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小孩网站:老年网民的社会资本研究

老小孩网站:老年网民的社会资本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中考察的网站硬件主要是指虚拟社区所运行的数字平台和平台的基本功能。透过梳理老小孩网站的发展历史,读者能对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硬件建设窥见一斑。在2008年3月下旬,老小孩网站开始实行“社区型网站”的全新战略。

老小孩网站:老年网民的社会资本研究

学者Fernback(1999)提道:虚拟社区不是一件成型的物品,而是一个过程。每一个网络社区都是由它的用户、不断修正的边界和意义所界定。他认为尽管虚拟社区具有现实社区的很多特征,但最重要的是虚拟社区必须有成员之间共同分享的经验和意义。因此,本书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从用户、边界和意义三方面分析老小孩网站是否具备成为虚拟社区的必要条件,还要考察该网站成长为社区的历程。

在第2章的文献综述部分,本书已经提到社区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网站能否被视为虚拟社区的关键。而对社区意识的研究大多源自对现实社区的考察,直到21世纪初才有学者开始研究虚拟社区所独具的社区意识(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lanchard和Markus在2004年所总结出的虚拟社区的社区意识的构成要件:某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认可、成员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以及对其他成员的认同、成员间的互帮互助、成员之间结下的人际联系(友谊)、成员对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情感联系以及成员对于社区的责任感。在辨识老小孩网站是否具备社区意识时,笔者将参考以上列出的要素。

3.2.1 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硬件”建设

在分析社区成员在老小孩虚拟社区里所共享的意义前,笔者想指出被Fernback所忽略的一点,那就是虚拟社区不仅由用户、边界及意义所界定,它的建立还必须得到现实世界的支持并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通过对网站发展资料的梳理,加上对其他老年门户网站的研究,笔者把虚拟社区的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书中考察的网站硬件主要是指虚拟社区所运行的数字平台和平台的基本功能。

透过梳理老小孩网站的发展历史读者能对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硬件建设窥见一斑。在起步期(2000年底~2001年),老小孩网站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网下的计算机培训。而网站则是参加培训的老人进行练兵的场地。当时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发布信息,可供老年人互动的平台只有论坛和容量为30人的网络聊天室。2002年年初老小孩网站开办电子公告栏(BBS)。2006年老小孩开通了博客频道。历经数次改版后,老小孩于2006年年底建立了新的论坛和聊天室。2009 年11月在新浪UC建立了双麦双视频聊天室(名称仍然叫“人间重晚情”)。在2008年3月下旬,老小孩网站开始实行“社区型网站”的全新战略。新版网站主要做了两项修改:一是突出了最受网民欢迎的“博客”与“论坛”,将它们作为社区的核心来建设;二是将“俱乐部”频道改造成“交友”频道;三是在内容编辑与发布规则上,遵循“社区型网站”与web2.0的理念,在“博客”和“论坛”频道实行用户浏览、最热排行的编辑机制,将网友关注度最高的内容呈现出来。在2010年的改版中,仍然围绕建立社区型网站的理念,但加入了新的设置,如微博、群组、生命树以及百宝箱。[30]

相比较于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老小孩网站在硬件建设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在初创期,受资金限制,老小孩网站在运行的稳定性方面有所欠缺。在2007年6月,因为网站的硬件出现故障,服务器瘫痪,整个网站因此“瘫痪”了半个月,网站上用户的很多文字和图片资料丢失。[31]直到今天,老小孩网站给网民提供的硬件资源(如图片的上传空间[32])也不能和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门户网站相比。虽然网站在硬件条件方面存在不足,但在访谈中,大部分网友表示网站的硬件配置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他们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对于每次网站硬件上的升级换代以及与之伴随的功能调整,不少的老年网友总要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适应期。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尽管大部分老年网友在经历了适应期后又能自如地在新改版的网站里冲浪;但也有若干老年人因为不熟悉新的版面和功能而离开网站。

3.2.2 老小孩虚拟社区的“软件”建设

1.虚拟社区的成员构成和边界

如果说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硬件建设是由其管理者来控制的话,那么老小孩虚拟社区的“软件”建设则是由它的用户(老年网民)来完成的,在本书中“软件”特指由老年网民在虚拟社区里所创造和分享的文化

