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黄仁宇讲武则天:史学家面临的挑战

听黄仁宇讲武则天:史学家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一个篡位而颠倒朝代的人物,又在太庙里千秋享配,也令修撰国史的为难。此后她由高宗的昭仪进为宸妃,于655年立为皇后,据算应当已在30岁左右。这件事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成为废他为卢陵王的主要原因。武则天引起历史学家好奇心的地方,在于虽有很不利的条件,但作为仍能成功。可见这些名义和外表上的事物,只是武则天作大独裁者的工具,并不是她施政的真髓。

听黄仁宇讲武则天:史学家面临的挑战

◎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

一个篡位而颠倒朝代的人物,又在太庙里千秋享配,也令修撰国史的为难。

——黄仁宇《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父亲原是山西的一个贩卖木材的商人,因与李渊有交往,李渊起兵后,追随至长安,得到了重用,曾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她在十三四岁之间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去世后,她就被发付感业寺当尼姑,在这里她邂逅唐高宗李治。此后她由高宗的昭仪进为宸妃,于655年立为皇后,据算应当已在30岁左右。

高宗于683年去世,武则天初立她的儿子李显为皇帝,她自己仍临朝称制,不出两月,她废李显为庐陵王,而另立儿子李旦为帝,依然独掌大权。公元690年,她“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如此以女主称帝约15年,到705年春天,她生病后,才由李显复辟,是为中宗。那年年底武则天与世长辞,活了81岁。

中宗之后为睿宗,也是武则天的儿子,而且此后唐朝其他15个皇帝也全是她的孙辈和后裔,所以纵然武后的头衔一改再改,她仍是唐朝的祖先和国母。一个篡位而颠倒朝代的人物,又在太庙里千秋享配,也令修撰国史的为难。他们既不敢褒也无法多贬,因此也更造成机会,使好多人可以以传闻混为史实。

黄仁宇先生说,如果仅短距离地观察武则天,我们很难看出她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她在有些地方,很像王莽,根据《周礼》及其他原因和个人爱好,将政府机构和各种事物频繁地更换名称。可是任何人以为唐朝的太后变成了大周皇帝,仅在装饰门面,在各种事物上加入比较鲜明的女性色彩和美术情调,则是绝对低估了武则天的“革命”。

中国史学者通常以为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才引起这段“女患”。但黄仁宇先生分析说,《旧唐书》云“帝自显庆以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现在看来,他所患的好像是高血压,也妨碍其视力,有多年历史,所以倚赖武则天判断文书,又让她“垂帘听政”,坐在皇帝宝座之后了解大臣的谈吐,已分别开始于650及660年间进行,除此之外,现存史料也不能证实他在长期做傀儡皇帝。

况且李治的好动好改变,与武后也不相上下。武后执政期间改年号16次,高宗就改了14次,最后在位5年,每年年号不同,为前所未有。他曾决定率兵御驾亲征高丽,因武后苦谏而罢。他又与武后相随幸东都,游曲阜,封泰山,到临死的那一天还准备登则天楼。他又建造蓬莱宫、合璧宫、九成宫和镜殿,都具有打破传统的样子。通常历史学家以武后时期进行的殿试,是中国考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其实早在公元659年,高宗就“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而且高宗在位34年,已经一再自称“天皇天后”,时人谓之“二圣”,所以他生前就已经替武则天留下了一个合法的地位。

他一去世,太子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已经有了皇帝一般的力量。高宗过世之后不久,首先发生问题的,是儿子李显。他虽被立为皇帝,未有实权。在这时候他封皇后(即后来的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但管重要任免的中书令不肯同意。这不仅是官衔禄位问题,还因为侍中是举足轻重的官职,如果将它任命给皇后的父亲,势必会与太后冲突。这件事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成为废他为卢陵王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武则天控制政权,成为她本人和亲信安全的惟一保障,她只有一步逼一步。李显与韦后既被流放而受拘禁,一有使者,就很惶恐地以为是母后要赐他自尽的诏令。另一个儿子(所谓章怀太子贤),很可能被她亲信所杀。还有一个儿子早死,剩下一个儿子李旦,纵要他做皇帝他也不敢出面了。以后她清算唐朝宗室,越做越紧,也逼得很多李家亲王造反,因此才将他们诛杀殆尽,只有一些年轻的孩子因为流窜到岭南,才幸免于难。

这类事情固然可以表示她的凶狠性格,一方面却也是很多复杂因素一时聚集所致。她的特务政治和恐怖政治也是此时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要让朝中人物于逆顺之问分别去留,以至于对她忠心耿耿的狄仁杰,也一度被她判处死刑(天授三年,酷吏来俊臣由于与狄仁杰有矛盾,对他进行诬陷,下狱判死刑。后来由于获得面见武则天申诉的机会,才得以免死,不过,仍由原来的户部侍郎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为彭泽令。)

武则天能够制造她的理论。她发觉自己为唐朝的皇太后,已经不能控制眼下局面,即使是让儿子做傀儡皇帝,也仍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决定“革唐命”,自称武家源出于周文王,本身为“圣神皇帝”。

武则天为了对抗李氏族人,重用本家族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但是,关于究竟是立儿子还是侄子(武三思)为太子,她又颇费周章。据说,最后之所以没有立武三思,乃是由于大臣吉顼对她说:“如果立了儿子,逢年过节,你都可以有人来祭祀;如果立了武三思,则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因为还没听说侄儿有祭祀姑姑的道理!”她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他们的建议,还于圣历元年(698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这就是说,武则天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礼”的限制。

武则天引起历史学家好奇心的地方,在于虽有很不利的条件,但作为仍能成功。她做皇后28年,皇太后7年,此后义以皇帝名义执政15年,除了因她自己而产生的问题外,国家也未遭受过重大的变故。她在697年诛来俊臣之后,统治已比较和缓。中宗的复辟,仅有极少量的流血。可见这些名义和外表上的事物,只是武则天作大独裁者的工具,并不是她施政的真髓。

如果将眼界扩大,按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来看武则天,则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公元7世纪的下半期,可以视作“第二国”的一段调整与重新配备的时期。三长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的着眼,都不外以一种极简单的数学公式去管制成千万的人口。第二帝国之隋唐,承袭了这体制,它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是因为国土扩张,需要将这种原始组织由黄土区域及华北平原,推而用之于地形复杂、物产和交通条件迥异的地区,但它的行政原则过于简单,而其企图控制的对象又过于复杂。

所以黄仁宇先生才说,从各种迹象看来,唐初大规模组织的官僚制度,遇到无数技术上的困难,其症结则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更需要纪律环境和事实都企盼一个大独裁者出现,武则天适逢其会。武则天虽不是首创殿试的人,但是她首先自己出面策士,考察读书人,又能不较他们的门第。她精力旺盛,很多官僚被诛杀流放后,肯定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人能补上,而这也通常由她自己做主。有人说她在位时,“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可见新进人员之多。

武则天为了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1日门阀及李唐王朝,修《姓氏志》,把武家列为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谱内。经过此次订证,原来列入头等但早已衰落的一些大家族,就再也不能以大族自居了,反倒符合了当时庶族和士族合流的趋势。

总之,武则天是传统政治非常时期的一个特别人物。我们很容易从她的事迹中看到当日中国之形貌,却不容易在同样情形之下窥测到她的真性格。武则天制造了一个新的官僚集团。她的成功多半是由于在高宗时做天后所集下的权威,但是也要归功于她实际了解到官僚机构的真正性格。在这条件之下,谁做皇帝、国号为何,就都无关紧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