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时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指哪几家?

魏晋时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指哪几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作《不真空论》,对魏晋般若学各派理论进行总结,也以此三家为代表。“即色宗”承认事物的本体与现象之间有差别,主张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本体,这种思想在魏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最接近佛教般若思想的本来意义,但由于他们当时还未掌握般若学“有无双遣”的认识方式,所以并未能最后建立般若学“非有非无”的本体论思想体系。

魏晋时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指哪几家?

魏晋之际,佛教般若学发展到了高潮,但由于当时佛经翻译译理不清,义多暧昧,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理解。而且,般若学受到玄学的影响,玄学的许多问题被带进般若学的研究中。

所般若学各派时,认为在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之前,佛教般若学本有三家,即心无、即色、本无三派。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作《不真空论》,对魏晋般若学各派理论进行总结,也以此三家为代表。

金刚经》卷首插画(局部)

描绘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交谈,佛胸前带有万字图饰,围绕他的是剃发的僧侣、凶猛的护卫及随从。《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禅宗南宗的立宗典据,现藏英国大英图书馆

“本无宗”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的释道安。道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僧,他很重视对般若学的研究,他将大、小品《般若经》进行对比,把《光赞般若经》和《放光般若经》进行对比,从而提出他的观点。他认为般若法性,常静至极,无为无着,悠然无寄。要达到这样一种境谓“六家七宗”,依晋宋间僧人昙济所著的《六家七宗论》列举,分别为本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六家,其中本无宗又分出本无异宗,合称“六家七宗”。但隋代吉藏在《中观论疏》中论及当时界,必须泯灭个人的主观认识功能,使“心”的作用不起,主客观作用都泯灭,最后留下一片空寂的“无所有”,这就是“法之真际”,也即是佛教的最高精神境界。因为这一派以“无”为“本”,为最高境界,所以称为“本无”。(www.xing528.com)

陕西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像

鸠摩罗什在南北朝时来到内地从事译经,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大译经家。他所译的《大品经》、《妙法莲花经》等,简洁晓畅,广为流传。

“心无宗”创始人为支愍度,也是一位博学的佛教学者。东晋初年,因避战乱,他渡江来到江东,为了适应江东的玄学潮流,于是创立“心无”义,自树一帜。这一派着重从主观意识上强调“无”,至于客观外界事物究竟是“有”还是“无”,则未加明确阐述。在这一点上,“心无宗”与“本无宗”正好互相对立。由于这一派学说并未明确否定客观外界事物,因此被认为带有唯物论倾向而遭到“本无宗”的强烈批评,被看做是“邪说”。

“即色宗”以东晋名僧支遁为主要代表。支遁精于《般若经》义理,他与东晋名士谢安、王羲之等交游,以好谈玄理而闻名于当世。他曾著《即色游玄义》阐述他关于般若学说的思想学说。这一派的学说特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即并不直接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着重论证客观事物本性并不自有。“即色宗”承认事物的本体与现象之间有差别,主张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本体,这种思想在魏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最接近佛教般若思想的本来意义,但由于他们当时还未掌握般若学“有无双遣”的认识方式,所以并未能最后建立般若学“非有非无”的本体论思想体系。这一任务,最后由鸠摩罗什的弟子,东晋末年的僧肇所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