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时期佛教流行的原因

魏晋时期佛教流行的原因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般若学」是指对佛教《般若经》义理进行研究,并大力阐发《般若经》思想学说而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学派。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高潮 并成为当时佛教的基础理论。因为般若学与玄学在思想理论上和认识方法上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伴随着玄学的兴起,魏晋时期的般若学也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

魏晋时期佛教流行的原因

「般若学」是指对佛教《般若经》义理进行研究,并大力阐发《般若经》思想学说而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学派。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高潮 并成为当时佛教的基础理论。

印度波罗时期的般若波罗蜜多像

般若波罗蜜多为佛教万神殿中至高无上的女神。

《般若经》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汉末支谶译出《道行般若经》,三国时支谦又译《大明度无极经》,这是《般若经》的两个最早的译本。魏晋之际,各种般若类经籍开始被大量翻译介绍。魏甘露年间有朱士行西行求法(260),在于阗获得《般若经》梵本,后由竺叔兰、无罗叉译出,是为《放光般若经》,西晋竺法护又译出《光赞般若经》等。在姚秦鸠摩罗什系统地介绍大乘空宗思想之前,《般若经》已经在汉地相当流行了,而此时魏晋玄学的兴起,又为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魏之际,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发生一大转变,这就是玄学兴起,取代了汉代的经学而成为当时学术思想的主流。玄学从本体论角度讨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出本末、有无、体用等一系列重要范畴,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思潮。玄学的目的是论证现象世界的背后有着永恒的、真实的、非语言形象所能表述的精神本体,即“道”,或“无”。佛教般若学则旨在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妄不实,它着重宣扬“诸法性空”的思想,认为客观的现象世界以及世俗的认识都是虚假而不实,只有通过般若智慧,体得永恒真实的“诸法实相”,或者说是“真如”,才能得到彻底的觉悟,解脱一切烦恼的精神境界。因为般若学与玄学在思想理论上和认识方法上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伴随着玄学的兴起,魏晋时期的般若学也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www.xing528.com)

在般若学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采用了“格义”的方法,对玄学和佛学的合流,以及般若学的兴起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格义”,实际上就是以传统的中国哲学名词概念去比附和解释佛教的名相、术语,它着重于从义理方面融会中外两种不同的思想,以消除在玄学和佛学交流中的隔阂和抵触,使两种不同的学术思想得到沟通,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这样一种外来宗教。在般若学的研究中,许多佛教学者往往用老庄玄学思想和语言来解释佛教教义,以迎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行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卷(局部)

两晋之际,玄学本身已经历了贵无、崇有、独化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基本上完成了它的逻辑发展。正在此时,佛教般若学悄悄兴起,于是许多玄学家把兴趣转向佛学。佛教般若学也需要依附和吸收玄学思想来发展自己,于是形成了玄学和佛学合流的情况。般若学便在这种社会思想条件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