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上帝之鞭:阿提拉
游牧民族们将阿提拉描绘成一位马背上的勇士,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则将阿提拉描绘成一个浪漫的吟游诗人,错认祖宗的匈牙利人则将阿提拉塑造成了一个谦谦长者、伟大国王。
关于阿提拉的形象最权威的描述来自亲眼见过阿提拉的罗马史家普里斯库斯,然而,基于同样的描述,不同民族的人们,却有自己截然不同的理解,以下一些描绘阿提拉的图片来自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民族,游牧民族们将阿提拉描绘成一位马背上的勇士,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则将阿提拉描绘成一个浪漫的吟游诗人,错认祖宗的匈牙利人则将阿提拉塑造成了一个谦谦长者、伟大国王。好在我们这里不用去管阿提拉到底是个什么样,读者自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幅肖像做男主角,然后继续看下去。
◎15世纪意大利人铸造的银币中阿提拉浪漫的吟游诗人形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阿提拉大约生于公元400年左右,434年他和哥哥布勒达一起杀死了他们所有的竞争者,共同登上了匈人王位。那些没有来得及杀的反叛者逃入东罗马帝国避难,阿提拉兄弟随即借口东罗马帝国包庇反革命分子,渡过多瑙河,杀入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惊慌之余,派出和谈代表,前往阿提拉兄弟大营,阿提拉坚持要东罗马使者坐在马背上和他们谈,“马背上的谈判”遂成了以后和匈人谈判独特的风景线。在双方签订的《马尔库斯条约》中,东罗马帝国几乎接受了匈人的所有要求:不仅交出了所有的反叛者,还赔付了一大笔的年贡和赎金。匈人退兵后,东罗马皇帝提奥多西斯二世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加固了君士坦丁堡城墙,并修建了一条海上城墙,还加固了多瑙河边境上的防御体系,提奥多西斯二世的防御工事在日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君士坦丁堡长城,使君士坦丁堡在此后的1000年里屡屡成为外族入侵者难以逾越的屏障,而不平等的《马尔库斯条约》所带来的3年和平,意外地成为了延续东罗马帝国国脉的关键因素。
◎日耳曼古典诗篇中的阿提拉彪悍的游牧统帅形象
◎14世纪《匈牙利编年史》中的阿提拉插图,完全是一个谦谦国君的形象。
此后的3年时间里,阿提拉兄弟的视线离开了罗马帝国,转而入侵波斯萨珊帝国。然而在亚美尼亚,他们被波斯帝国的反击所击败,于是,他们放弃了征服波斯帝国的念头,再次掉头转向西方。
公元441年,匈人再次强渡多瑙河,侵入东罗马帝国。由于帝国多瑙河防线的罗马军团已经被之前由于汪达尔人入侵迦太基(440年)以及波斯入侵亚美尼亚(441年)而抽调了一大半,所以匈人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击破了多瑙河防线,他们深入巴尔干半岛的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洗劫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地区。提奥多西斯二世再次答应给匈人大笔赎金后,匈人暂停了进攻,而东罗马帝国则将他北非的军队调回了巴尔干,准备和匈人决战。443年,阿提拉兄弟再次对东罗马帝国发动进攻,这次进攻,他们直扑东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匈人骑兵横扫麦西亚行省(今保加利亚)和色雷斯行省(在今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一路上塞迪卡(今索非亚)、菲利波波利斯(今普罗夫迪夫)、亚德里亚堡相继陷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帝国的所有军事设施和武装力量被摧毁,然而,由于匈人缺乏攻城工具,无法攻破坚固的君士坦丁堡的长城,君士坦丁堡才得以幸免。提奥多西斯二世被迫承认战败,签订了屈辱的《亚德里亚堡条约》,付出了6000罗马磅(约2000公斤)黄金的赔款,岁贡则提高了三倍,达到2100罗马磅。
罗马历史学家普里斯库斯对于阿提拉形象的描述
他的身材又矮又胖,头颅很大,眼球深陷在眼眶内,肤色很深。他长着一个扁鼻子和稀疏的花白胡须,肩膀特别宽。他的身材十分强壮,但看上去并不匀称。他是一个生来就是要震撼所有的民族、恐吓所有的国家的伟人,那种不同寻常的自信从他的肢体动作上表露无遗。他经常野性地转动自己的眼球,仿佛喜欢看到别人被他的这个动作吓坏的样子。
◎君士坦丁堡的提奥多西斯长城,这可能是西方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段防御工事,这段城墙先后让匈人、阿拉伯人、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维京人无数次胆战心惊,是拜占庭文明得以延续的最重要物质条件。