在分析虚拟社区的“软件”特点前,首先要了解老小孩虚拟社区的成员构成。在成立早期,老小孩网站的成员构成体现了较强的精英色彩。在网站创办初期,由于当时会上网的老年人非常少,网站最早的一批成员来自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批从科技教育领域退休的老人。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经济条件也较好。[33]在笔者分别对申涛(大学本科学历,退休前是高校教师)和若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退休前从事技术工作)进行采访时,他们均提到在老小孩网站上冲浪的大多是“知识老人”,彼此在交流中容易产生共鸣。

根据网站的管理者和网友反映,自从2003年上海市政府实施了“百万家庭网上行”和“扶老上网”(2003~2006年)这两项工程之后,老小孩成员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上述两项工程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培训深入到了上海的各个街道,普通的家庭妇女及退休的老年人都获得了免费学习计算机的机会。由于老小孩网站是以上两个项目的主要执行者,[34]他们在对社区居民(参与者中以老年人为多)进行培训的同时也推介了老小孩网站。并且,上海市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各个社区建设“东方社区信息苑”,[35]这使得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老年人也有了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机会。在全国范围内,计算机价格和入网费用的普遍下降也给老年人学习计算机和使用网络降低了经济门槛。在以上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用户也慢慢地从以知识精英阶层为主体转变为了以普通的退休了的工薪阶层为主体。[36]

在地域分布上,老小孩的用户最初主要集中在上海。之后,由于人际传播和媒体的报道,它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其他地域的老年网民也被该网站所吸引。但由于老小孩网站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的项目大多在上海开展,因此其线下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上海及其周边。总体来说,当前老小孩用户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是: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三角洲为联结点,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还发现:老小孩虚拟社区中存在着一些隐形的边界,其中一条边界是由社区参与者现实的身份地位所构成的。[37]在访谈中,有网友提道:网站的线下社区(主要指沙龙)有不同的“级别”。在“高级”的社区里,参与者大部分是退休的经理、厂长;如上海徐汇区的点点沙龙被网友们公认为是比较“高级”的社区。而所谓级别较低的社区,指的是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38]由于所有的线下沙龙都是由网友发起的,每个沙龙在网站里还建立了沙龙博客;所以网下的身份差别也可能造成网上的边界——在网下同属一个沙龙,具有相近社会身份的网友之间在网上的互动比较频繁。然而,笔者也发现:虽然承认沙龙在层次上存在分化,但大部分网友表示他们在老小孩网站交友时不会考虑对方真实的社会身份,“只要谈得来,都可以做朋友(霞客乡人)”。[39]

2.老年网民所创造的虚拟社区文化

老年网民自身的特点、使用虚拟社区的方式以及与其他网民互动的方式共同创造出了虚拟社区在“软件”方面的特色——网站的文化。如果要用若干词语对这种文化氛围进行描述,那么摆在第一位词语的是“真诚”。与青少年喜欢在网络社区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大部分老年网民们在老小孩网站里展示的是自己真实的信息:如在个人资料页里放上自己的相片、提供真实的出生日期等。网友之间进行互动的前提也是双方的真实和诚信。老小孩网站的资深网友秋翁这样描述了老小孩网友在网络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

“天南地北的中老年网友通过网络相识相知,这点却与年轻人中的网友有着不同概念,更与网恋无缘!但确实比年轻人交友更真诚……‘老年情缘谷’[40]真的不同于其他聊天室,这里少有欺骗、多有真诚,少有恶意、多有热情,大家都不隐瞒性别和年龄,甚至连出生日期都是公开报出来的。”[41]

笔者在参与老小孩沙龙的活动时发现,虽然网友们在线下习惯以网名相称,但大部分网友彼此都了解对方的真实姓名和所居住的城市(区域)。很多老年网民不仅在展示个人信息以及和网友交往方面表现出真诚,他们还强调自己在老小孩网站上所记录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所抒发的也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希望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在网友面前,和网友分享。

老年网民自身的特征给老小孩虚拟社区带来的第二个主要的文化特色是“怀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老年网民在网站上所发表的文字上,老年人喜欢在论坛或博客里发表追忆往事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记叙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文章普遍带有忆苦思甜的基调。由于同属一个世代(generation),因此老年网民“怀旧”的特点还为社区成员间展开互动提供了切入点。

