会关系。

由于潜水者不公开在网站上和其他网友交流,所以他们很难通过网站获得社会关系。但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有一部分潜水者会通过电子邮件和其他网友联系——或征求信息,或提供意见。在采访中,老小孩网站的潜水者邵先生[15]提到他曾经给一位博主发过邮件,提出他对该博主发表的某篇文章的意见。发邮件的原因是他发现这篇博文后的留言出现了比较偏颇的观点,因而给博主提供了自己的意见。邵先生说:“后来,这个博主给我回了挺长的邮件,大意是感谢我的宝贵建议……后来我们会偶尔互发邮件联系。”由此可见,游离于社区之外的潜水者也能够给社区成员贡献信息和观点;但他们难以与网友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相比之下,半潜水者由于会在现实世界里和其他网友面对面地互动,所以有机会获得松散的社会纽带。半潜水者建立人际关系的渠道受到限制,特别是他们不能够利用网络来维持从现实社区中获得的人际资源。在参加2009年老小孩网站的网友聚会时,半潜水者王先生告诉笔者说类似的全国性网友聚会他参加了两次了,通过旅行认识了不少老小孩成员,但旅游结束后,他就不再和这些朋友联系了。他说:“他们(指其他老小孩网友——笔者注)之间都是互留网名、邮箱或者QQ;我没有这些东西,也不好问电话,所以回去就不联系了。”[16]

(4)规范。本书在第5章里提到,“开诚布公”和“相互尊重”是老小孩社区里最重要的两条规范。尽管匿名是网络空间交流的一个特色,每一个老小孩成员也都拥有网名[17],但大部分的老小孩网民都会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公布给网友,并且强烈反感在个人资料里伪造性别、年龄或者其他个人信息的行为。

老小孩虚拟社区和线下社区里的领导者以及积极参与者基本上都能自觉地遵循社区里的各种规范。尽管这些老年网友不论是在网上交流还是在网下见面,都会互称对方的网名,但在交往中他们不会刻意隐匿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除了老年人对待网络交友态度审慎之外,这还和领导者及积极分子参与老小孩虚拟社区的方式有关——他们会同时在线上和线下活动。而一旦网友们在线下见面,诸如性别、年龄等身份信息都会自然地呈现出来。笔者在参加老小孩沙龙的活动时发现:网友见面时,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这两种角色的网民更经常地主动向其他网友介绍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参加了网站的哪些活动。网友们在线的聚会时彼此之间也会互相询问对方的联系信息(如邮箱和手机号)。

尽管为数不少的普通参与者能够自觉地遵循开诚布公和互相尊重这两个规范,但有一部分参与者会在网络上刻意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有的普通参与者还喜欢穿“马甲”[18]和换“马甲”,以便于在网上捉弄他人,或是为了方便发布商业广告;还有人穿着马甲辱骂他人。[19]

对于潜在参与者来说,虚拟社区内的规则很难适用于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公开地在网上发言,或是公开地与网友互动。而半潜水者会在线下的活动中露面,所以他们在线下活动中会参照其他人的言行(规范)来约束自己。

对于那些有意违背社区规范的人(常见的如捏造个人的不实信息,或是散布流言蜚语、中伤其他网友),他们会被网友们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在参加网站活动时也会遭到冷遇。

(5)信任。信任水平是社会资本所包含的一个重要要素(Putnam,2000)。在老小孩虚拟社区里,如果说开诚布公是网友开展互动的前提,那么信任则是成员互动能够持续开展和成员获得社会资本的必要条件。对于老年网民来说,信任首先意味着一种信念,即虚拟社区里的网友都是真实的,而非经常改头换面的虚拟人物。老小孩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的紧密结合帮助老年网民在彼此心中建立了信任感。一部分老小孩网友提到,尽管他们乐于在虚拟社区里结交新的朋友,但只有和网友在线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才能够彻底地信任对方。在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是否“只有和网友见了面以后,我才可能信任他/她”这一问题时,选择了“比较同意”(26.9%)和“同意”(32.7%)这两个选项的网民总比例超过了半数。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信任还意味着一个团队的成员确信在社区里对他人付出的帮助能够在未来给自己带来回报。社区成员如果能够帮助他人,就会被视为是值得信任的人(Blanchard,2004)。和其他类型的社区成员相比,领导者角色的社区成员在虚拟社区和线下社区里享有最高水平的可信度。这是因为他们通常比别的成员承担更多的职责和义务。领导者在履行职责和帮助其他成员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可信度。此外,不论是网站里的领导者,还是线下社区的领导者(如沙龙的组建人),他们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很关注个人声誉,这一特点促使他们在大多数环境下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值得信赖的社区成员。

积极参与者在老小孩虚拟社区里的可信度通常是介于领导者和普通参与者之间。他们虽然不一定像领导者那样把某一团体的发展视为己任,但这一角色的网民通常拥有比较宽广的人际交往圈,在网友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他们大多热心于参加线上及线下的活动,喜欢把所见所闻和所感在网上展现,所以在老小孩网上,笔者经常能读到反映积极参与者和网友间互动(特别是相互帮助)的故事。普通参与者的可信度通常低于积极参与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会像积极参与者那样关心其他成员的需求,同时也因为有一部分的普通参与者会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潜在参与者的可信任程度在社区里是最低的,除非他们自愿与网友沟通(如半潜水者主动参与线下活动),否则其他社区成员无法掌握潜水者的个人资料和行踪,更谈不上判断他们的可信度了。

互帮互助在老小孩社区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而这一情形发生在领导者或积极参与者之间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发生在其他角色的成员之间。老来青沙龙的组长杨华在采访中提到了他所获得的来自沙龙成员的帮助:2007年,当杨华和妻子月季花(网名,也是老小孩网站的网友)准备前往加拿大探望儿子前,沙龙的成员(主要是该沙龙的积极参与者)获知了此消息,很多人都主动提出来要给他提供帮助。

“我出去五个月了。(网友)主动地帮我带狗。我走了,定期帮我看看房子,门锁是不是砸了。他说你定期打个电话给我,我向你做个汇报。……你走了放心,这里我们来。……。比我兄弟姐妹都好,不要我操心。我把钥匙扔给他,报箱里,他都帮我处理掉。有的挨不上(帮忙)还生气,(说)‘杨老师不相信我,给他不给我’。……我要走了,他们送我。这么多,五六个包,他们主动到楼上拿下去。知道我到了,主动到我楼下等我,……把我包再拿上去……我住在六楼啊。这个很小的例子,都年纪比我大,你说一般邻居还做不到这一点,都年纪比我大,都很亲热。”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1日)

老夫妻出远门了把家里的事情托给网友来照顾,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而杨华的经历不仅说明了他和网友之间有深厚的友情,更说明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在老小孩网站上,老年网民间的付出和收获往往都不是单方面的。老来青沙龙的一些成员曾向笔者反映他们的组长杨华经常义务帮助沙龙成员修电脑以及解决电脑学习中的问题,为沙龙的发展和网友电脑技能的进步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网友们争着给杨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他们在回馈组长杨华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

尽管潜在参与者很少会主动与其他网友互动,但在访谈中,笔者却也发现有的半潜水者偶尔会向老小孩成员寻求帮助,并且大多能够得到热情的回应。而笔者也了解到,出于对网站的信任,在网站所举办的活动中,老小孩网友中的领导者和积极分子往往乐于帮助陌生的网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