◎东罗马皇帝提奥多西斯二世(408~450年在位)雕像,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公元445年,阿提拉的兄长布勒达去世(根据传统的说法,是阿提拉下手加害的),阿提拉吞并了兄长的领地和部属,成为匈人惟一的领袖。征服东罗马帝国,成为他登基后的最直接目标。而在东罗马帝国这边,却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天灾人祸不断。首先,是在445年,君士坦丁堡爆发了暴乱,随后,在445~446年,一场瘟疫加上大饥荒袭击了帝国,到了44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又摧毁了大段的君士坦丁堡城墙。阿提拉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他再次南渡多瑙河,穿越麦西亚,沿路击败了由哥特将领率领的罗马军队后,几乎不受任何抵抗地洗劫了整个巴尔干,直到今天希腊东部的塞莫皮莱(即著名的希波战争古战场温泉关)才停住脚步。然而,在君士坦丁堡,由于军民们及时修复了城墙,在某些地段甚至修筑了新的城墙,君士坦丁堡才得以再次幸免于难。但447年,阿提拉对东罗马帝国的入侵是灾难性的。据东罗马史家记述,共有100多座城市被占领和摧毁,被杀的人难以计数。匈人占领了教堂和修道院后,还杀了无数的修道士和修女。阿提拉提出的和平条件是东罗马帝国必须让出多瑙河南岸的大片国土,东罗马历史学家普里斯库斯奉命来到阿提拉的营地和匈人谈判,最终东罗马帝国以割地赔款的方式换取了匈人的退兵(但由于提奥多西斯二世的去世和阿提拉注意力的转移,该协议最终未执行)。而普里斯库斯在这次谈判过程中也留下了欧洲人对阿提拉和匈人近距离观察的大量描述,这些给后人研究匈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上帝之鞭”的来历
“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传统上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对于阿提拉的绰号。根据教会文献记载,阿提拉宣称自己是奉神谕来惩办世上的罪人的,也就是“上帝之鞭”,它后来成为阿提拉的绰号。但这个记载仅仅是百年之后的传说而已,已经自称是“上帝”和“神中之神”的阿提拉不大可能自降一级以“上帝之鞭”自居。这个词也不是阿提拉时代的发明,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的父亲哥德吉塞尔(Godegisel)名字的意思就是“上帝之鞭”。公元410年,圣奥古斯丁又在他的布道词中提到了“上帝之鞭”一词,而他指的是当年攻占罗马城的西哥特王阿拉里克。如果阿提拉真的自称过“上帝之鞭”的话,那他也只不过是第三条鞭子而已。
447年阿提拉对东罗马帝国的入侵是灾难性的,据东罗马史家记述,共有100多座城市被占领和摧毁,被杀的人难以计数,
◎14世纪的《匈牙利编年史》中的匈人围城景象的插图,需要指出的是,这幅插图中匈人的武器、盔甲、城堡的构造都存在时空互换的错误:匈人的装备活生生类似于十字军,而城堡式样则完全是后罗马时代的中世纪城堡样子。
◎19世纪匈牙利画家提安根据普里斯库斯《拜占庭史》中的记述,绘制的《阿提拉的盛宴》。画中中央的坐着的是阿提拉,在他身边的小孩是他的长子埃拉克,左上角和右上角的是阿提拉的两个夫人,在右面坐着的是东罗马谈判代表团,其中的白胡子老人就是普里斯库斯,他手上拿着的书,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名著《历史》。 现存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国家美术馆。
欧洲匈人大迁徙的路线(www.xing528.com)
由伏尔加河流域出发,先后征服了外高加索、顿河流域、第聂伯河流域、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此后,先后袭扰巴尔干、高卢和意大利。
◎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425年~455年在位)一家。左起:瓦伦提尼安三世皇帝、霍诺丽娅公主、普拉西迪娅皇太后。
正在阿提拉准备下一次对东罗马用兵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将阿提拉的视线引向了西罗马帝国。当时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妹妹霍诺丽娅想逃婚,于是派人去恳求伟大的阿提拉帮她,并附上了她的一枚戒指作为礼物。阿提拉将这枚戒指理解为霍诺丽娅向他求婚,于是欣然接受,并向瓦伦提尼安三世提出要一半的西罗马帝国作为嫁妆。瓦伦提尼安三世发现了这个计划后,立刻将其妹妹流放,并严肃地告诉阿提拉,这个婚约是无效的。阿提拉一怒之下,放弃了攻打东罗马帝国的计划,决定率领被他征服的日耳曼人和阿兰人的仆从军,大举进攻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军队屠杀处女,在中央被刺杀的女子,是日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女的厄休拉(Ursula)。
451年1至2月,阿提拉把军队集中在匈牙利草原之后向高卢进军,匈人军队首先碾碎了莱茵河畔的勃艮第王国,此后洗劫了北高卢、特里尔、梅斯、南锡、兰斯、亚眠,一座座罗马要塞相继陷落,这些罗马城市大多被阿提拉一把火烧光。在渡过莱茵河的时候,阿提拉部队还拦截了1万多名从不列颠岛前往罗马朝圣的处女,这些圣女坚定地拒绝了阿提拉军队的侵犯要求,阿提拉一怒之下将这1万多名圣女全部杀死,其暴行震惊了罗马教会。
◎圣女吉内维芙觐见阿提拉
