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菩萨的名字由来-佛教小百科. 历史

敦煌菩萨的名字由来-佛教小百科. 历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菩萨」是指西晋译经僧人竺法护。竺法护,祖籍敦煌,本姓支,梵名昙摩罗刹,后依师竺高座出家,出家后随师以竺为姓。由于他世居敦煌,本人又长期在敦煌一带进行译经活动,所以被人称为「敦煌菩萨」。回来后他往来于洛阳、长安、敦煌之间,从事佛经翻译。主要讲大乘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十个阶段。

敦煌菩萨的名字由来-佛教小百科. 历史

「敦煌菩萨」是指西晋译经僧人竺法护。竺法护,祖籍敦煌,本姓支,梵名昙摩罗刹,后依师竺高座出家,出家后随师以竺为姓。由于他世居敦煌,本人又长期在敦煌一带进行译经活动,所以被人称为「敦煌菩萨」。

竺法护聪明博学,广泛涉猎“六经”百家诸说,因有感于当时的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的建造,而忽略大乘经典的传译,因此遍游西域各国,搜集了大量佛经原本回长安。回来后他往来于洛阳、长安、敦煌之间,从事佛经翻译。他先后译出佛教经典一百五十余部。所译经典包括属《般若经》类的《光赞般若经》、属《华严经》类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属《宝积经》类的《密迹金刚力士》和属《法华经》类的《正法华经》、属《涅经》类的《方等般泥洹经》等,可以说早期大乘佛教各部类的一些主要经典基本上都有翻译。因此他的翻译工作为大乘佛教各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受到历代佛教学者的赞赏。东晋孙绰作《道贤论》时,称赞竺法护“德居物宗”,并把他比做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山巨源)。

竺法护所译佛经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渐备一切智德经》等。

敦煌鸣沙山驼影

敦煌位于联系内地与中亚交通的“丝绸之路”上,自古商旅交通不断,佛教也由这里传入内地。

《光赞般若经》十卷,晋太康七年(286)译于长安。此经原本由于阗沙门多罗带来。与朱士行在于阗所得的《放光般若经》为同本异译。但此经译出后一直湮没于凉州,在西晋时几乎没什么影响。过了九十余年,东晋名僧道安才于太元元年(376)得到此经。道安将此经与朱士行在于阗所得的《放光般若经》进行对比研究,获很多心得,着《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光赞析中解》、《光赞抄解》等,由此促进了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的研究。(www.xing528.com)

《正法华经》十卷,是竺法护于晋太康七年(286)译于长安。这是一部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经中以许多比喻说明佛以“权方便”设种种教化以普度众生,使人人得以成佛。经中还塑造了一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译为“光世音”)菩萨的形象,宣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即会以种种化身解救急难,使人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这对当时处于战乱动荡中的广大受难民众具有极大吸引力

《渐备一切智德经》十卷,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译于长安。此经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主要讲大乘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十个阶段。后来北朝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就是更具体地阐述这一内容的。由研习《十地经论》而发展成的“地论学派”和“地论师”,直接影响了隋唐之际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

行道天王图

描绘了毗沙门天王及其护持巡查的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