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造物水平不论在材质、技术、工艺还是功能、形式上,都体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然而为何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所谓的“设计”逐渐沦为抄袭、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实这种困境和尴尬并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是社会问题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的造物设计是按照当地各异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的需求进行的器物生产,在这种造物形式的背后体现的不仅是高超卓绝的技艺,而且深刻地表达了同传统的生活、社会、道德和礼仪等相一致的道德价值观念,它所基于的是久远的文化传统和品质,中国在“器进乎道”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造物背后塑造的是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品质。然而,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及现代技术的发展,致使中国不得不反思由于知识、技术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以及实施转向的现代生活就是在这样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矛盾与无奈之下模仿西方现代的模式展开的。这导致在中国特有的背景之下展开的现代性和构建的现代生活模式,只是片面地看到西方现代性价值工具的作用,而忽视了背后孕育它的特定土壤。显然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逻辑建立西式的价值观和秩序观。
从中国的现代性本质特征和设计发展困境来看,中国设计的现代化进程是非自觉地、被动地开展的。就中国内部来看,中国社会有意地引导了设计的现代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造物观和价值观被瓦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内部原有的秩序受到冲击,从而催生了设计的现代化。就外部来看,工业革命的爆发致使西方发达国家将现代性通过强大的技术理性价值植入中国原有的传统社会结构之中,导致了中国开始被迫地现代化。(www.xing528.com)
中国的现代性的展开是片面的、脱离大众生活的,是在对技术过度崇拜的条件下进行的,以经济理性为主导价值观发展的当代中国现代化,虽然创造出数目繁多的物质和批量化、标准化的产品,但是导致了物品对人的情感关怀的缺失,至此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分裂的状态也愈加直接和明显地呈现出来。设计的现代化过程,从一开始就脱离了中国大众日常生活。在西方,设计是由大众日常生活合理性需要而建构和发展的,然而在中国,设计的现代化过程是被动的、远离大众真实需求的,而支配这种模式发展的是技术、经济、政治等多种力量的集合,从而使设计改变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异化又进一步促进了设计的畸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