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第三个文化特点是“淡泊名利”与“推崇奉献”,这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大部分老年网民都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采访中提到晚年生活就应该以追求快乐为中心,不要再争名逐利。与部分青年网民希望通过网络上的自我呈现来吸引众人眼球不同,老年网民更多的是把网友对自己的跟帖以及对博客文章的回复视为一种交流方式,不会在点击率上进行攀比。[42]而“推崇奉献”这一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除了与老年网民大多持有与世无争的思想有关外,还和老小孩网站的发展历史有关。之前已经介绍了老小孩网站是由三位年轻人通过自主创业建立起来,创办者们一直宣扬“扶老上网”的公益理念,坚持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培训(相比上海市市内其他的电脑/网络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较低;并不时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很多老年网友[43]在接受采访时提道:网站的创办者克服了很多的经济困难,坚持帮助老年人学习计算机;他们被这三个年轻人的诚心所打动,因此希望自己能帮助网站做些什么。于是,一部分老小孩网友自发地在网站里发布自己编写的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教程,并无私地为其他网友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帮助;还有的网友主动在网站筹办的线下活动里承担一定的职责(如为活动做筹备工作)。老小孩的网友们经常会在网上通过发表博文和帖子的形式来对某位网友的奉献行为进行肯定与赞扬。老小孩网友孺子牛还在自己的博客文章[44]中把“奉献”归结为“老小孩精神”的一个要素。

老小孩虚拟社区的文化特色是经由老年网民自身的特点和网站的特征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在此,笔者仅仅是归纳了老小孩虚拟社区里比较重要和明显的文化特点。事实上,除了真诚、怀旧、淡泊名利和推崇奉献这几个特点之外,老小孩虚拟社区还具有其他的文化特色。随着网民构成的日趋多元化,社区文化也开始多样化,但上述的三个特点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并带动了网友的社会资本的发展;具体情况将在第5章和第6章里介绍。

3.2.3 老小孩虚拟社区的社区意识

在拥有了用户,形成了边界以后,网站转化为虚拟社区还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网络成员所普遍具有的社区意识。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在老小孩网站,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可度相当高。在网络文本里,大部分网友都表达出将网站视为成员共同体的想法。虽然老年网友不会直接把老小孩网站称为社区,但在他们在自己发表的博客文章里大多把网站称为“家园”。在访谈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老小孩网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此外,成员之间的信任、互助以及对社区因依恋而生的责任感也是老小孩网站社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网友的个人认同和虚拟社区定位相契合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老小孩成员在个体层次的认同和他们对自己所归属的虚拟社区(集体层次)的认同高度契合。这是因为网友个人的自我认知和网站的定位相一致。首先,与大众媒体所呈现出的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不同,老小孩的网友没有给自己打上衰老和古板的标签;相反,他们对自身的评价较高,尤其是在年龄认同方面很积极。这一点仅从老小孩成员的网名和签名档上就可见一斑。如这些网友的名字:“夕阳不是黄昏”、“从头越”和“老要学”等。快乐涌泉在签名档上写着“阅尽春秋忘却老,青春依旧心中撩”。晚亭的签名档写着“夕阳无限美,晚霞更娇艳,亭前开万朵,孤芳需自怜?”在采访中,当问及是否感到衰老这个问题时,老小孩网友们都表示:在生理上他们承认自己老了;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因为退休后能够在网络冲浪,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越来越年轻了。

比照老年网友对其自身的积极认同,老小孩网站所宣扬的老年人也可以追赶时代潮流,晚年生活要丰富多彩的理念(老小孩网站的标志语为“让你年轻让你行”)与前者是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老小孩的网友们逐步建立了对网站的认同。集体层次认同的重要表现是:大多数网友们都认可“老小孩精神”。尽管受访者对老小孩精神的阐释不同,但大部分人都提到了以下几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年龄和生活、享受在网上冲浪的生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及热心于网站的公共事务。老小孩精神既是对网站成员个体特征的概括,又可被视为老小孩社区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具体的表现方式上,有的网友自己填词作曲,谱写了《老小孩之歌》;更多的网友是通过在博客和论坛里发表文章来抒发对网站精神的认可和热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网友孺子牛所写的《我心中的老小孩》系列,共五篇文章。文章里总结了老小孩的发展特色,表达了网民对网站的支持和建议。在《我心中的“老小孩”之一:“四个结合”是“老小孩”网站的特色》(2007年9月19日)一文里,孺子牛写道:

“我访问过不少网站。有关老年人的网站如‘老人坊’、‘老年博客’、‘老顽童’……也都不错,……但是自打参加‘老小孩’2007上海年会后,上述网站我就很少去了。为什么呢?好像它们总少了点亲切感。我开始琢磨,为什么‘老小孩’与众不同呢?慢慢的,我开始悟出下面一些道理来。是否正确,欢迎网友批评和讨论。”[45]

在总结了网站的四大特色后,孺子牛在结语中写道:

