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朱元璋同志一口气不费劲,轻松地拿下了当时的重镇南京,改名为应天。此时刘伯温也是名满天下的谋士,许多人都称他为活世诸葛亮。一代枭雄朱元璋同志要想成就天下霸业,肯定需要寻找一位能人异士来辅佐,而刘伯温自然成为他最想要得到的谋士。
当时的刘伯温也在反复权衡,觉得普天之下,只有朱元璋同志具备人主之相。不能再犹豫了,刘伯温决意走到朱元璋同志的身边,与他一起创业。
跟了朱元璋后,刘伯温看清楚了主子的为人,朱元璋在名义上是韩林儿的部属,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了。可是白莲教的名头太大,实力也强悍。朱元璋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资本与之一争高下,这样就导致了开朝大业推迟了不少时间。刘伯温辅佐的是天下大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干耗。于是他决定推一把,好让朱元璋同志加快帝业的进程。
很快刘伯温就跟了朱元璋一年了。过新年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自然要张灯结彩图个吉利。朱元璋很看重过农历新年,亲自宴请了一干部属,所有人都到齐了,刘伯温也不例外。大伙见了朱元璋,自然都下跪行礼,唯独刘伯温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刘伯温这一站把其他同事都吓糊涂了,朱元璋当时也大吃一惊。他不明白新来的军师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问刘伯温为何这般?
刘伯温装作为难的样子说:“要是将军是我唯一的主子,我肯定要下跪行礼,而今我来到将军身边一年有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将军旗下的人还是白莲教的人。我这是应该给小明王拜年还是给将军拜年啊!这问题,属下没有搞清楚怎敢贸然下跪呢?”
刘伯温这番话一说,大伙都认为这厮小命不保了。可是朱元璋并没有发怒,只是沉默了好久。当时谁都知道朱元璋与韩林儿的微妙关系,彼此都不认可对方。朱元璋拿下南京后,在此自立山头,韩林儿心里肯定不乐意,迫于形势才勉强封朱元璋为吴国公,可是这个封号只是一个荣誉摆设而已,并无实际用处。
而今在军事和政治上,朱元璋与韩林儿已经没什么瓜葛。只是眼下大敌当前,双方都把除掉元朝作为头等大事,其他容后再说。这层关系纸,彼此都不会捅破。现在刘伯温居然当众把它摆出来,这让所有人都觉得为难。
一瞧这鸦雀无声的场面,刘伯温就肯定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不会甘心屈就于韩林儿,要不刚才自己就被朱元璋问斩了。大家都不说话,说明都认可朱元璋。有了这群众基础,刘伯温就扯开嗓门说话了。(www.xing528.com)
话说天下大势,刘伯温先与大伙分析眼下的政治格局。然后把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等兄弟武装的优、缺点逐一评点,针对每一个地方势力的问题,刘伯温进行精辟犀利的分析,并提出破解的策略。最后玩一把封建迷信,说帝王之气凝聚在应天上空,提醒朱元璋同志当机立断。末了,刘伯温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如果将军有雄霸天下的豪情壮志,成就帝王只在朝夕之间。成与不成就在此一举。”
朱元璋一听,精神大振,自然是王八吃了秤砣,算是铁了心。他感激地望着刘伯温,随即决意与韩林儿脱离从属关系。朱元璋自此打出朱字帅旗,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政治符号来平定天下。刘伯温就成为朱元璋同志身边最为信赖的谋臣,一直贴到心窝里。
把朱元璋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之后,刘伯温必须付诸行动。朱元璋与韩林儿政治决裂,只是形式上反了他,可是朱元璋的实力还不足以与韩林儿抗衡。这就需要刘伯温以奇策辅佐朱元璋,这样以弱胜强,任何一步行动都是险招,于是刘伯温立马为朱元璋策划了征战纲领。
当时很多能臣骁将都认为应该东征,毕竟朱元璋的起义军在淮河的右边很有影响力,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军事根据地。可是刘伯温认为不妥,他说东征可能立马取得胜利,而且有持续的兵力补充,但是会留下很大的隐患。因为朱元璋目前的实力不够,自然要扩大地盘,倘若东征,地盘扩展到浙江就走到了尽头。而且张士诚这厮在东面,这样势必影响到张士诚的利益。张士诚的利益受损了,肯定会伙同西面的陈友谅来夹击朱元璋,真到那个时候,就有被包了饺子的可能。因此刘伯温提议朱元璋向西发展,拿下弑主的陈友谅,因为这厮没有职业道德,把自己的主帅徐寿辉给剁了取而代之,一点人道主义也没有,他的军队肯定人心不稳。像这样的人,即使有翻天的能力,也左右不了战局。所以要先灭掉陈友谅,拿下他的地盘后,张士诚就很容易搞定了。
朱元璋一听,觉得刘伯温说得很在理,于是调整战略部署,把精锐之师放在西线上,同时修书向张士诚示好,以麻痹对方。因为朱元璋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从此,刘伯温逐步实践他为天下人谋福利的政治理想。
刘伯温做官图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