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前奏
46亿年前,那个红彤彤的地球上应该没有历史,6亿年前,繁荣的海洋世界没有书写出历史来,2亿年前,雄姿英发的恐龙先生也引不起历史学家的丝毫兴趣。历史诞生于300万年的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边,露茜女士——一头南方古猿(生物学学名是南方古猿阿尔法种),死于一场部落内部争斗,她老人家受伤的遗骸写就了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人类可能的起源地
奥莫河位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交界的鲁道尔夫湖流域,在东非大裂谷带上,超过2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化石可以在它的河谷地质层中找到,被认为是人类可能的起源地。
这位人类的老祖母——我们不妨称其为“夏娃”——生活的“伊甸园”,富饶美丽,地大物博。然而造物主似乎早就打定主意要将夏娃的子孙逐出伊甸园,在此后的150万年间,东非的气候开始变得恶劣,草原植被被破坏,大批食草动物死亡甚至灭绝。“夏娃”的一支后代——南方古猿鲍氏种物竞天择,居然进化出了强有力的下颚、尖利的牙齿和出色的消化系统,因而可以咬断并消化植物粗壮的根茎,这些食草的鲍氏人,是当时生活条件最优越,身体条件最好的人类始祖。优越的身体优势使他们安于现状,在伊甸园中继续享受着进化所赋予的美妙人生,然而,随着自然条件的持续恶化,这支进化得很出色的“人类”,在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也许那时候鲍氏人连植物的根茎也吃不到了,而老祖母的捕猎能力,却已经伴随着进化的优势而退化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出悲剧。
◎尼安德特女人(复制画像)
与鲍氏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一群人,被称为“能人”,他们进化得不好,身材单薄,消化系统无法消化植物,他们基本上属于食腐动物,和鬣狗、秃鹫为伍。东非的原野上可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为了生存,没什么能耐的“能人”们惟有浪迹江湖,100万年前,能人走出了非洲,走出了人类大迁徙历史的第一步,这支四肢单薄、行动迟缓、但绝不缺乏勇气和毅力的人类,穿越了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70万年前,来到了印尼的爪哇国、德国的大学城海德堡;50万年前,他们“建都”北京周口店山洞。造物主赋予的身体条件不行,他们就发展自己的大脑,他们学会了集体捕猎,学会了使用火,而迁徙则成为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本能。
20万年前,在第二次冰川期结束后,顶着极大的脑袋的尼安德特人出现了。这些尼安德特人可能又是一次进化论的杰作,他们大脑发达,脑容量要比现代人大10%以上,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的智力也许要比现代人更高。他们骨骼强健,尤其是手臂的肱骨和大腿的股骨比现代人强壮得多,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的臂力肯定更大,奔跑能力更强,因而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和现代人祖先(比如当时同在欧洲和近东的克罗马农人)相比,生存能力应该更强,生活质量应该更好,然而,人类历史却再一次抛弃了进化成功者。
10万年前,北半球开始了它最近的一次冰川期,北半球大片陆地被严寒所笼罩,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西伯利亚的气候还要恶劣得多。由于身体和耐寒能力上的弱势,现代人的祖先开始了一种类似于候鸟一般的流浪生涯,他们在大片冰川的缝隙之间寻找他们的栖身之地。频繁迁徙的结果,是在整个冰川期内,现代人的活动区域不减反增,人口也大大增加。比如克罗马农人,在冰川期中,从西亚到欧洲南部直到北非,在没有被冰川覆盖的地区,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然而,更强壮,更耐寒,也许还更聪明的尼安德特人,却依然坚守他们的“定居生活”——穴居,冰川期内尼安德特人依然活动在北欧、黑海北岸等冰川边缘地区,人数稀少的尼安德特人,困守在他们的山洞寓所中,各支种群之间缺乏融合,在长期的近亲繁殖过程中,他们的种群质量和数量不断下降,终于在大约4.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悲剧性地灭绝了。大迁徙再一次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www.xing528.com)
还是由于身体上的劣势,现代人很早就开始使用工具。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除了制造石制工具,最大的发明是认识到动物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大约在14000年前,第四纪冰川的晚期,人类驯化了第一种野生动物,他们把一种比较温顺的狼——狗——驯化成了一种帮助人类发现外患、寻找猎物的工具。随着狗的大量使用,人类的又一个器官被解放了出来,那就是鼻子。人类鼻子的嗅觉功能大大退化,空闲之余,人类开始利用鼻子做造物主不曾安排的工作,人们发现了鼻腔和喉腔在声带的配合下,能形成有效的共鸣,并发出一系列迥异的音节:这是人类摆脱动物的最后一步,从此,人类不用再像黑猩猩或者尼安德特人那样,只能通过单声道,发出含糊不清的呜咽或是咆哮。以人类的智力,当不同音节的发声技巧被掌握后,大自然最为奇妙的声音——语言——的诞生几乎可以说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巴别塔
“巴别塔”是《圣经·旧约》中对于人类语言隔阂的解释。其中说到,大洪水后挪亚(也译为“诺亚”、“诺西”)的子孙东迁,并很快恢复了元气,在一个叫示拿的好地方,人类打算修建一座通天塔,作为后人集散的固定标志。人类的力量很大,很快塔就造得直冲云霄了。这工程惊动了上帝耶和华,看到人类联合起来的能力如此之大,不免有点担心,他决定改变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彼此不能交流思想。于是,耶和华使众人各说各的语言,一个人说的话,只有周围几个人能明白,塔顶和塔底的人们无法沟通,塔自然无法建下去了,由于语言的变乱,通天塔半途而废。而“变乱”一词在希伯来语中读作“巴别”,故而后人称这座未完工的塔为“巴别塔”。
由于语言诞生在冰川时期的晚期,当时人类的各个族群依然被大片的冰川隔绝在一些孤立的土地上,这些不同族群各自独立发展自己语言系统的结果,是形成了许多互相无法沟通的语言,显然,语言隔阂的产生并不是《圣经》中的“巴别塔”造成的,而是大地、海洋、山脉和冰川的自然力所造成的。19世纪的语言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语言的体系,显然拥有相同或相似语言学基础的各种语言,他们在遥远的语言初创期,肯定有一个相同的源头。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人们,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很大的可能是属于相同的族群,这种通过语言来为种群分类的做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确实是一个在DNA鉴定被发明前最为直观的方法。
今天世界各地的数千种语言基本可以被划分到十几个语系中,其中分布区域最广,包括语言种类最多的语系就是印欧语系。印欧语系中的各种语言,都可以上溯到古老的古印欧语,而当时使用着古印欧语的人们,就是我们第1章的主角——古印欧人。
语系分类
语言学中互不可归类的语系有:今天在北非和阿拉伯地区使用的闪含语系;蒙古和突厥语系统的阿尔泰语系;印度支那地区使用的南亚语系;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上使用的南岛语系;高加索地区各民族使用的高加索语系;在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以及印度中东部使用的德拉威语系;爱斯基摩人使用的爱斯基摩语系;绝大部分欧美人和北印度人、伊朗人使用的印欧语系;南非土族人使用的克瓦桑语系;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纳德内语系;西非各地使用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撒哈拉地区土族人使用的撒哈拉语系;大多数中国人口使用的汉藏语系;澳大利亚土族使用的澳大利亚土族语系;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和泰国人使用的泰语系;以及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和匈牙利人等使用的芬乌语系。还有一些无法分类的“四不象”语言比如日语和韩语,被归类于特殊语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