“现在,网络世界网站林立,竞争十分激烈,要坚守‘老小孩’这个阵地,坚持为银色老人群体服务,大力发挥‘老小孩’的特色,如能做到人无我有,以‘特’取胜,也不失为‘老小孩’网站一种竞争的策略。”[46]

从网友孺子牛的发帖可以看出,正是基于对老小孩虚拟社区的认同和喜爱,他才会主动关心网站的建设,并诚恳地提出批评和意见。(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网站比较活跃的成员对老小孩网站享有高度的认同外,受访的网站新成员与潜水者都表示能够观察和体会到网站对网友的向心力。在接受采访时到网站开博客仅两个月的晓林说,她虽然加入网站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得到一些网友的帮助,她说:“老小孩的网友们多才多艺,待人热情……感觉这里(指网站)像个大家庭。”[47]一直只是浏览老小孩网站内容的潜水者邵先生表示:“老小孩网站和其他的网站不同,能够把网友在网上和网下团结在一起。”[48]网站能够得到潜水者的认可,更证明了网站所具有的凝聚力。Blanchard(2004)曾指出:在虚拟社区里,数量最庞大的参与者是潜水者。虽然在2009年,老小孩网站的注册用户有一万多人,但据站长王勇的估计,经常在网上发帖和参加网下活动的大概只有三四百人。笔者在参与网友们线下的活动时接触到了几位像邵先生这样的潜水者,他们中有的是老小孩网友的亲戚或朋友。虽然没有以发言的方式参与网站活动,但他们表示通过阅读其他网友的发帖,可以感受到网友们对老小孩网站的认可和喜爱。

2.网站成员之间相互认同

网友们对老小孩网站的认同还建立在对社区中其他参与者的认可之上。网友佩佩提到她之所以会对老小孩的同伴们有这么深的感情,主要是因为:

“我感到我们有缘,有共同的喜爱,健康向上……”

(佩佩,采访时间:2008-10-18)

网友对老小孩成员的整体评价还包括:

“来老小孩网站的人都是一群老顽童,我们是一群快乐、好学的老小孩。”

(佩佩,采访时间:2008-10-18)

一些受访者提到他们也在QQ空间或是新浪开有博客或“做客”过其他的老年网站;但只有在老小孩网站上他们感受到了亲切感和归属感。网友秀外慧中就曾提到她在QQ空间开了博客,但浏览者以年轻人为多,共同话题很少。

与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相比,老小孩网站把服务对象锁定在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同龄人所拥有的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集体记忆使得成员之间更容易找到默契。如不少网友在博客日志分类中都有回忆知青岁月这一项,从回帖的数量和内容来看,这类文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强烈共鸣。

在采访中,不少老年网友表示退休后人际圈子缩小,因工作而结识的朋友少了;但老小孩给他们提供了通过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机会。申涛在博客文章(2007年8月2日发表)里记述了自己退休后找朋友的过程:

“我好多次在公园和老年活动场所企图找到我的知音,然而,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有时想想,是不是太清高了点?小小的知识分子,有什么了不起的?……有几次我尝试着接触了几个老人,可谈上去感觉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语言……有时自己也想想开一点:‘我又不是找女朋友,要求这么高做什么?’但一到实际生活中,就又陷入了自己束缚自己的怪圈……正在我苦苦‘上下而求索’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了计算机,……在某一天,又遇见了老小孩网,试着进去逛了一圈。嗨!一见钟情!从此,就和老小孩结下了缘,交上了竟然和我兴趣爱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批老朋友,这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49]

申涛的经历反映出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是网友之间形成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基于对老小孩成员的采访,笔者发现:网友之间的相互认同是以信任网友的人品为前提,以具有相似的经历和兴趣爱好作为必备条件。还有不少网友会基于对网站的信任而愿意相信老小孩的网友。

3.社区成员间的互信和互助

通常来说,在虚拟社区里,成员是通过发表文字来为自己建立某种身份定位;同时,他们也通过其他成员发表的文字来认识,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个性(Blanchard,2004)。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构建多元的身份。网络空间既给人们打破现实的身份束缚提供了机会,也造成了信任感的流失。有意思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的匿名效果在老小孩社区的大部分成员之间被消解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重视诚信,交友非常慎重,所以他们的个人认同在表现层面并没有出现像年轻网民那样喜欢改头换面(或虚拟身份,或是穿上一件又一件的“马甲”)的情况;另一方面,老小孩网友之间的网下互动频繁,面对面的交往有利于网友交换和确认彼此的真实身份。虽然在参与网下的活动时,老小孩的网友都互称网名;但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后,他们之间的很多人会变得像现实生活中的老朋友一样熟稔,不少成员对网友的真实姓名、退休前的职业以及基本家庭情况都有了解。有的人还会以兄弟姐妹甚至爸妈等称谓相称,如家住四川的网友静葵就把家住青岛的82岁的网友白菊称为干妈。

