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慧远是东晋时期著名僧人,长期在庐山传教。慧远在道安门下学习长达25年,在此期间,他埋头于佛教义理的研究,深得道安器重,认为他是承担佛教在汉地传播重任的理想人选。慧远认为,出家者所追求的是佛教的“宗极”,故不应随顺世俗礼法。慧远从佛教立场出发,调和佛教学说和礼教之间的矛盾,巩固了佛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慧远是东晋时期著名僧人,长期在庐山传教。由于他的佛学造诣和他本人在品行方面的吸引力,所以当时在他周围汇集了一批人,其中不乏饱学硕儒、文人学士,从而形成了一个教团,使庐山成了当时江南的一个佛教中心。

《庐山观莲》

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人物故事图》册之一, 描绘东晋僧人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与当时高僧贤士、社会名流交往的故事。

慧远(334~416)原籍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和老庄之学,博通六经,是一个学识渊博之士。16岁时,慧远因避乱而来到了太行恒山,正巧当时释道安在此立寺传教,慧远听道安说法后,遂投入道安门下,学习佛学。

道安是当时佛教界著名的领袖人物。慧远在道安门下学习长达25年,在此期间,他埋头于佛教义理的研究,深得道安器重,认为他是承担佛教在汉地传播重任的理想人选。公元379年,道安遣散弟子分赴各地。慧远离开道安,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到他们来到庐山时,认为这里是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此定居。自此以后,他隐居庐山东林寺30余年,直到逝世,一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www.xing528.com)

慧远在庐山的活动,主要有以下:1.组织佛经的翻译。慧远来到庐山后,曾派弟子支法领等西行求经。后来,他请宾沙门僧伽提婆来庐山,译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请佛陀跋陀罗译出《修行方便禅经》等。这些经论都属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典籍,后来江南毗昙学曾一度流行,与这些经籍的译出和慧远的提倡有很大关系。2.宣扬三世轮回报 应教义。慧远将印度佛教业报轮回说与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思想相结合,写了《明报应论》等论文,系统阐述、论证了三世报应的理论。他认为产生报应的根源是愚昧和无知,由此产生贪欲,使人的思想凝滞于外物,从而结成轮回主体,使得生生相推,祸福相袭,轮回报应也就相继而生。慧远的三世报应说,把产生报应的全部原因归结为个人的“无明”和“贪爱”。这些解释巧妙地融合了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思想,使得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由于慧远本人常年隐迹山林,在当时有很大的号召力,所以由他来提倡三世所报应说,影响也更为广大。3.调合佛教义理与儒家名教纲常的矛盾。依印度社会风俗,佛教出家修行者不必对在家的父母,以及权高位重的统治者施礼。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一习俗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挑战,一直是儒佛论争的一个重大问题。东晋时,关于沙门是否应当礼拜父母与王者,也曾引起几番争论,为此,慧远曾著《沙门不敬王者论》等,以调合佛教义理和名教纲常的矛盾。慧远认为,出家者所追求的是佛教的“宗极”,故不应随顺世俗礼法。但他并不排斥名教的礼仪,他认为两者可以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他认为出世的佛教也是济俗的要务,出家人虽离家弃宗,但并未背离“忠孝”的原则。慧远从佛教立场出发,调和佛教学说和礼教之间的矛盾,巩固了佛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4.宣扬净土信仰。慧远在庐山时,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净土,提倡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对后世净土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宋明以后,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慧远也被推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除此以外,慧远还作《法性论》叙述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并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等文章中,论述了他关于形神问题的看法,表达了他的神不灭思想。

石涛•莲社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