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所问题的研究多是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侧重于从技术实施、规划操作、中外历史比较等逻辑理性层面去探求操作模式的改观;而对认同问题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研究的范围大致是以全球化和消费社会中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阶级认同等问题的具体分析。虽然在建筑、景观等设计专业也广泛地使用该词汇,但是它仅作为评述设计作品体验时的一个形容词而被一语带过,通常被描述为认同感。很少有将场所中使用者的个人和社会认同与场所营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保罗·吉尔罗伊提出:“全然不同的思想被压缩到特性的概念之中,它可以涉及宽泛的议题,在通常无关联的主题和观点之间制造出创造性的连接。”[1]本书试图以一种宏观综合的视角,建立它们之间跨学科的连接,将认同的概念同场所通过作为主体的“人”来建立一种关系,使设计的议题能够在社会和政治的术语中进行讨论,同时对认同问题的研究使对场所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解析更加明了和深入。
(2)大多数人都知道物理空间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认知,但是具体是如何影响呢?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呈现出何种状态?本书运用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方法,以场所中的人为主体展开研究,从人的行为感知层面重新解释了场所与人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反思和细致分析了与场所相关的多重要素是如何使主体的精神情感陷入认同困境,对主体造成哪些方面的消极影响。主体在场所中呈现出的多角度问题的剖析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为未来的设计取向转移了关注点。(www.xing528.com)
(3)本书将场所认同问题放在宏观的现代性的哲学理论根源与城市化的现实社会背景以及极端现代主义的具体操作模式下展开研究,正是在对这些相关原因交叉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以界定了场所认同重建策略范围。在策略重建上,从个人体验视角和宏观的设计操作和价值取向的视角,在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