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摩九年面壁的由来与解析

达摩九年面壁的由来与解析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推测,达摩大约死于公元530年。达摩回答,虽然做了这许多事,但实际上并无功德。所谓“面壁九年”之说,和他所传的禅学有关。至于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说法,可能就是因为禅宗后来取得了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理所当然地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还有说在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达摩洞,达摩曾在那里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

达摩九年面壁的由来与解析

菩提达摩,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带有神奇色彩的人物。禅宗僧人称之为东土禅宗初祖。说他来到中国后,曾因与粱武帝话不投机,而后「一叶渡江」,来到北方,到达洛阳嵩山一带。他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 ,世称「壁观婆罗门」。

据道宣《续高僧传》记,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因其“游化为务,不测所终”,所以生卒年不详,据禅宗的《传法宝记》等一些资料说,达摩曾六次被人下毒,最后是受毒而亡。

据推测,达摩大约死于公元530年。《洛阳伽蓝记》记达摩“自云一百五十岁”,这是作者杨炫之据传闻而记,他本人也未见过达摩,故其确切性是有问题的。相传他由海路到达中国南方,在梁武帝时到达南京,据敦煌发现的《坛经》抄本讲,梁武帝曾召见他,说自己一生建造佛教寺院,布施佛教,供养僧众,为佛教做了这么多的事,有什么功德?达摩回答,虽然做了这许多事,但实际上并无功德。这一回答引起了梁武帝的不快,就不愿再多理他,并将他遣出梁地。

达摩来到北方后所提倡的禅定修行方法,与过去流行的调息止心的修禅方法不同,因此遭到了人们的冷遇,甚至遭到一些人的讥谤。《续高僧传》讲,当时“文学之士多不齿之”。

所谓“面壁九年”之说,和他所传的禅学有关。达摩所传之禅,以《楞伽经》为依据,他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所谓“理入”就是“壁观”。有人把“壁观”理解为“面壁静坐”,于是产生了“面壁九年”的说法。其实所谓“壁观”是个形象的比喻,是说通过这种禅定修行,使人心如墙壁,不偏不倚。这种修行方法实际上是要修行者除去主观思维和认识作用,对于客观事物不起分别和执著,即“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一,不随他教”。这样就能“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达到佛教所说的“涅境界”。

所谓“行入”有四种:一报怨行,即要求修行者甘心受苦,遇事不起爱憎之心;二随缘行,即不计较于客观外界环境和个人遭遇,一切随遇而安;三无所求行,放弃任何要求和愿望;四称法行,一切行为要符合佛教教义和要求。(www.xing528.com)

达摩的禅法,着重于修行者本身思想意识的转变,因而在具体修行方法上则比以前流行的禅法简单。他的这一套方法,经过几代传承,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到了唐代,终于形成了中国佛教宗派中一个重要的派别——禅宗。

至于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说法,可能就是因为禅宗后来取得了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理所当然地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时代愈后,传说也愈离奇。还有说在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达摩洞,达摩曾在那里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

达摩去世后,弟子们将其遗体葬于熊耳山(今河南陕县)。三年后,北魏人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在回国途中遇达摩于葱岭,只见他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宋云问他:“何处去?”答道:“去西天。”后来有人掘开他的坟墓,发现棺内只有一只鞋,可见他真的“西归”印度了。

达摩面壁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