罗马在北高卢的力量几乎已经被摧毁,现在该轮到巴黎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拯救它了,看来只有依靠神迹了,然而巴黎真的奇迹般地被拯救了,阿提拉过巴黎居然不入,放过了满城百姓。据后来罗马教会的说法,拯救巴黎是巴黎主教日耳曼(死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日耳曼,成为巴黎的土地公公)家里收养的一个7岁的孤女吉内维芙,这个小女孩带人闯入阿提拉的大营,一手握着十字架,一手勇敢地将阿提拉手上的剑插回了剑鞘,成功感动了阿提拉。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巴黎的得救绝对是个奇迹。巴黎在阿提拉入侵前,只是北高卢普通的一个城市,在北高卢大部分城市被匈人踏为废墟后,只留下一个巴黎完好无损,这样巴黎才得以发展成为日后北高卢绝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绘画作品《沙隆会战中的匈人》
离开巴黎后,阿提拉南下包围了高卢中部最大的城市奥尔良,一旦奥尔良陷落,罗马在高卢的统治基本就不复存在了,直到这时候,西罗马帝国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7月14日,罗马统帅埃提乌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和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率领的以西哥特人为主的日耳曼联军结盟,发兵解除了匈人对奥尔良的围困。阿提拉开始向特鲁瓦方向撤退。7月20日,在一个叫沙隆的地方(在特鲁瓦以北),双方主力遭遇,爆发会战,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阵亡,但罗马-西哥特联军却成功击退了阿提拉。这场战役几乎算不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因为它对于挽救西罗马帝国毫无帮助,但它确实是欧洲人对于阿提拉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拯救了罗马和日耳曼世界,吉本对于沙隆会战的评价超酷且精辟:“迫使(阿提拉)从莱茵河撤退,无可置疑的,是以西罗马帝国的名义,赢得的最后一场胜利。”
◎教皇列奥一世(440年~461年在位),是第一位被尊为“大教皇”(The Great)的教皇,在他主持罗马教廷期间,罗马教廷开始确立了其在天主教的“中央集权”地位。
之所以说沙隆会战不是决定性的,还因为阿提拉的实力在会战中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阿提拉在当年冬天撤退回家过年后,翌年,也就是452年春天,阿提拉就再次重申了和霍诺丽娅公主的婚约,并以此借口入侵意大利,他的军队洗劫了米兰、帕维亚等无数城市,并将罗马帝国名城阿奎莱亚(在今意大利东北乌迪内省)夷为平地,阿奎莱亚此后再也没有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逃离了当时的首都拉韦纳,而埃提乌斯的罗马军团则根本不敢来意大利挑战阿提拉。然而,阿提拉并没有继续向罗马挺进,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他会见了由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以及两位罗马执政官组成的代表团,然后神秘地退兵了——既没有带走霍诺丽娅,也没有获取他要求的领土。
◎拉斐尔的画作《教皇单骑退匈人》,图中提着宝剑提供空中支援的是圣彼得和圣保罗两位前辈。现存于梵蒂冈教堂。
有关这次阿提拉神秘退兵的原因,引起了后人的猜测,很多人认为是阿提拉的部队爆发了瘟疫,阿提拉不得不决定退兵;罗马史家普里斯库斯则猜测是因为阿提拉想到了第一个攻陷罗马的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的下场——410年,阿拉里克率军洗劫了罗马后,很快神秘去世,感到攻打罗马不祥而放弃的。而天主教会则宣称阿提拉退兵是教皇谈判以及圣保罗和圣彼得显灵的功劳。
根据普里斯库斯的说法,阿提拉死于他与希尔迪珂的新婚之夜。但后来却演化出了希尔迪珂在新婚之夜谋杀阿提拉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很合西方人的口味,因为这和《圣经》中非利士人对付大力士参孙的方法差不多,很有传奇色彩。
◎19世纪法国画家维莱克勒的油画《阿提拉之死》,图中的希尔迪珂表现得如同一个为国献身大义凛然的女间谍。
阿提拉撤军后,按照他的路数,在高卢和意大利折腾完后,必然会将矛头重新指向东罗马帝国,何更况东罗马的新任皇帝马西安还撕毁了448年的《和平条约》,拒绝将多瑙河以南的土地割让给匈人。452年的冬天,整个东罗马帝国都沉浸在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慌之中。阿提拉则在出征之前的453年春天,见缝插针,又娶了一个名叫希尔迪珂的勃艮第女孩。不想这一平常的举动,竟然送了这位“神中之神”的性命。根据普里斯库斯的说法,阿提拉死于他与希尔迪珂的新婚之夜。虽然对于50多岁的阿提拉来说,喝酒过量,一夜暴卒并不奇怪,但后来的法国人民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功劳算在了自己人头上,演化出了希尔迪珂在新婚之夜谋杀阿提拉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很合西方人的口味,因为这和《圣经》中非利士人对付大力士参孙的方法差不多,很有传奇色彩。
圣经中的大力士参孙
参孙是《圣经》中的以色列人大力士,他力大无比,无人能敌,以色列人的对头菲利士人为了找到对付他的办法,送给他一个女子——史上第一位女间谍,在床笫间套出了他拥有神力的秘密——头发,于是在参孙睡着后,菲利士人和女间谍将参孙的头发剪去,终于拿下了这位以色列大力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