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佛教日趋普及,在家居士中研习佛教的人渐渐增多,佛学发展的主流,慢慢由出家的僧侣转向在家的居士。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居士佛教”。
佛教信徒,可以分为出家和在家两大类。出家的男女佛教徒即“比丘”和“比丘尼”,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在家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和“优婆夷”,在中国,一般称之为“居士”。佛教要求出家的僧徒在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遵守佛教戒律,为在家居士作出表率。在家居土则有义务供养出家僧众,维护佛法的流传。因此,出家者是住持佛法,在家者则是护持佛法。
清代以后,一些在家居士在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清代以后“居士佛教”逐渐抬头,清末居士中最著名的有彭绍升和杨文会等人。
河北承德普宁寺做法事的居士
普宁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巨大木雕佛像,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是清帝听经休憩的场所。
彭绍升(1740~1796),法名际清,字允初,号尺木居士,又号二林居士。江苏长洲(吴县)人,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他学识渊博,通宋、明理学,精通陆、王之学,对佛学也很有研究,所以他能融会儒佛思想,发挥佛教各宗教义。他主张佛、儒一致,禅、净融合,发挥净土教义,致力于净土之弘传。他曾搜集历代居士奉佛之事,作《居士传》五十六卷。还著有《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等宣扬净土信仰的著作,清以后净土宗的盛行,与彭绍升的大力弘扬有很大关系。(www.xing528.com)
杨文会对近代佛教发展贡献则更大。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人。近代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等,以及近代在佛学研究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和居士如桂柏年、谢无量、李证刚、梅光羲、欧阳竟无等,大多受过他的影响。
民国以来,居士研究佛教的风气更为炽烈,北方有专门研究法相唯识学的“三时学会”,以韩清净为主。南方则以欧阳竟无及其弟子吕 主持的支那内学院为主,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成就的学者居士。
高僧乞米图
图绘一赤脚高僧双手捧钵做乞讨状,表现出高僧坦荡游江湖的风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