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拟社区中老年网民的人际关系特点

虚拟社区中老年网民的人际关系特点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老年网民对于他们经由老小孩网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用这一对矛盾的词汇来形容网友之间情感联系的紧密程度恰恰是由网络既隔离又联结的特性所决定的。

虚拟社区中老年网民的人际关系特点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老年网民对于他们经由老小孩网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网友,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的朋友,隔着网络谁也不能真正认识谁,因为大家都倾向于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彼此始终还是“戴着面具”在交往,即便隔三差五有网下的碰面,那也是玩乐过后就如鸟兽散,所以对待网络上的朋友不能太认真,网友在一起娱乐可以,但相互间的关系绝不能和现实生活里相互了解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老同学相提并论。第二种看法是:老小孩网站里的网友关系和现实社区里的朋友关系别无二致。特别是当老小孩的线下社区成为老年网民互动的平台后,网友们的人际交往完全可以延伸到现实的时空。再加上老小孩的网友们大都以诚相待,所以网友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一样真实可信。由于网友都是因为兴趣相投而走到一起,没有利益冲突,有的时候感觉网友比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更亲切。

实际上,通过深度访谈以及线上和线下的观察,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只抓住了老小孩虚拟社区里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针对第一种观点来说,相应的现象是存在的,但老小孩网友之间通过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建立真挚感情的事例却真实的存在,并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现于老小孩网站[83]。而对于第二种观点来说,在之前学者的研究中,也有人提出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复制品,指出社会关系以人为落脚点,不会因为虚拟和现实这两个不同的空间概念而形成差异(叶勇助、罗家德,1999)。而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对于老小孩虚拟社区里的老年网民来说,虚拟社区里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并不是对现实情况的简单复制,而是有其自身的特色。

1.网络人际关系的时空特征:不在场的在场感

学者哈维(2003)提出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时空压缩”特征在经由互联网为中介的沟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空间可在瞬时被跨越,而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存储功能也确保了非同步的沟通可以实现。由于虚拟社区具有不同于现实社区的时空特点——沟通的时空同步和异步性共存,因此,网友的“在线”状态能够给网民个体营造一种不在场的“在场感”;用老小孩网友若空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独而不孤”的感觉。若空提到她每天习惯了挂在老小孩网上,然后打扫卫生做家务。老小孩网和头像在闪动的网友就像陪在她身边一样,让她感觉不到孤独。等忙完了家务想要休息时,若空再坐到计算机前去看看有没有网友给自己的留言。若空还提到有一段时间她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登录老小孩的文聊室“老年情缘谷”,她说:

“最先碰到的是一斗,还有新苗。因为他们都是一大早就到聊天室来了。我也是一大早上网。我发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就是大家都会挂在那里。四点多的时候一斗上来了,然后是新苗,再然后是林莉。当时我还以为新苗和林莉是在谈恋爱,后来发现不对。因为在文聊室里如果谁聊天下面的图示会动的,但是都没有动,但是大家都挂着。”

(采访时间:2009年6月18日)

根据对其他老小孩网友的采访,笔者发现若空描述的情景在很多老小孩网友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从中可以看出网络交流(网友的在线状态可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可以被激发起来的交流)的时空同步的特点能够帮助网友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孤独感,而信息收发的时空异步特点又让网民在与网友交流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交流的时机和频率,使得交流过程更灵活、更从容;这一特点恰恰适应了老年人非功利的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较为平缓的生活节奏。当然,对于老年网友,虚拟社区在时空上给他们带来的“陪伴感”不仅仅和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有关,还与虚拟社区的社会特性相关。正是因为老小孩虚拟社区给予了老年人归属感,社区成员之间建立了互信;为数不少的老年网民才能把网友的“在线状态”视为网友陪伴在自己身旁。对于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却缺少和外部世界沟通途径的老年网民来说,这种看似虚拟的陪伴给他们带来了精神慰藉。

2.网络人际关系的情感特征:熟悉的陌生人

在老小孩虚拟社区里,网友之间经由互动而形成的情感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熟悉的陌生人。用这一对矛盾的词汇来形容网友之间情感联系的紧密程度恰恰是由网络既隔离又联结的特性所决定的。“熟悉”描述的是网友关系的一个特点,即有的网友之间可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分享深层次的情感;而“陌生”指代的不是陌生网友之间的互动,而是指已经相互熟稔起来的网友,其人际关系多建立在化名的基础之上,交往的双方难以知晓对方全面的身份信息。正如黄厚铭(1997)所指出,人们在虚拟社区中的沟通由于不是在同一时间空间里面对面地互动,加上匿名性,因此网民之间发生碰触的不是其各自全面的人格,而只是其人格的一部分。

在老小孩虚拟社区里,由于老年网民对真实性的倚重(在网上会公布个人信息并展现自己的相片),加上线上社区与线下社区的具有紧密的连接;在很多情形下,老小孩成员的网名只是一种网络代号,失去了匿名的意义;因此老年网民们在网上所呈现出的个人信息比实行匿名网站里的网友要丰富。然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年网民们还是以网络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并对其个人信息的展开程度以及是否参与线下互动拥有选择权,所以大部分老小孩的成员仍然会和网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好似Simmel(1971,original 1908)所描述的那种与他人发生接触,却又保留着离去自由的陌生人[84]

正是这一份保有自己全部人格不被揭晓的隐秘性,使得虚拟社区的人际沟通可以触及个体深层次的隐私(黄厚铭,1997)。在采访中,笔者也发现老小孩虚拟社区的很多成员都会在网上把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向现实生活中的亲友倾诉的话说给未曾谋面的网友听。

“我就是,这些话,都没办法和我的女儿讲。她一听就说妈妈你又扯这些老黄历。……但是我就可以跟某某(老小孩的一个网友)讲,她在北京,我在上海,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我可以信任她。”

