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由于很早就统一,已发展出一套特别的治国之道,将无数的佃农户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个趋势持续两千多年。
黄仁宇先生多次指出,研究中国历史将有助于我们看出历史背后的强制性因素。然而,由于缺乏实质的中间阶层的过渡,使得中国古代的政府和国家的道德色彩、理想主义极其浓厚,政治模式也易沉湎于伪装。黄仁宇先生强调指出:如果没有掌握这一点,我们也很可能误判中国近年来的发展。
那么,中国古代的政治模式,又表现为哪儿方面呢?
中国古代的政治模式,大约可以称之为官僚政治或“官僚主义”。简而言之,有两点:间架性结构(无法从数字上进行管理)和以礼仪为制度工具(以道德代替法律)。黄仁宇先生对此主义做了一些分析。
官僚主义认为自己的一套东西,已经包罗万象。即以写记录历史而论,他们相信历史可以盖棺定论,所以才会有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焉”的自欺欺人的心态,其实,做“贼”者依然做“贼”,身后之名哪里用得着去管?况且,即使是被后人提起,也有重新翻案的可能性,试想,像秦桧、吴三桂、洪承畴这样的人,都会有人为他们摇旗呐喊,更何况是其他的人?
官僚主义和君主专制是孪生姐妹。中国的君主制度带有神秘的宗教主义色彩,和欧美的“政教分离”的宗旨不同。(政教分离是欧美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在中世纪,教皇不仅掌握宗教裁判权,还能直接控制各王朝的政治权力。经过多次较量,西欧各封建君主均将“世俗的权力”收回。当今世界,只有阿拉伯等少数国家还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群臣称皇帝的文书为“圣旨”,皇帝的长相为“天颜”,说话为“玉音”。这样一来,他简直就是至美至善在人间的体现,理所当然地是人间的主宰。而君主以一己之身,又无法管理全国,因此必须依赖于官僚制度,而官僚制度也需要有君主权威的保护。
由于以上的原因,制度就必须借助于“理想”的旗号。如果是几岁的儿童做了皇帝,七八十岁的大臣仍得称他为“君父”;皇帝再蠢再笨,大臣也得说他是“天生圣人”;皇帝再残暴,大臣也得说他“恩泽四海”。这也就是说,有时宁可在实质上打折扣,也不放弃形式上的要求。这样一级一级下来,整个中国就很有可能生活在形式化的东西之中。
官僚主义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它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必须会独占这种利益,绝不容他人沾染,所谓“天无二日”,正是此意。他们容不得其他人的竞争,其行政效率也不愿与较为合理的机构竞争,所以,他们总是希望闭关自守,不愿意看到新鲜的面孔,禁止人民出国等等现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中国的官僚管理而言,意识形态向来很重要,不论是古代或现在。黄仁宇先生说,一旦历史学家采取“现象论者”的立场,就会很轻易发现,从孔子到以后的形形色色“主义”,与其说是绝对真理,不如说是管理逻辑的形式,或是官僚机器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工具,都有其特定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公元前的中国,由于受到外力的影响,必须采取中央集权制度来管理约6000万人口,因此要雇用多达13万名官吏。当时甚至还没发明造纸术,官员必须通过写在竹简上的文字进行沟通。中国的整套官僚哲学可以说是环境压力的产物。(www.xing528.com)
在黄仁宇先生看来,由于无法对百姓进行清晰有效的管理,所以政府只能对所有人进行伦理呼吁,要求大家降低自我要求,减少个人及地区利益,支持全国的普遍利益。国家最关心的是所有百姓能达到生活的最低限度,而不是去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舍己利人,对同胞的责任要比自己的权利更为重要,不管在事实上是否行得通,原则却是这么确定了。
这种原则的必须结果,就是将社会习俗当成法律来执行。几乎在所有阶段的帝制时期中,尊敬长者、敬重读书人等都被纳入法规,而“三纲五常”更是成为历代法律审判的最高标准,儿子揭发犯法的父亲,不仅得不到表扬,反而会挨上一顿板子。这样一来,地位有别的观念就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情况下,治理起来当然会更加容易。
由于历代的土地和人口资料都不是以确切的数字登记,而是分类编组的一般概念,好比穿着统一设计的衣服一样。李约瑟博士比较东西方数学时得到如下结论:欧洲的数学强调几何,中国的数学以算术和代数为主。中国官僚不必讲究精确,他们面对问题时,总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思考庞大的数字,只需要沉思默想即可,不一定要具体描述。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这些官员最讨厌的就是有的人“遇事慌张”,沉不住气。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到第一历史档案馆翻翻档案,官员们对同事和下级的评定,十有八九都会出现这样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字眼,并能由此决定这些人的官场命运。
黄仁宇先生还说,中国的官僚哲学,还有一个善于伪装的特点。在帝制时期,中国官僚政治的问题很多,但由于没有竞争对手,他们儿乎可以高枕无忧。所以,一旦碰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把它提高到虚无缥缈的高度,不再把它当成是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这样一来,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这种理论的需要,仪式、神话等国家崇拜信念、迷信和合理化机制等一连串教训和惯例,就全都会保留在帝制中国的传统中,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样的环境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阻止人们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正如传教士利玛窦在16世纪所说的:中国有学问的人必须容忍大众信仰的虚假。
基于以上考虑,黄仁宇先生认为,严格来说,我们无法简单直接比较中国文官管理和西方政府,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今日的眼光要求古代的中国。因为前者实施已经超过2000年,后者的现代化才几卣年。7世纪初期的盛唐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璀璨的时代,而欧洲仍然处在被称为“黑暗时期”的阶段。如果只是做这种肤浅的比较,就很可能沉醉其中,不知天高地厚了。
要 点
此章是对黄仁宇先生整体史观的鸟瞰,集中勾勒了黄仁宇“大历史观”里面关于中国文明的源流、统一与分裂、均田制以及官僚体制的特征等理论问题。这些观点是黄仁宇先生思想的精华,也是用来了解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知识认识的钥匙。
注 释 [1]封建”:按中国传统社会的说法,即封土建邦”,是周代实行的一种分封政策,它与西方社会的封建”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黄仁宇先生极力反对用中国封建社会”一词来形容中国古代社会。 [2]‘禅让”:这是我国氏族社会阶段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即氏族部落和联盟选举产生的首领,在统治即将结束时,主动将权力移交给重新选举产生的继承者,而非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家人。氏族社会解体后,“禅让”也曾进行过很多次,但已经变成在武力压迫下的强制让位。 [3]‘租庸调”:唐朝规定,每位成年男子‘(丁”)每年向国家纳租粟若干,称为租”;每年服徭役20天,称为调”;不服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称为庸”。 [4]‘间架性结构”:这是黄仁宇先生最为强调的概念之一,也就是指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间阶层,没有过渡阶段,无法在数字上对全国进行控制,因而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
思考题
1.如何区分魏复古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和黄仁宇先生的理论?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2.黄仁宇先生是如何运用均田制理论,将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帝国有机地联系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