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诗圣——泰戈尔
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端,那个叫印度的国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披着神奇、美丽、甚至不可探测的面纱。可以想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会诞生出多少优秀的人物!但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而在这两个伟人中,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接近、更具体、更有独特的魅力。
“泰戈尔是伟大的诗人、哲学家、爱国者、艺术家,深受中国人民的尊敬。”这是周恩来总理1957年访问印度的时候,在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写的题词。这也是泰戈尔一生的写照。
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父亲是印度有点名气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他有6个哥哥,有的献身于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的则为社会改良而奔波。由于父亲的关系,他加入了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一个活动中心,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泰戈尔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他从小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泰戈尔8岁就开始作诗,17岁时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他曾在英国伦敦大学读法律,但在这段时间,他把主要时间用在了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上。回国后,泰戈尔主张把印度古老的文化与西欧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高的文化,在此过程中,他写就了许多作品,它们包括《暮歌》《晨歌》等,内容多是抒发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描述绚丽的大自然。1886年,他出版了诗集《新月集》。泰戈尔早期的诗作纯朴、自然,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1890年,泰戈尔接管了父亲的庄园,移居到乡村。他经常泛舟河上,饱览美丽的湖光山色,广泛接触了农村社会,亲眼看到了英国殖民者和地主的专横暴虐,深切同情农民的苦难。他写了许多诗歌和短篇小说,真挚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塑造了贫穷而质朴的劳动者形象,控诉、揭露了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制度。1901年,泰戈尔离开了庄园,到桑地尼克丹创办了一所学校,他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亲自授课,满腔热忱地希望年轻的一代能继承印度的民族文化,献身于农村的改造。1921年,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地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1924年,泰戈尔曾来过中国,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www.xing528.com)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就这样,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60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0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2000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