(采访时间:2009年6月17日)

更由于网络沟通的实时性和便捷性,网友之间的联系可以很及时;频繁的沟通也能促进网友间感情的升温;在采访中,有不少老小孩网友告诉笔者,他们和网友的沟通频率和亲密程度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好友。

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亲密朋友可能由于一方在网络上消失而关系中断;因此,完全建立在虚拟社区上的朋友关系可能很不稳定。在老小孩网站,不少老年网民会通过参与网站线下的活动,增加和网友面对面的互动;在增进了解的同时增加彼此的联结点,强化网友关系的稳定性。笔者也发现,当老年网友之间更多的是通过线下互动来维系最初在网络上建立起来的关系时,网友的交往可能会因为公开性(人格的全面展现)而流于表面化,从而失去了相互了解对方内心感受的机会。根据对网友采访,笔者发现:网络的隔离特性使得网民在互动的过程中更有安全感,因此很多老年网民之间在情感层面的联结恰恰是以物理空间上的相互阻隔以及对个人信息有选择的呈现作为基础的。(www.xing528.com)

3.网络人际互动交换的资源:精神慰藉为主,物质互助为辅

据老小孩网友反映,在老小孩网站里,他们和网友之间在精神层次的交流远远多于物质上的交换。网友山泉就提到她和老小孩网友之间“主要是谈心,从心理上的安慰比较多。”[85]

然而,随着网友互动的场所从网上转移到网下,现实世界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也慢慢渗透到最初在网络空间里结成的以精神交流为主的人际关系中。网友守中提道:

“在网上交朋友是需要本钱的:精力、时间、金钱……这次他请我,下次我总要还他。当时热闹热闹,回来就什么也没有了。网络呆(待)久了,也就庸俗化了。”

(采访时间:2009年10月7日)

网友之间在网上的互动需要精力和时间,在网下的互动则需要经济上的支出;因此,有的老小孩网民会把和网友的互动主要限定在虚拟空间里,要么不参加线下互动,要么是有选择地参加少量的网下活动。不少老年网民表示他们更希望发挥网友关系在情感支持方面的作用,而不希望其中介入太多的物质利益。

随着老小孩网下沙龙和俱乐部所举办的活动类型越来越丰富,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在网下活动的老年网民;相比在网络空间的交流,他们更喜欢参与老小孩所组织的线下活动。本书之前也提到有的网友会把经由网络结成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网下发展,并慢慢“抛弃”了网站这个最初的互动平台。当网民进行线下参与时,对现实资源和物质利益的考虑就会渗透到网友的人际关系中,如活动经费的筹措、活动中网友之间的分工等。如此一来,网友个体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差异也会逐步显现。笔者发现在一些线下活动中(如旅游、聚餐),个别网友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与他人产生矛盾[86]。举例来说,有的时候网友在参加老小孩线下的旅游活动时,会因为不满意大巴座位的分配或旅馆房间而与其他网友或活动的组织者产生矛盾。对于老年网民来说,拿捏好线上参与和线下参与的度,并且在和网友的相处过程中相互礼让,对他们更好地获得人际关系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4.网络人际关系的形态特征:开放与封闭并存

相比现实社区,虚拟社区的相对开放性使得其成员构成非常多元。在老小孩虚拟社区,虽然成员都是老年人(即便在老年人群体中间,也分为低龄老人、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87])但是他们来自中国不同的城市[88]、退休前从事不同的工作,文化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老小孩网友们多元的背景使得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本书在上一节也已经阐述了老小孩网友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结构以弱关系[89]为主。

而随着老小孩网友之间人际互动的频繁展开,线下社区带动人际关系网络由弱转强;一部分网友开始以论坛板块、沙龙或是核心网友为中心,结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网友守中在《当网络不再纯情》这篇博文中记述了他所感知到的“族群分类”现象:

“网络最让我们老人神往的就是那份纯情了。……现实里那种人和人之间的森严壁垒,界线分明;亲人之间的交往,也常常被利益所污染;而在网络上,大家都平等相待,以礼相对,坦然真诚,畅所欲言。我觉得上网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种轻松感,那是远离现实世界的一块‘飞地’呀!

可是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忽然发现,虚拟世界依然现实!那种‘正打歪着’、‘歪打正着’的误会不去说,就说论坛里无休止的‘辩论’,博坛上小心翼翼的跟帖,即便是难得的网友见面也会充斥着‘张家长,李家短’的谈论。最要命的是还有那种摸不到却确确实实能感受到的‘族群’分类,不小心就踩到地雷。朋友的朋友你可以不当朋友,但是朋友的敌人你必须‘同仇敌忾’。……”[90]

守中的博文揭示了在虚拟社区里存在的小圈子现象。这是当老年网民人际互动日趋紧密后,彼此间所形成的封闭的人际关系网络所带来的后果。据老小孩网站站长王勇介绍,老小孩的人际关系特点是原生态的,他们并没有进行引导。小圈子、族群分类在虚拟社区和线下社区的“天然”存在也提醒老年网民:在虚拟社区和线下社区寻求归属感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对社区(圈子)以外的成员的排斥,因为组织内部过分紧密的联结和封闭的结构可能会破坏网络交往所提供的宽松氛围,并对成员的自由造成限制,这恰恰也是强关系的负面效应的体现。

除了上述总结的网民间人际关系的四个特点,还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网络人际关系根植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影响。它的虚拟性主要体现为人际关系的弹性:一方面,网民可以控制个人身份在交往过程中呈现的程度和时机;另一方面,网民可以对互动效果进行控制,当交流的一方不满意互动的对象或环境时,可以自由地转换交流的对象、场域甚至选择退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