此外,大多数网友认为自己和其他网友在网上发布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因此通过阅读其他网友的文字可以了解他/她的为人。晚亭[50]提道通过阅读网友的博客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见文如见人”。

在网站走过的发展历程中,老小孩网友之间展开互助的事例非常多。从在网上对网友的嘘寒问暖到在网下带着生病的网友求医问药。而互助的产生离不开网友对社区以及其他成员的信任和认可……并且,网友在网下的互助还能加深他们对虚拟社区的感情。如老小孩网友“病牛”在《知音助我驱病魔》(2007年8月13日)的博客文章中记叙了2006年他到上海的医院做手术时,老小孩的网友对他的帮助——论坛里的网友们都带着小礼物到病房来探望他,其他省市的网友还通过电话或短信发来问候。他在文中写道:

“胸中浸润着网友们真挚的情谊,对于日后我的康复有着直接的影响:每当胸部刀口疼痛难耐时,想起朋友们的鼓励,就忍、忍,疼痛就不胫而走,减轻了很多;……每当面对食物毫无食欲时,我就心里默默强迫我自己:‘这口为大海吃,吃下去!’接着又默默地对自己说:‘这口为雪莲吃!’……数遍许多网友我才吃进好多口。当然有时也想着爱人、外孙们,会默默以他们的名义强迫自己咽下一口;……你相信不?这还真正起了大作用呐!因为我希望还要与大家一起,还希望与大家能够继续在网络上驰骋、交流,我还离不开‘老小孩’啊!”[51]

本书在第6章里还将对网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互助情况做进一步的阐释。值得注意的是网友之间开展互助的形式是以精神支持为主;也有一部分网友(特别是居住地域相近的网友)会给彼此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4.成员对网站的责任感

除了喜爱和认可老小孩网站,访谈中,不少网友表达了他们希望报答网站、为网站服务的感情。早在2001年就加入网站的佩佩说:“像我们这些铁杆的,学了就要回报。”网友对网站的认同感来自网站多年来为扶老上网所做的努力,而责任感则来自他们和网站共同成长的经历。对于网站创办者和工作人员的付出,不少网友都怀有感激之情。晚亭说:

“我觉得这三个年轻人的那种精神特别感动我。我觉得年轻人这样为我们服务,我觉得很幸运。我觉得也必须,除了爱恋、爱慕之外呢,总觉得应该为老年人做点什么。可是做什么呢,也不知道。就觉得很愿意到这个网站来。”

(采访时间:2008年9月25日)

在网站创办初期,看到网站的创业者放弃了原来薪酬优厚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带领老年人学习计算机,老年学员们纷纷自发地支持网站:有的学员主动给培训班捐款捐物,还有的老人加入了老小孩志愿者的队伍,在结业后义务地为其他老年人授课或提供电脑方面的咨询、维修服务。如今,老小孩计算机培训班的早期学员逐步成长为网上社区或网下俱乐部和沙龙的骨干。“老小孩讲师团”里的一些讲师就是从老小孩计算机培训班里走出来的。露西和杨华都是老小孩计算机培训班最早的学员,现在的他们是网站里最受欢迎的计算机老师。2008年11月,当杨华到定居加拿大的儿子处探亲时,他也不忘向当地的华人宣传老小孩网站,并建立了老小孩网站第一个海外联谊会“老小孩卡尔加里联谊会”。

网友对网站的责任感还表现在当网站出现问题时,他们给予管理者的理解以及对网站不离不弃的态度。2007年6月22日至7月5日,老小孩网站因为技术故障而瘫痪了两星期。通过阅读事件发生后网友们的发帖,笔者发现:虽然很多网友表达了担忧和焦虑,但大家没有太多的抱怨;不少网友还回帖安慰自责的网站管理者并提出改进建议。在故障排除后,网友们又重新聚到老小孩网站。除了把办好网站当成自己的责任,在采访中,不少网友还表达出对网站的依恋,夏青提道:

“网站瘫痪时,除了发邮件,上网都不知道做什么好,每天都还会习惯性地点一下网站的地址,看看好了没有。”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