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又作「毗摩罗诘」,意为「净名」或「无垢称」。他是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主角,是佛教传说中一个著名的在家菩萨。
据《维摩诘经》中所记,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居士,住在毗舍离城。家中豪富,财产无数,妻妾成群。他本人吃喝玩乐,无所不能。可是,佛经中说他精通大乘佛理,神通广大,“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佛教认为他虽然过着世俗的贵族生活,可是却有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一境界不仅超出一般出家的佛家弟子,甚至连佛教中一些著名的菩萨也及不上他。据说他之所以过着世俗的贵族生活,只是为了“善权方便”,也就是说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他的身份、地位、财富和智慧来教化众生而已。因此,他虽拥有大量财产,却视为“无常”,“实无所食”。他虽然妻妾婢女围绕左右,却“远离五欲污泥”。他虽然身穿华贵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却“内常如禅”。佛经说他曾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宣传大乘佛教深奥精妙之理,贬斥小乘佛徒狭窄单纯的出世思想,对于维摩诘的智慧辩才,连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也深表叹服。
《维摩诘经》一传到中国来,立即受到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是南北朝时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欢迎。据统计,从三国时支谦第一次把《维摩诘经》译出,到东晋十六国鸠摩罗什时期,大约一百五十年间,《维摩诘经》至少被翻译四次,说明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就是因为敬仰和信奉维摩诘而用了这一名号。
在历代石窟造像以及佛教美术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以维摩诘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的维摩诘,完全是一个中国化人物,如南北朝时代的维摩诘,往往是作“清羸学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完全是一个清谈家的形象。唐代美术作品中,如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变”壁画中的维摩诘居士,则是须眉奋张,双目炯炯有神,注视前方,整个身体略向前倾,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智慧过人的佛教居士,正在发挥他的辩才,滔滔不绝地向文殊师利解释大乘佛法的情景。而北宋李公麟作的《维摩演教图》画的维摩诘,坐在炕上,面部略带病容,但精神矍铄,以手作势,整个画面显得安祥、宁静,唐代敦煌壁画中维摩诘的热烈气氛已完全看不到了。总之,维摩诘一再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出现,说明了他在中国佛教徒中是个具有—定影响的人物。(www.xing528.com)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维摩诘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