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霍加特(1918—2014)出生于英国利兹一个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8岁时成了孤儿,随后由他的祖母、姨妈等共同抚养长大。在库克伯恩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利兹大学学习,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二战”[1]时霍加特曾在北非战场服役。1946年至1959年他在赫尔大学的成人教育部担任文学教师,之后又在莱切斯特大学担任英国文学高级讲师。1960年,霍加特作为主要辩护者为企鹅书店出版的D.H.劳伦斯《査泰莱夫人的情人》正名,诉讼的胜利使得霍加特得到企鹅出版社的资金资助,它的一个成果便是1964年霍加特在伯明翰大学创办了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是时他已经在伯明翰大学担任英国文学教授。1976—1984年,霍加特在伦敦大学任教直至退休。除了从事教职之外,霍加特还活跃在社会公共文化领域与各式委员会之中。1971-1975年,霍加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副理事长,从事艺术、文化、广播与教育相关的诸多活动。他也曾任广播研究委员会主席、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等;参与致力于青年服务的阿尔伯马尔委员会、皮尔金顿委员会、里斯讲座等等。
霍加特是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开山鼻祖,而伯明翰中心秉承了英国新左派的学术传统。霍加特虽非如霍尔、威廉斯、E.P.汤普森一般投身于新左派刊物,但与新左派亦关系密切,经常被邀请至《大学与左派评论》刊物俱乐部担当主持。除了代表作《识字的用途》(1957),霍加特先后共出版了27本著作,涉猎范围非常之广,从文化分析《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995),到个人反思《最初与最后的事》(1999),再到多样主题的散文集,如《对话》(1970)、《英国气质》(1982)、《两个世界之间》(2001)等,种类繁多。霍加特在其八十四五岁的高龄之际依旧笔耕不辍,出版了《日常语言与日常生活》(2003)、《大众社会中的大众媒体:神话与现实》(2004)。所有这些著述与他极为丰富的职业生涯,无不反映了霍加特作为一个关注社会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之中,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中,从社会内部寻求改变。
注释(www.xing528.com)
[1] “二战”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